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冉
摘要:歷史地圖源于歷史學家按照中學歷史教學要求編寫形成的,學習可使用歷史地圖的顏色、符號、線條等簡單的歷史言語,再現歷史事件及概括歷史痕跡。歷史地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使用較廣,且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廣,如何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更先進的使用歷史地圖,是歷史老師必須探究的一個課題。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應用方法及其效果,以期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中學歷史;地圖;教學
對于中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辯讀歷史地圖的技能是學習好歷史的關鍵,從歷史地圖的使用近況來講,學生并未全部執(zhí)掌歷史地圖的方式,在運用地圖時,并未構成清楚的空間理念,難以很好的從中獲得信息,運用歷史地圖的結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歷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應的加強學生對地圖的注重力,培育他們執(zhí)掌識讀地圖的技巧,具有從中獲取所需信息的技能。
1.利用歷史地圖,整合學科教學
充分運用歷史地圖,讓其和學科融合,信息技術學科和歷史學科的結合有著天時地利的優(yōu)點。歷史是難以實行再現的,而信息技術卻能讓各種各樣的歷史信息通過最生動、豐富的展現方式,最大化的聯合起來,再創(chuàng)歷史事件,讓歷史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拉近和現實間的時差,從而帶動學生得到歷史數據的每個感官去探究和靠近歷史[1]。
例如:《向人性扼殺者宣戰(zhàn)》中觸及中世紀歐洲的美術、軍事、政治、經濟等與生物、地理自然學科等藝術學科。對于文藝復興活動的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重要影響、興起因素等方面的教學,作者做了全面而充分的籌備和學習,內容觸及十分繁雜和廣闊。傳統(tǒng)地圖教學方式較為簡單,難以充分展現流動進程等不足。而使用多媒體地圖,不僅可以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學科在歷史教學中的廣闊運用。同時還可以打破地圖教學的困難,補充以往地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很多缺陷。由于電子多媒體地圖具有色彩多元、流動展現、展示效果猛烈、音像聯合等優(yōu)勢,可以將真正的景象展現出來,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能夠快樂輕松的執(zhí)掌歷史知識。
2.優(yōu)化形勢路線圖,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教學
形勢路線圖是初中歷史課本中最為易見的歷史地形圖之一,但其學習起來比較艱難,在中考中屬于“拔高題”。因為形勢路線圖具備通過性極強的基礎特點,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當適當結合正文,從課文開頭至結尾聯合路線圖特征開展教育,并概括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2]。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春秋戰(zhàn)國的文藝和科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展現一幅路線圖,其比較像是一棵春秋時期的科技樹,當中的分支部分就分別展現了這個時期的自然歷史發(fā)明,例如:天文作品《甘石星經》、魯國對哈雷彗星的最初記錄等;同時在醫(yī)學層面展示了古代神醫(yī)扁鵲創(chuàng)造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其被稱為我國的傳統(tǒng)國醫(yī)診治法,2000多年以來一直被使用到現在。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可以通過融合線路圖凸顯教學的主題,讓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地圖和科技相互呼應,為學生充足展現這個時期興旺發(fā)展的進程,其對學生掌握春秋戰(zhàn)國的詳細景象內容是非常有利的。所以,老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充分使用地理形勢路線圖和各種板圖,把地圖中所描寫的內容,通過學生和自己了解后繪制到板圖中,這也是該課教學中的豐富及添補,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的學習該課的知識點,同時對他們的記憶壓力也能有所減緩。
3.應用水利航運圖,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水利航運圖屬于比較專業(yè)的歷史地圖,雖其的構造內容單一,但其對歷史內容的蘊含技能卻極強,具有立體和平面兩種展現形式。例如在講述堤壩、河流等歷史內容時,老師就可以使用平面水利航運圖的方式展現,進而讓學生可以比較直接的體會到那時歷史所展現的實際情況[3]。
以七年級上冊《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的教學為例,老師可以通過電子多媒體的形式去展現《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圖》。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向學生發(fā)問都江宴水利工程是誰在何時建立的?然后讓他們思慮在春秋戰(zhàn)國,秦國為什么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修建都江宴水利工程,其當時在承擔又被稱作什么?通過提問這樣的問題,有序的引出本課的內容知識點。最終 ,老師會概括都江宴中譬如飛沙堰的堰壩、堰口具有分洪功用,在物理理心理論的根基上減低泥沙沉積,施展重要的防災功用。都江宴自身象征著古人優(yōu)秀的智慧,是我國文明的杰出象征,也是我國古代水利歷史上一座值得紀念的里程碑。所以,使用多媒體直接展現歷史地圖,結合老師的提問,本課教學將會變得活龍活現、活潑有趣、使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huán)境中就可以體會到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時代變化,進而實現老師所預想的教學成果。
4.探究歷史地圖,對有效信息進行提取
歷史地圖中涵蓋著豐厚的歷史信息,讀圖不僅是掌握地理空間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培育學生從中獲得有用信息實行解析的環(huán)節(jié),這和歷史學科核心素質中“史料實證”需求相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按照單幅圖的圖例融合地圖種類特征來仔細察看歷史地圖,并了解地圖中主要內容的演變及分布狀況。
例如“秦統(tǒng)一中國”,在讀圖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通過標題了解這個地圖展現的主題是秦朝的疆域分布狀況,把握地圖中秦朝的周圍政權及疆域分布。其次,老師要指引學生正確掌握秦朝疆域的輪廓范疇,鑒別途中的河流分布情況,把握秦朝的都城地理位置信息,協助學生構成空間感。指引他們察看秦朝長城的走向及地理位置,指引他們和目前的地理位置進行比對,讓學生察看秦朝的地理范疇包含了目前我國的那些地域,加強他們對秦朝疆域范疇空間上的了解,培育他們的空間理念,通過老師的指引,學生可以很好的挖掘出當時形勢路線圖的有關歷史信息,對地圖中展現出的秦朝的都城及郡縣體制進行合理的識讀,進而培育學生了識圖、讀圖、并從地圖中獲得有用信息實行概括和解析的技能。
總而言之,歷史地圖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教學內容及歷史資料。所以,老師只有準確利用歷史地形圖,才可以充分施展地圖的教學作用,才可以有利于中學歷史老師的強化及教學方法的改變,進而加快推進中學歷史教學的發(fā)展和變革。
參考文獻
[1]張全福.有效運用歷史地圖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9,(7):240.
[2]張萌.基于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地圖教學策略——以《三國鼎立》一課為例[J].長江叢刊,2019,(25):137-138.
[3]韓娜.妙用地圖融古今,格物致知貫中西 ——談中學歷史地圖的革新[J].華夏教師,20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