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剛
摘要:撲救森林火災是人與自然災害的斗爭,是一項高危作業(yè),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影響森林火災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以及其他意外因素,因此在滅火過程中,滅火人員一定要掌握森林火災緊急避險的常用方法,明確林火撲救的基本要求,培養(yǎng)火場緊急避險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滅火傷亡。
關鍵詞:森林火災; 安全; 緊急避險
撲救森林火災是人與自然災害的斗爭,是一項高危作業(yè),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據(jù)統(tǒng)計,2011-2018年,我國共發(fā)生森林火災27819起,因災造成人員傷亡426人,僅在今年一季度,就有39人因森林火災失去生命。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fā)的森林火災愈加頻繁,救援人員參與撲救森林火災的機率增大,風險性不斷提高。因此,充分認識影響滅火安全的主要因素,準確的進行火場避險自救,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滅火傷亡,對于滅火人員有效履行職能使命,保護國家生態(tài)安全和維護國內(nèi)政治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 影響森林滅火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自然因素
森林火災具有極大的自然災害屬性,凡釀成大災或?qū)е轮卮笕藛T傷亡事故的森林火災,均與地形、氣象、植被條件密切相關。一是危險的地形。滅火過程中要盡量避開“八種危險地形”:主要有陡坡、狹窄山谷、單口山谷(葫蘆峪)、窄山脊線(拱脊)、鞍部山谷、草塘溝、突起的山巖及其他復雜地形等。如山脊上的谷地鞍部,朝陽處的緩坡、平坡、溝堵;石塘、石崖與植被相接區(qū)域。火災在這些地形條件下極易形成高危險區(qū)域,形成“火旋風”“火爆”和“倒向火”?;饒?0%以上人員傷亡,都是發(fā)生在這樣特殊的危險區(qū)域之內(nèi)。二是危險的植被。通常指林內(nèi)可燃物疏密結構,質(zhì)量和干濕程度。密度0.6—0.8以上灌木林及60—80公分以上雜草、灌木叢地段;可燃物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相連相接地段;地表可燃物,積厚在10公分以上,含水率在20—30%以下,即:用手握易碎、有粉末的地段。這樣的植被環(huán)境地段都屬于較高危險區(qū)域。85%以上火場燒傷亡事故,都是發(fā)生在這樣的植被區(qū)域內(nèi)。三是危險的“火場小氣候”。主要指火場小區(qū)域內(nèi)溫度、濕度、風的影響,其中風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小火在風的作用下,會突然形成大火,火勢會發(fā)生劇烈變化,尤其是3-4級風時,火勢處于強弱變化之間,變化強烈,極不穩(wěn)定,甚至瞬間形成“火爆”。80%的火場人員傷亡,往往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火場干旱指數(shù)也是引起火勢變化的重要因素,干旱時間越長,大風天數(shù)越多,對可燃物的干濕度影響就越大,火行為變化就越劇烈。據(jù)統(tǒng)計分析表明,火場平均氣溫在11℃-30℃時,人員傷亡率最高,相對濕度在25%以下,越小越危險。
1.2 ?人為因素
滅火行動中,組織指揮失誤、戰(zhàn)術運用不當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是指揮失誤。在滅火行動中,指揮員由于缺乏林火常識,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對火場險情的感知力較弱、評估能力不足,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思想麻痹、情況不明、蠻干或人員部署不合理、指揮不嚴密;遇險后,不能合理應對,致使滅火人員陷入險境,造成人員傷亡。二是技戰(zhàn)術運用不當。技戰(zhàn)術運用不科學,人員、裝備配置不合理,致使滅火效率低,火場情況發(fā)生突變造成人員傷亡。