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侃
摘要:俗話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作為電視新聞,細節(jié)的運用更是決定報道的質量,沒有細節(jié)的文章枯燥無味、沒有細節(jié)的畫面平淡無奇,因為細節(jié)才讓新聞“有血有肉”。
關鍵詞:細節(jié);電視新聞;質量
好的文章離不開細節(jié)的描寫,沒有細節(jié)的文章讀者看到的只是故事概況,有了細節(jié)便有了“血肉”,讓整篇文章都“活”了起來。例如我們在形容老師的時候經(jīng)常用“和藹可親”這個詞,但細品文章卻發(fā)現(xiàn)這個老師沒有任何特點,和藹可親的老師可以是任何人的老師,所以在寫文章中及時描寫一些老師特有的外貌和走路的動作,以及說話的形態(tài)就顯得很有必要。同樣的方式在電視新聞中也很適用,很多人在做人物新聞時并無新意,搬材料串同期“一氣呵成”,看似并無不妥,但也并不受觀眾的待見。很多記者缺乏了對人物的了解,追求新聞的速度,卻忽略了質量的提升。
2018年的“感動海南”特別致敬群體是來自昌江黎族自治縣的農村普通婦女陶鳳交和她的姐妹們,在這個題材的報道中,我看到了三家電視媒體均以《陶鳳交和她的綠色娘子軍》為題進行了報道,同樣的題目和材料卻有著驚人的不同。第一家媒體按照材料所寫照搬拿來,以同期串聯(lián)的方式,只用了半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報道任務,電視播出后觀眾看了留言說“假”。第二家媒體在得到同樣的素材后,進行了精心的策劃,從單一的攝像機拍攝到航拍,從簡單的人物介紹到人物描寫都有了質的提升,在經(jīng)過兩天的拍攝后,新聞如期播出,這次的后臺留言觀眾比較認可,直呼要向勞模致敬。但第三家媒體進行報道中,并沒有以所謂的材料為主導,先是召集了所有的“綠色娘子軍”們,詳細記錄下每個人在種樹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有歡樂有悲傷,新聞中大量采用現(xiàn)場音,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辛苦到榮耀,從別人的不理解到大家的點贊,一次次的利用細節(jié)描寫向觀眾們展現(xiàn)出了一群普通的農村婦女26年的堅守,讓群眾看到的不是勞模的“高高在上”,而是一群大家身邊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在拍攝的15天過程中,一遍遍豐富新聞里的細節(jié),從腿上的一道疤到臉上的一個笑容,都讓觀眾感覺到了真實,節(jié)目播出后短短一天時間,點擊量就超過了500萬次,可見細節(jié)的作用。
細節(jié)描寫不僅在新聞的文章里,還在新聞的采訪中,很多記者的采訪通篇大論,官話套話無數(shù),看似無懈可擊,實則“食之無味”。例如,在采訪老書記帶領村民修路的時候,很多記者為了節(jié)約時長,通常讓采訪者說“這條道路的建設不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為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奠定基礎”,此話并無毛病,但細想一下,這么官方的文字語言做同期真的會讓整篇新聞有意思嗎?如果把它改為“原來的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出不了門,自從修了這條路,村民們不僅可以放心的出門,連農產品收購商都上門做生意”,就顯得更貼近生活。
題目對新聞來說也至關重要,很多人在閱覽新聞時,首先看到的是題目,一個好的標題往往是新聞成功的一半,因此誕生了“標題黨”?!皹祟}黨”雖然常常會被讀者“唾棄”,但他們正是因為抓住了某個細節(jié),才成功吸引到了我們,我雖然不提倡做“標題黨”,但遇到好新聞還是要起一個漂亮的標題。例如,我曾遇到過一個老人爬樹摘椰子不小心倒掛在樹上,路過民警緊急施救的新聞,有的標題就寫成了《落實路長制瓊海民警又救一人》,而我在寫這條新聞的時候,通過主人公的講述,知道這對他來說是天大的事,而通過民警的回答,這又是最小的職責,于是在大與小之間,便有了《老陳心里的“天大小事”》的標題。
電視新聞不同于紙質新聞和網(wǎng)絡新聞,主要是因為它有畫面的表達,也可以說是鏡頭語言,有些攝像記者拍新聞只是一掠而過,遠景、中景、近景無一不缺,但往往會被說成“鏡頭死板”,這就是不注重畫面細節(jié)的結果。例如,在拍攝建筑工人戰(zhàn)高溫保工期的新聞,懂細節(jié)表達的記者就知道要拍攝工人頭頂?shù)暮顾?、拍攝被汗水打濕的衣服、拍攝瀝青鋪設散發(fā)出來的熱氣,這樣的鏡頭不必文字表達,也能讓觀眾看到工人的不容易。
曾經(jīng)讀過這樣一句話,“好的細節(jié)描寫就像螢火蟲的屁股,總是一亮一亮的”,我很贊同。很多新記者在新聞中總是缺乏細節(jié)的描寫,遇事圖省事,連最基本的細節(jié)描寫都沒有,其實細節(jié)描寫有時很簡單,把文章中的“某某某,哪里人,多大了”改為“正在低著頭用力擰緊鋼筋的人就是某某某”,瞬間就會把觀眾帶人現(xiàn)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可見,不管文學作品還是新聞寫作,都離不開細節(jié),正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