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平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教育的三大主體。提升中小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構成一個整體,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
《說文解字》中,“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它的上半部分是象的“人體背部”之形——“八”,表示兩根肩胛骨,下半部分“厶”讀音為si。與私相背,就是公。這是從字源上對“公”的說明。今天我們對公共性、公共精神、公共意識、公共能力的規(guī)范、解釋與踐行,基本上沒有離開其本來的含義,即與私相背、不私,也就是“心中有他人”。
在家庭中,“心中有他人”就是讓孩子心中有父母,有爺爺奶奶,有姥姥姥爺,有兄弟姊妹。百善孝為先,這里的“孝”也就是讓孩子“心中有他人”,父母往往是一個人生命旅程中的第一個“他人”,雖不要求孩子們做到臥冰求鯉,但至少應做到不獨享美食、不視父母的疼愛為理所當然,對祖輩的照顧也要常懷感恩之心,輕言細語、有呼必應……
在學校里,“心中有他人”就是讓學生們心中有老師、有同學、有服務和保障他們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后勤工作人員?!叭娑ⅰ闭叻砰_之前,我國已經(jīng)積累了數(shù)量可觀的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使得其不服從教師管教一度成為學校教育的難題,甚至加劇了部分老師放任學生的惡性循環(huán)。尊重教師也是一種公共意識、公共精神。無論貧富,不分美丑和胖瘦,不欺凌他人,友愛同學,就是公共文明的體現(xiàn)。保安、保潔與食堂的大廚,都是美好學校生活的奉獻者。作為學生,需要常懷感恩之心。
在社會上,“心中有他人”就是讓學生們提升公共衛(wèi)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觀賞、公共參與(這是公共文明指數(shù)的五個二級指標,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文明研究課題組研發(fā))的意識與能力。我們在北京的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均發(fā)現(xiàn),在對知識和自我約束要求較高的公共觀賞指數(shù)上的得分有時要高于公共衛(wèi)生指數(shù)和公共秩序指數(shù),特別是在沒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公共衛(wèi)生和公共秩序難以“自持”。對于身心發(fā)展尚處于未定型期的中小學生而言,切實做到“知行合一”,是夯實其公共精神的最基礎工作。
《論語·顏淵第十二》有云:“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公共精神的養(yǎng)成,主要在于中小學生自身,家長、教師、其他社會成員也都應從自身做起,為中小學生的全面成長,營造更好的公共環(huán)境和氛圍。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