主要原因:對發(fā)展迅速、面積大的高強度林火,采用直接滅火;在滅火人員連續(xù)作戰(zhàn)體能消耗較大的情況下,強行組織打攻堅戰(zhàn);點燒位置選擇不當,對林火蔓延速度估算不足,對風力風向掌握不準,對滅火人員的控制手段和撲救能力估計過高;打清配合不緊密,前后脫節(jié);兵力編成不合理,不注重發(fā)揮骨干的中堅力量;人與機具、機具與機具之間的組合不科學,不重視發(fā)揮裝備的整體效能。三是缺乏安全避險經(jīng)驗。滅火人員缺乏滅火實戰(zhàn)經(jīng)驗和安全避險經(jīng)驗,遇到險情極度恐慌,心理防線崩潰,導致體能急速下降,失去迅速脫離險境的機會。另外,個別人員不服從命令,不按指揮員指令行事,遇險后,手足無措,各自逃生等。
1.3 ?其他意外因素
其他意外因素主要指在滅火行動中,非火襲擊等因素直接所造成的傷害。如受火燒、風化、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造成陡坡土質(zhì)疏松、巖石松動、滾石較多,威脅滅火人員安全。原始林或林相較復雜的次生林內(nèi)的高大樹木上常懸有吊掛木(俗稱“樹掛”或“吊死鬼”),在未清理的林地內(nèi),站桿、倒木,粗大可燃物較多,易發(fā)生突然掉落倒下砸傷。撲救地下火時,因火在地下腐殖層內(nèi)燃燒,不慎掉入“火坑”,造成傷害;在陡坡滅火時,容易出現(xiàn)踩空、滾落造成傷害。
2 ? 火場緊急避險的常用方法
火場緊急避險是指為使滅火人員免受突然變化的高強度林火襲擊而采取的緊急應對措施,它關系到滅火人員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也是實現(xiàn)滅火行動安全高效的重要保證。經(jīng)驗表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氣象與不同植被條件下,火災的等級不同,火場險情規(guī)律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針對具體險情特征,科學選擇正確避險方法。
2.1 ?轉移避險
通過火場觀察,對周邊地形地貌進行全面了解,遇有狹窄山脊線、鞍部、山谷、強度大的上山火、急進樹冠火、易燃灌木叢地帶等易發(fā)生危險的地域和地段時,不能直接接近火線,要迅速帶領撲火人員轉移至安全地帶,暫避火頭,伺機待撲。在撲救相對高差較小、山體坡度較緩地區(qū)的高強度樹冠火時,可以首先考慮采取這種避險方法。撤離轉移關鍵是要選擇好路線,白天要防止因煙霧彌漫“誤入險區(qū)”,夜間要防止因視線不良“墜崖摔傷”。
2.2 ?點火避險
當火場情況突變,滅火人員無法按預定計劃實施滅火行動,林火對滅火人員構成威脅,且無安全避險區(qū)域時,可就近依托道路、河流、植被稀少的林地等有利地形,有組織地點燒迎面火,阻擋火頭,削弱火勢,人員進至火燒跡地內(nèi)避險。如沒有天然依托條件,或有依托但不具備點燒迎面火的時間時,迅速點順風火,人員順勢進入火燒跡地內(nèi)避險。在撲救丘陵地區(qū)火焰強度高、火墻比較厚的地表火時,通常采取此種避險手段。點火避險關鍵是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和地域,既要防止“點火自困”,又要防止“火勢失控”。
2.3 ?沖越火線避險
當火焰蔓延速度極快,無法實施轉移,又來不及點迎面火和順風火或被火包圍時,可采取強行沖越火線進入火燒跡地內(nèi)避險。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火強度相對弱、火墻厚度相對薄、火焰高度相對低的地帶,滅火人員可迅速穿好防護裝備,逆風迎火猛沖,進入火燒跡地避險。如果裝備條件具備,可以集中使用風力滅火機、水槍或用水霧噴射器等特種裝備強行打開缺口,快速沖入火燒跡地避險。在撲救急進地表火、草原火等蔓延速度極快的火災時,可以采取此種方法脫險。沖越火線關鍵要選準突破口,選擇火墻過厚地段會形成“飛蛾撲火”,選擇植被密集地段將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2.4 ?臥倒避險
不具備上述條件時,可采取臥倒避險。臥倒時,用衣物包裹頭部,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臉貼濕土,側身迎著火線,橫向臥倒,大火過后,迅速向火燒跡地內(nèi)翻滾并迅速站起,撲滅身上余火以減少傷害。在撲救煙霧較重的夏季火災和伴有火爆的草塘溝火災時,一般可采取此方法解圍。臥倒避險既要保護好身體外露部位,防止被火燒傷,還要確保呼吸暢通,防止煙嗆窒息。
3 ? 火場緊急避險的基本要求
