李惠明
【摘要】本文通過以每天背誦兩則諺語、課前三分鐘分享、相互檢測、積分獎勵等途徑促進學生積極地積累諺語,以動漫、唱、演、書、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全方位地玩轉諺語。引領學生探究諺語的地域文化、諺語與茶文化、諺語與農耕文化等多種方法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漫話科學;諺語;校本課程;涵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中華多民族諺語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晶,在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梳理和揭示多民族交流、認同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對于描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下多民族融合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碰撞與共進,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為此,筆者創(chuàng)設了“漫話科學類諺語”的校本課程,引領學生從“積累諺語、漫畫諺語、探究諺語、檢測諺語”四大板塊對諺語進行研究,以此涵養(yǎng)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并形成課題,在全國立項。下面是筆者的做法和收獲。
一、積累諺語,培養(yǎng)學生科學觀念與應用能力
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華多民族諺語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語言資源,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與研究中華多民族諺語,具有顯在而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1.每天背兩則?!安环e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個逐漸聚集的過程。事實上,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形成技能的過程。為此,筆者帶領學生把科學諺語按照時令類、節(jié)氣類、氣象類、農耕類、科學飲食諺語、實踐科學實驗等類別收集整理成小冊子,按類別讓學生進行背誦,每天背兩則。
2.課前三分鐘分享。在猶太人的眼中沒人分享快樂是一種懲罰。分享可以讓你快速的成長。分享即獲取,你不斷地在分享,實際上對自己來說也是成長。因為你每分享一次,對自己來說都是一次歷練,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和成長。你不斷地分享,成長速度會越快。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每節(jié)課前,筆者的學生都會自覺地按照學號上臺背誦諺語三至五則,進行積分,背過一條積一分。
3.相互檢測。根據(jù)布魯姆的目標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檢測實現(xiàn)了學習的遷移,學生能運用已學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回答新提問或者學習新內容,它正是實現(xiàn)學生自我反饋的重要途徑與方法。評價具有多種功能,課堂尤其應該發(fā)揮評價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行及時的、恰當?shù)脑u價,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是推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定期安排諺語的檢測性評價,可以有效提高諺語的教學效率。每逢期中期末,筆者都會安排同桌或小組進行互相檢測本學期要求背誦的所有諺語。
4.積分獎勵。對學生進行表揚獎勵,就是對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符合教育者所預期的認識或行為進行肯定性評價的過程。表揚獎勵作為一種積極強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動中被教師廣泛地接受和采用。適當?shù)谋頁P獎勵可使幼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增強其自信心。學生每背誦一則諺語積一分,每滿30分可以到積分超市中換取一份禮品。
通過積累諺語,讓學生從語言角度形成的對自然現(xiàn)象的基本認識,使科學概念和規(guī)律等在學生頭腦中進行提煉和升華。通過大量的積累、提煉、升華、運用,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然會的到提升。
二、多角度玩諺語,培育學生科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
教材中的內容是固定的,但我覺得科學課堂不僅僅是教教材上的一些死知識,而更多的應該走出課堂,帶領學生了解更多課堂之外的知識。同時,要深刻地認識并掌握一個事物,必須多方位,全視角地進行,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熟習并掌握諺語,筆者設計了動漫、唱、演、書、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全方位地玩轉諺語。
1.動漫諺語。筆者與美術課、信息技術科合作開展了漫畫諺語的研究,并成功在全國信息技術課題中立項。第一階段先用單幅漫畫的形式;第二階段逐步用四格漫畫的形式;第三階段逐步把它制作成簡單的動漫。
2.唱諺語。筆者和音樂科組合作,搜集好相關的諺語歌曲,教學生唱。如,《數(shù)九歌》《俗語歌》《功夫茶》等。
3.演諺語?!吨V語兒歌一百首》為藍本,指導學生分小組把它排成手語操,每節(jié)課結束前作為常規(guī)節(jié)目進行展示。
4.書諺語。在每年的六一藝術周里,筆者都組織開展諺語書法比賽。
5.刻諺語。筆者帶領學生去撿形狀各異的石頭,用電篆筆指導學生把諺語刻在石頭上。
6.書簽諺語。筆者指導學生分小組把諺語制作成精美的書簽,作為禮物送給親戚朋友,借此向他們推廣諺語文化。
