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筱茵
就各自龐大的電影市場和觀影人群而言,雙方的合作足以改變世界電影版圖,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我國與印度同屬文明古國、人口大國,都有漫長的被殖民歷史,目前又同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發(fā)展中國家,兩國在地理、歷史、經(jīng)濟、文化上具有許多共性,兩國之間有很好的互鑒基礎。同時,作為接壤的鄰國,兩國在經(jīng)濟、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享有得天獨厚的近便條件。因此,中印兩國之間經(jīng)濟、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由來已久,且日漸深入。
隨著近一兩年印度電影連續(xù)在中國市場取得票房“驚喜”,中國業(yè)已成為繼北美(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之后印度電影海外拓展的第三個“重鎮(zhèn)”。同時,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沿線國家,印度在我國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合作中的意義也日益提升。
印度電影在中國
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1955年印度電影開始與中國觀眾見面,此后,除了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國幾乎每年都引進了印度電影。在我看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傳播,一共經(jīng)歷了三次熱潮。
第一波熱潮發(fā)生于1955年至1957年間。1955年是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和獨立后的印度在電影領(lǐng)域友好交流的關(guān)鍵年。這一年,中印電影界代表進行了雙邊訪問。1955年10月,在新德里舉辦了“中國電影周”,放映了《山間鈴響馬幫來》等影片,盛況空前。同時,“印度電影周”在中國北京開幕,放映了《流浪者》《暴風雨》《兩畝地》三部故事片,之后又在中國其他24個城市放映。這些影片民族特色鮮明,有美妙的音樂,又都是充滿對底層階級關(guān)懷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對那時中國的文藝界人士和普通觀眾來說,既新穎、樸實、親切,又符合那個時代的潮流。三部影片迅速在各大城市引起熱烈的反響。當時的許多報刊雜志都紛紛發(fā)表評論和介紹印度電影的文章,《流浪者》的插曲《拉茲之歌》回蕩在大街小巷。我國興起了第一次“印度電影熱”。1956年《旅行者》和1957年《章西女皇》等的上映延續(xù)了這一波熱度,直到中印關(guān)系惡化才戛然而止。隨后十多年里,兩國文化交流一度被迫中斷。
第二波熱潮出現(xiàn)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70年代末《流浪者》《兩畝地》相繼復映,受歡迎程度不亞于50年代的初映。而1980年公映的《大篷車》以其絢麗的色彩、精彩的歌舞、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喜劇元素一改50年代以《流浪者》《兩畝地》為代表的印度黑白片壓抑、悲戚的基調(diào),帶給中國觀眾全新的感受。加上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觀眾對外國文化與藝術(shù)如饑似渴,于是《大篷車》很快席卷全國,電影歌曲也迅速風靡,從而掀起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第二波熱潮。緊隨其后,相繼引入中國市場的《奴里》《啞女》《迪斯科舞星》等印度影片都非常受歡迎。一時間,印度電影歌曲行銷一時。《迪斯科舞星》中的《吉米,來吧》作為進入80年代印度音樂與國際流行音樂融合的起點和標志,不僅在印度本土非常流行,隨著電影在中國放映,迅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迪斯科舞曲。
由《摔跤吧!爸爸》帶動的印度電影熱潮則是第三波。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國拿下了12.99億元的票房,是印度本土票房(50多億盧比,折合人民幣5億多元)的兩倍多,是迄今為止印度電影海外最高票房紀錄的保持者?!端影桑“职帧吩谥袊〉每诒c票房上的超高人氣,標志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強勢回歸。
《摔跤吧!爸爸》對于印度電影在中國的傳播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在助推印度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影響:重燃了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的熱情,開啟了印度電影界對中國市場前所未有的重視。據(jù)業(yè)界透露,由于《摔跤吧!爸爸》激活了中國市場對印度電影的需求,繼該片之后,印度電影的批片價格至少上漲了10倍。而中國對印度電影的引進也從一年一兩部一下子劇增到了2018年的10部。《摔跤吧!爸爸》之后,2018年一年里《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嗝嗝老師》等10部影片陸續(xù)在中國公映,其中大部分都票房過億。尤其是《神秘巨星》,在印度本土票房只有9億盧比左右(折合人民幣9000萬元),而在我國最終收獲了7.47億元人民幣,是印度本土市場的8倍多。中國市場持續(xù)成為印度電影海外市場的最大票倉。
中國電影在印度
