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王建
【摘 要】 為確定沿空留巷巷旁充填體的合理寬度,本文以山西某礦N2105工作面地質條件為基礎,對沿空留巷巷旁充填體承載機理進行了分析,確定充填體采用水灰比為1.5∶1的高水材料。通過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對5種充填體寬度下圍巖應力與變形情況進行了分析,最終確定N2105工作面沿空留巷充填體寬度為1.5m。
【關鍵詞】 綜采工作面;沿空留巷;充填體;合理寬度
【中圖分類號】 TD3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19)04-0006-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減少,許多礦井均面臨著煤炭資源枯竭的問題,為延續(xù)礦井生命,提高煤炭資源的回收率,沿空留巷開采技術開始在許多礦井進行普及。沿空留巷開采技術具有著明顯的優(yōu)點,其可以減少煤礦巷道掘進工程量,解決工作面采掘接替緊張,實現(xiàn)Y型通風,并且有效提高礦井資源回收率。目前沿空留巷多采用充填材料作為巷旁支護體,但由于礦井煤層周圍條件的差異性,充填體的寬度選擇有很大區(qū)別。為確定合理的充填體寬度,本文以山西某礦大采高綜采工作面沿空留巷條件為基礎,采用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實測的方法對充填體的合理寬度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可為相似條件工作面提供一定的借鑒。
1工程背景
山西某礦N2105開采煤層為3號煤,煤層厚度平均為6.3m,煤層傾角較小,平均為1.5°,煤層埋深在550~600m范圍內。為提高工作面煤炭資源的回收率,N2105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開采技術,N2105工作面軌道巷為工作面所留巷道,巷道寬度為4.5m,采用充填體作為巷旁支護體。工作面巷道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2巷旁支護體作用機理分析
工作面在推進過程中,巷旁支護體在其后側逐段地進行布置,因此巷旁支護體對巷道采空區(qū)一側的頂板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其作用機理主要為:
(1)在充填體留設初期,由于其具有著較高的支撐能力,一方面充填體可維持巷道內頂板的穩(wěn)定,對頂板巖層進行支撐,另一方面充填體對頂板的作用力可切斷采空區(qū)頂板與巷道頂板之間的聯(lián)系,起到一定的切頂作用。
(2)在沿空留巷中期,頂板下沉會產(chǎn)生較大的載荷,由于充填體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力,充填體在出現(xiàn)塑性變形后,可將頂板對充填體的載荷轉移至采空區(qū)內冒落的矸石上,從而減輕頂板載荷對巷道內支護體的破壞作用。
為實現(xiàn)上述兩種作用效果,充填體必須有著較高的強度,基于此情況,結合N2105工作面巷道的條件,本次巷旁充填體選擇高水充填材料,充填時水與材料的比例設計為1.5∶1。高水材料相比較于過去使用的水泥,其有著較多的優(yōu)點。高水材料充填體在初期具有著較快的凝固速度,其強度可通過配比進行調節(jié),此外高水材料充填體有著較好的塑性變形能力,即使在出現(xiàn)較大的塑性變形后,充填體的殘余強度依舊較高,因此高水材料充填體能夠滿足N2105工作面沿空留巷的要求。
3巷旁充填體合理寬度數(shù)值模擬
3.1模型建立
為確定合理的充填體寬度,本節(jié)以N2105工作面及周圍巷道的地質條件,采用FLAC3D數(shù)值模擬軟件進行模擬,分析巷旁充填體在不同寬度下的應力與變形情況。