7.故事諺語。筆者以《俗語諺語故事》為藍本,讓學生分小組練習講故事,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
這豐富多彩的活動必然歷經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的過程,甚至是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過程。這樣,學生歷經了林林總總的活動后,他們的科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品質必然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
三、探究諺語文化,踐行科學探究與交流
1.諺語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諺語文化有較大的差異,筆者引導學生從南粵系列、北方系列對諺語文化進行比對探究,總結出南北諺語的異同,形成研究小論文。
2.諺語與茶文化。民間流傳的茶諺語,都是與茶葉相關的容易記住的有關茶的俗語。在茶葉的生產實踐和品飲過程中,被人們總結而來。茶諺語,為我國茶學和茶文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也為茶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證據(jù),同時,從創(chuàng)作或文學的角度講,茶諺語,又是我國民間藝術中較為另類和趣味化的語言。如,采茶類諺語有“三歲可采葉卷上,葉舒次筍者上,芽者次”“清明時節(jié)近,采茶忙又勤”。制作茶的諺語有“多拋少悶高溫殺青”。貯藏茶的諺語有“貯藏好,無價寶”“茶是草,箬是寶”。品茶時的諺語有“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早茶一蠱,一天威風”“春茶苦,夏茶澀”,可以引導學生分類進行考察研究。
3.諺語與農耕文化。自古以來,諺語始終活躍于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之中,無論是口頭上,還是書面上,都被廣泛地運用著。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農業(yè)諺語也異常豐富,就涉及的范圍來看,有農作物、節(jié)氣、水利、耕作、肥料種植等方面的諺語?!吨袊V語資料》編輯的四萬多條諺語,其中農諺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農業(yè)操作的程序:節(jié)令農時、改土深耕、施肥積肥、農田水利、預測旱澇、合理播種、防蟲除害、收獲貯藏等方面的知識經驗,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各自的諺語與之相對應。筆者計劃引領學生從農業(yè)操作的程序分類、農業(yè)諺語的歷史記載、農業(yè)諺語的價值等方面進行研究。
通過深層次的文化探究,使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提出科學問題、形成猜測和假設,利用科學方法獲取和處理信息、形成結論,從而在探究過程中提高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
四、檢測諺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筆者計劃分六類,引領學生對諺語進行檢測,目前已經開展了前兩類的檢測,具體情況如下。
1.檢測“節(jié)氣類氣象諺語”。筆者引領蔡子輝等5人研究小組在去年分別對“陰冬爛年”“夏至大爛,梅雨當飯;夏至無雨六月旱”進行檢測,筆者帶領研究小組到學校附近的氣象局收集近五至十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研究,得出準確率為83.3%,57.1%,并形成了研究小論文。
2.檢測“看風識氣象的諺語”。筆者引領蔡子輝等5人研究小組在去年分別我們研究小組分別對“看風識天象的諺語”的“南風若過三,不下就陰天”“春天刮風多,秋天下雨多”; 我們用了近五至十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研究,得出準確率為94.7%,71.4%,并形成了研究小論文。
接下來這幾年,筆者將引領不同的小組將從“看云識天氣氣象諺語、看霧識天氣、看天象識天氣氣象諺語、看物象識天氣氣象諺語、農耕類諺語、等進行檢測。
通過檢測學生充分認識到,氣象諺語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中經過漫長的觀察積累所成,長時間的印證是它準確率較高的有力保障;同時也因為氣象諺語主要憑借主觀印象和徒手觀察所得,或許沒有經過專業(yè)的設備、系統(tǒng)的計量、科學的記錄而成,所以個別諺語的準確率不高。但是,諺語中所包含的思想、知識、經驗以及情感,對他人和后人都有長久的莫大的教益。
總之,通過從“積累諺語、漫畫諺語、探究諺語、檢測諺語”四大板塊對諺語進行研究,使學生懂得了諺語的由來、發(fā)展、分類、韻律、價值等關于諺語的知識,背誦了一定數(shù)量的諺語,對諺語、對二十四節(jié)氣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發(fā)現(xiàn)長久地觀察記錄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辦法,而進行大量的數(shù)據(jù)比較是檢驗真理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學生學習科學和探索自然的內在動力增強了;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增強了;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善于反思的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了;保護環(huán)境、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增強了,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得到較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微微,劉洪泉.漢語諺語的文化含義及翻譯[J].人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