在遇到險情組織實施緊急避險行動中,滅火人員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決做到不盲目指揮、不違規(guī)作業(yè)、不冒險行動。重點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3.1 ?做好預測,堅決避開危險區(qū)域
滅火人員在滅火過程中避開高危區(qū)域是確保安全的前提和基礎。有效避開高危區(qū)域,就要做到時時警惕,處處防范,決不能有絲毫的麻痹大意。救援隊伍在投入火場前,要組織火場偵察,隨時掌握林火的態(tài)勢變化,做到情況明、決策準、行動快,防止被突發(fā)火勢包圍。突破火線時,一線指揮員要對地形、風力、風向、林相、可燃物載量、火情等情況進行準確判斷。同時,堅持從火勢發(fā)展與滅火行動兩個變化的動態(tài)因素入手,適時對林火發(fā)展態(tài)勢加以科學的分析預測,選擇好撤離路線和避險地域,做到進能攻、退能守。
3.2 ?冷靜判斷,準確把握避險時機
遇險情時,滅火人員不應盲目采取行動,要準確把握避險時機,科學指揮避險行動,要準確判斷林火行為變化可能對人員造成的傷害,在危險形勢面前,嚴密組織,防止出現(xiàn)混亂現(xiàn)象。要牢牢把握好“八個要素”:天候是主因,風力是關鍵,地形是依托,植被是條件,隱患要注意,避險有退路,通信要暢通,指揮要果斷。這就要求指揮員和戰(zhàn)斗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承受能力,同時要具有一定的組織指揮和安全避險經(jīng)驗。
3.3 ?果斷處置,強化團結協(xié)作意識
在遭遇突如其來的險情時,滅火人員要做到遇險不慌、處變不驚,最為重要的情況處置要果斷,不能猶豫不決。在情況危急時,要迅速作出反應,采取最有效的避險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小林火造成的傷害。全體人員要通力合作,互相提醒,相互保護,相互鼓勵,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戰(zhàn)勝困難,擺脫險境,切忌違反命令單獨行動和不按技術要求避險。
4 ? 培養(yǎng)火場緊急避險能力的主要途徑
發(fā)生火場緊急險情是火場自然環(huán)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其客觀性,但是從以往諸多沉痛教訓看,避險常識匱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自救能力低下,仍是釀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火場緊急避險技能刻不容緩。
4.1 ?加強避險常識教育,解決“不知避險”的問題
要組織滅火人員認真研究森林滅火常識,掌握林火發(fā)生的原因、燃燒過程和滅火的基本原理,熟練掌握撲救火災的基本技術戰(zhàn)術。要加強火場安全工作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掌握火場自救的基本原則、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增強安全防范意識。
4.2 ?加強避險技能訓練,解決“不會避險”的問題
要科學組織火場緊急避險訓練,熟練掌握緊急避險的動作要領、利用地形地物避險的基本技巧、實施救援的方法要求和運用防護裝備避險具體措施。要針對火場緊急避險危險性大、隨機性強的特點,認真組織緊急避險實戰(zhàn)演練,提高快速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3 ?加強險情規(guī)律研究,解決“不懂避險”的問題
火場緊急險情雖有所差異,但發(fā)生發(fā)展仍有內(nèi)在規(guī)律可循,認清險情表象,把握客觀規(guī)律,是火場緊急避險的重要條件。要結合本地區(qū)的地形特征、氣候條件和植被特點,做到深知地形特點、熟知氣象條件、預知火情發(fā)展,為緊急避險提供理論支持,提高滅火人員在復雜情況下應對緊急險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 ?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發(fā)布數(shù)據(jù).2019,4.
[2] ? ?孫 ?輝,穆紹宇.森林滅火組織指揮[M]人民武警出版社,2015,147.
[3] ? ?白雪峰.森林滅火戰(zhàn)術[M]人民武警出版社,2015,53.
[4] ? ?張運生,舒立福.森林火災撲救組織與指揮[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