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才
【摘要】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不講知識、不敢講知識、講不清楚知識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筆者通過研究,總結出以下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是正確認識“科學知識”教學;二是準確理解“知識”與“過程”的關系;三是精確把握核心概念,整合具體概念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 科學知識 教學度 策略
目前,在很多科學課堂教學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講知識、不敢講知識、講不清楚知識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筆者以“科學課中如何把握科學知識教學度”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和自身的實踐研究,筆者認為:知識教學,貴在得法。
一、正確認識“科學知識”教學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p>
從中可以看出,它的第一個層次是學習科學知識,第二個層次是學習科學探究方法,換句話就是學習探尋科學知識的方法,第三個層次是在前兩個基礎上形成科學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也可以看出,尋求科學知識是科學課程學習的目標,方向沒有改變,只是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不是教學生記住權威人士給的定義,而是帶領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讓他們學習第一手經驗的東西。
如果教師不講知識、不敢講知識、講不清楚知識,學生就不了解與他們年齡相稱的科學知識,對一些簡單現(xiàn)象不會進行科學解釋,不會用科學方法探索周圍世界的奧秘,那還談什么“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準確理解“知識”與“過程”的關系
當前,“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程思想和課程結構形態(tài)正接受著現(xiàn)代課程改革浪潮的沖擊,“過程”一詞已被響亮地提出,成為教學的核心,強調關注學生的親身經歷,引領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而“知識”成了我們想講又不敢講的東西。
究竟什么是知識?我們的思維可能會把它同“教科書”“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等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系副教授胡東芳在《教育新思維》一書中指出:“創(chuàng)新教學中的知識至少包括四個層面:一是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識;二是know-why(知道為什么)的知識;三是know-how(知道如何獲?。┑闹R;四是know-who(知道誰擁有)的知識”。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知識”既包括認識結果,也包括認識過程(探究方法),科學知識的學習,統(tǒng)領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翱茖W知識”好比是山頂?shù)撵`芝,而我們要學習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情感,就如同登山的“過程”。
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饅頭發(fā)霉了》的教學中,教學活動可以圍繞“霉菌的認識”讓學生獲得上述四個層面的知識:一是可以通過肉眼看霉菌的顏色,在顯微鏡下觀察霉菌的形狀和結構,以及多媒體資料補充介紹霉菌的種類、霉菌為人類做了哪些好事這三方面了解霉菌是怎樣的,學習“是什么”的知識;二是可以通過開展自主探討“哪些地方見過霉菌”“霉菌會長在什么樣的地方,為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對現(xiàn)象作出分析,建立科學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這樣使學生在尋找“為什么”知識的過程中,懂得“如何獲取”的知識;三是可以通過針對學生先前認為“霉菌是骯臟的”的觀念進行資料補充,介紹“霉菌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霉菌,形成科學情感態(tài)度。
三、精確把握核心概念,整合具體概念學習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郁波老師提出了“在科學探究中關注科學概念”的觀點,以及蘭本達教授關于“科學概念”的理論,都向我們昭示了科學教學的方向,科學教學應該通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科學地看待自然”的最終目的??梢姡茖W教師要完成科學概念的教學任務,要讓學生形成科學概念。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又該如何去做呢?筆者的看法是:抓住核心,綱舉目張。
抓住了核心概念,那么具體的概念也能隨之理解和建構。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簡單電路》要學生形成的概念有:1.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一個小燈泡可以連接成一個小燈泡發(fā)光的裝置,使小燈泡發(fā)光的連接方法有多種;2.只有電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發(fā)光;3.電池兩端直接連接在一起,就會發(fā)生短路,短路時,電池、電線會發(fā)熱變燙。這三個概念中核心的應該是什么?筆者認為是第2個,因為整個單元我們要讓學生建立起“電在電路中流動和工作”的概念。
【課堂鏈接】
師:給你們電池和導線,你們就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
生:能。(齊聲)
師:那你們想如何去連接呢?請你們分小組討論,將你們的連接方法畫在紙上,好嗎?
(教師將學生的設計圖貼在黑板上展示)
師:你覺得你們的設計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嗎?
生:能。(齊聲)
師:看來大家都非常自信,那請大家按照設計好的連接方法去試一試?看看哪個小組的連接方法能使小燈泡亮起來?
(各小組領取所需要的實驗材料)
(學生嘗試連接,教師巡視)
(成功的小組上臺展示怎樣實驗的,不成功的小組同樣上臺展示)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成功小組的設計圖,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成功的小組仔細進行對比有什么不同點?
生1: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是用了兩根導線,一根導線接在了電池的正極上,一根導線接在了電池的負極上。
生2:相同的地方還有導線的另外一頭都與小燈泡連接。
生3:導線與小燈泡連的位置不同。
生4:不同點在于連接的位置不一樣,這組的兩根導線都連在燈泡的底部,這組的一根導線連在燈泡的側面,另一根導線連在燈泡的底部。
師:哪種方法使小燈泡亮起來了?
生:這種。(手指著設計圖)
師:為什么一定要連在小燈泡的這些部位呢?看看奧秘在誰身上呢?
生1:我覺得可能與小燈泡有關。
生2:我也認為奧秘肯定在小燈泡身上。
師:讓我們一起來仔細了解小燈泡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課件展示:燈泡的外部與內部結構圖)
生1:小燈泡外面有個玻璃罩子,燈泡下面有個銅外殼,底部有一個灰色的小點,里面有燈絲,還有兩根撐著燈絲的柱子。
生2:燈絲下面有兩根柱子,一根連在燈泡的側面,另一根連到了燈泡的底部。
師:說得很好。燈泡里面兩根柱子其實就是兩根導線,分別與燈泡外面相連,一個連接到側面,一個連接到底部,所以我們連接的時候也要分開連,讓電流從一端流進經過燈絲后,再從另一端流出回到電池。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電流在電路中是怎么流動的?
(課件展示:電路中電流流動路徑的動畫)
師:誰能上臺來給大家說說小燈泡為什么會亮?
生:(指著電路圖)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過小燈泡的燈絲,最后流回到電池的負極,小燈泡就亮了。
師:說得很好,當我們這樣連接好以后,電流就會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過小燈泡的燈絲,再流回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路,小燈泡就亮了。請大家再觀察自己的設計圖,連接得有問題嗎?不對的請改正過來。
(學生改正電路連接圖,再次連接,并嘗試不同的連接方法)
(學生們都高興地叫起來“亮了,亮了”,此起彼伏)
反思上面的案例,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怎樣連接小燈泡會亮”,而怎樣連接只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是操作層面上的事。要真正發(fā)展學生的概念,應圍繞“怎樣亮,怎樣不亮”“為什么亮,為什么不亮”來展開教學活動,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看不見的電是如何工作的,建立起“有電流通過,燈泡才會亮”的概念,在此概念的逐步形成中建立短路、連接方法的多樣性等認知。
綜上所述,“知識”擁有廣泛的內涵和外延,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可以在正確認識“科學知識”教學前提下,處理好“知識”與“過程”的關系,抓住核心概念組織教學活動,把握好教學度,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力,高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胡東芳.教育新思維:東西方教育對話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