根據(jù)N2105工作面地質條件,進行數(shù)值模擬的模型煤層底板厚度為33m,煤層厚6.3m,頂板厚度50m,因此模型高度為89.3m。N2105工作面的長度取一半為80m,在工作面旁為充填體,充填體寬度共設計5個方案,分別為1.0m、1.2m、1.5m、1.8m、2.0m,在充填體旁為軌道巷,巷道的寬度為5m,高度為3.2m,沿煤層底板掘進,巷道另一側邊界取為80m,可得模型的長度分別為161.0m、161.2m、161.5m、161.8m、162m,工作面的推進長度設為100m,因此模型厚度為100m,數(shù)值模型如圖3所示。模型的底面與四周均設為固定邊界,頂面設為應力邊界。
數(shù)值模型建立完畢后,首先開挖工作面軌道巷,然后再開挖工作面,工作面每次推進距離為5m,在工作面推進后加入充填體,充填體滯后工作面5m。
3.2模擬結果分析
(1)充填體承載應力分析
圖3為5種不同充填體寬度下巷道周圍巖體的應力分布圖。隨著充填體寬度的增加,充填體承受的應力峰值在不斷地增大,但增大幅度隨著充填體寬度的增大在逐漸減小。當充填體寬度為1.2m時,應力峰值是1.0m的1.84倍;充填體寬度為1.5m時,應力峰值是1.2m的1.51倍;充填體寬度為1.8m時,應力峰值是1.5m的1.10倍;充填體寬度為2.0m時,應力峰值是1.8m的1.06倍。從上述充填體承載應力情況說可以看出,1.5m的充填體寬度是其承載應力的過渡值,因此采用1.5m的充填體寬度一方面可為頂板提供足夠的支撐力,一方面可節(jié)省一定的經(jīng)濟成本。
(2)充填體變形量分析
圖4為工作面推進過程中,巷道頂?shù)装迮c兩幫在不同充填體寬度下的變形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充填體寬度下,巷道圍巖變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頂板以及充填體兩方面,其中頂板下沉量隨著充填體寬度的增大逐漸減小,但當充填體的寬度大于1.5m后,變形逐漸穩(wěn)定;充填體的變形量同樣在寬度大于1.5m后開始穩(wěn)定。該結果表明,當充填體的寬度大于1.5m,其對巷道圍巖的控制效果逐漸趨于一致,因此充填體寬度為1.5m時較為合適。
綜合上述數(shù)值模擬中充填體在不同寬度下承受應力以及圍巖變形情況,1.5m的充填體既可以提供較高的支撐力,又能夠減少巷道圍巖的變形,因此最終確定N2105工作面沿空留巷充填體寬度為1.5m。
4結論
本文以山西某礦N2105工作面沿空留巷地質條件為基礎,采用理論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對巷旁充填體對頂板的作用機理以及合理寬度進行了研究,確定工作面沿空留巷巷旁充填體采用水灰比為1.5∶1的高水材料,材料與水比例為1∶1.5。通過對比5種充填體寬度下巷道圍巖應力與變形情況,得到當充填體寬度為1.5m時,其既可以提供較高的支撐力,又能夠減少巷道圍巖的變形,因此最終確定N2105工作面沿空留巷充填體寬度為1.5m。
【參考文獻】
[1]朱珍,張科學,何滿潮,等.無煤柱無掘巷開采自成巷道圍巖結構控制及工程應用[J].煤炭學報,2018,43(S1):52-60.
[2]何滿潮,高玉兵,楊軍,等.厚煤層快速回采切頂卸壓無煤柱自成巷工程試驗[J].巖土力學,2018(1):254-264.
[3]何滿潮,馬新根,牛福龍,等.中厚煤層復合頂板快速無煤柱自成巷適應性研究與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8,37(12):2641-2654.
[4]何滿潮,高玉兵,楊軍,等.無煤柱自成巷聚能切縫技術及其對圍巖應力演化的影響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6):19-30.
[5]劉清利,王萌.綜放工作面沿空留巷無煤柱開采技術[J].煤炭科學技術,2016,44(05):122-127.
[6]何滿潮,陳上元,郭志飚,等.切頂卸壓沿空留巷圍巖結構控制及其工程應用[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7,46(5):959-969.
[7]柏建彪.沿空留巷圍巖控制技術研究[J].煤礦支護,2009(2):13-20.
[8]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