1951年9月至12月,中國文化代表團在新德里、孟買和加爾各答舉行中國文化藝術(shù)展覽會,其間放映了中國電影,這是新中國電影第_次進入印度。1952年1月,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印度,參加了第一屆印度國際電影節(jié),其間《白毛女》等中國電影參加了此次電影節(jié)展映。此后,中國參加了10余次印度國際電影節(jié),在電影節(jié)上展映了大量的中國優(yōu)秀電影。1976年,中國代表團參加印度第六屆國際電影節(jié)時,《白毛女》再次展映,在觀眾中引起了轟動。1987年1月,在印度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jié)上,反映社會倫理的中國現(xiàn)實主義作品《野媽媽》獲評委會特別獎和印度影評協(xié)會授予的評論家獎,《良家婦女》獲國際評論家獎。不久,印度國家電視臺播放了電影《野媽媽》,一些觀眾深受感動,認為該片與印度浪漫主義電影不同,非常真實地反映了生活。
在印度,每年都會舉辦“中國電影周”或“中國電影節(jié)”。印度各大城市都有電影協(xié)會之類的民間組織,一些大城市的這類組織每年都從我國駐印使館借一組電影在各大城市巡回放映,使中國電影在印度一些城市擁有了一批觀眾,收效不錯。比如,2000年,中國故事片《黃河絕戀》《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在印度新德里、昌迪加爾、加爾各答、孟買、金奈等地放映,受到觀眾好評。2005年4月“中國電影周”在新德里舉行,共放映了《天地英雄》《誰說我不在乎》《法官媽媽》《和你在一起》和《手機》等5部中國影片,幾乎每場都座無虛席,很多觀眾表示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中國電影。總的來說,中國電影在印度,主要依托的是印度國際電影節(jié)、中國電影周、中國文化節(jié)的展映與觀眾見面。
從院線發(fā)行情況來看,據(jù)報道,本世紀初香港電影一度進入印度市場,2002年占其進口外片數(shù)量的9%。近年來,隨著中印雙方政府助推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合拍片和借助網(wǎng)絡平臺進入印度市場的新趨勢。2014年9月,中印雙方簽署了電影合作協(xié)議,隨后接連推出以中方為主的《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等合拍片,但這些影片在印度院線均反響平平。
中印電影如何互鑒共榮
中印電影文化交流的歷史雖然不短,但兩國間的電影合作才剛剛起步。作為兩個重要的電影大國,就各自龐大的電影市場和觀影人群而言,雙方的合作足以改變世界電影版圖,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就目前電影生產(chǎn)現(xiàn)況來看,中印電影各有優(yōu)劣,需要取長補短??傮w上來說,中國電影行業(yè)制作技術(shù)要高于印度電影業(yè),但印度電影在文化韻致、敘事功力、電影創(chuàng)意、人文情懷等軟實力方面,則值得中國電影借鑒和學習。印度電影歷來有長篇敘事的習慣,曾一度都是超過3個小時以上的長度,這需要更為復雜的敘事和情感來支撐,也就練就了編劇、導演們更深厚的敘事功底。尤其近些年,印度電影面對全球化生存語境帶來的挑戰(zhàn),積極突圍,電影作品注意在“求變”與“守成”之間建立平衡。即在文本審美形態(tài)上要積極作國際化、普適性的創(chuàng)新,但同時也要守住本國在文化上及審美形態(tài)上的獨特韻致。其次,注意在現(xiàn)實性與娛樂性之間建立平衡,將影片的娛樂性、觀賞性與現(xiàn)實思考結(jié)合,從而大量涌現(xiàn)在國內(nèi)外口碑、票房雙優(yōu),集社會思考深度(思想性)、藝術(shù)創(chuàng)新意識(藝術(shù)性)和娛樂價值(娛樂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現(xiàn)實主義商業(yè)片,比如《摔跤吧!爸爸》《一代巨星桑杰君》《我的個神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三傻大鬧寶萊塢》等。
從中印電影市場交流的歷史與當下來看,印強我弱的格局比較明顯。因此,眼下中方應該多學習印度電影的軟性因素:一方面注意尊重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保留民族電影的優(yōu)良敘事傳統(tǒng)和審美特性,增強其品牌建構(gòu)和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另一方面又要積極進行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文本改良與突破,積極適應電影的全球化生存語境。
想要更進一步推進中印兩國電影的交流與合作,深耕彼此市場,就應該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風尚、觀眾審美口味與偏好,然后有針對性地做出調(diào)整,投其所好。我國電影要想深入印度電影院線,我認為可行的方式是,以我們的品牌類型(比如古裝武俠片、現(xiàn)代功夫片)為主打,為抓手,推動中國電影在印度市場的傳播。因為目前印度觀眾對中國電影看好的主要還是武俠、功夫片。先以武俠功夫片作為主導類型占領(lǐng)一部分市場,培養(yǎng)起印度受眾對中國電影、中國文化的認同與欣賞口味后,再逐步加大其他類型的輸出。此外,針對印度民眾普遍喜愛音樂、家庭觀念濃厚的特點,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電影不妨多重視電影音樂與歌曲的創(chuàng)作,不妨多加強情感元素。與此同時,寶萊塢電影則應更多地借鑒、學習中國電影的制作技術(shù)。
就中印合拍片來看,中印之間的合作拍攝還處于起步階段。兩國的電影從審美范式到創(chuàng)作理念都有很大的區(qū)別,雙方的充分融合需假以時日,現(xiàn)階段不妨可以選擇一些雙方共通性比較好的題材進行合作。總之,中印合作拍攝應該由易至難,從民間交流開始,進而發(fā)展到由市場助推,最終實現(xiàn)合作共贏,從而更進一步地助力兩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