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燕
摘要:初中數學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戰(zhàn)地,同時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數學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如何把數學課堂打造為高效課堂是每位初中數學老師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新課程下,強調將學生作為數學課堂的主要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扮演引路人角色,負責引導學生,除此之外,也需要在數學課堂中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如何讓學生適應這一角色的轉變,同時保證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絲毫不減是本篇文章的重點討論內容。
關鍵詞:課堂 興趣 優(yōu)化 有效
一、課堂教學遇到的問題
作為一線教師,日常所遇到的教學問題非常多,有的學生,知識點講過很多次,仍然不懂不會運用;有的學生會背定義定理,就覺得自己懂了,老師在講解的時候不愿意聽,做出一副我都會的樣子,到自己真正解題的時候又無從下手;還有的學生對于課堂,漠不關心,認為都應該是優(yōu)秀學生思考和回答,與自己無關,默默做個聽眾就好;大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向,害怕發(fā)言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總是縮在教室的一角不肯發(fā)言,導致課堂氣氛不夠熱烈,甚至出現(xiàn)尷尬局面。課堂氛圍過于沉悶會對數學教學帶來一定的障礙,諸多現(xiàn)象,導致教師上課時身心疲憊,不斷重復著沒有新意的知識,學生也聽得疲憊,不愿意再參與反復講過的習題。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低效或無效”。這種低效或無效既表現(xiàn)在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經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認識上,更表現(xiàn)在缺乏對學習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對知識建構的主動深化、拓展和完善。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意義及體現(xiàn)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有效的發(fā)展。首先,發(fā)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也就是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xiàn))可以列舉很多,沒有公共的標準,但最關鍵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是否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xiàn)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學生的進步不能僅限于知識的掌握,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也絕不能靠訓練,而要靠思維過程,要靠個性化的思維。但知識轉換為解題技能是要靠操練的,這種操練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和學業(yè)成績;同時也會壓抑人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練的“度”。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而學生的發(fā)展有當前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fā)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fā)展更要有所影響。
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本人從事數學教育十余年,參加過不少的公開課,隨堂課等等,聽過不少專家對于帶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課程,自身也對此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今天就借助這個機會談談自己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并給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1.缺少對學生如何學習的深刻認識
時常聽到同事抱怨:這個知識已經反復講過好多遍了,學生還是不會做。老師認為,自己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學生就應該理解了,理解了就應該會應用了。之所以還不理解、還不會應用,是學生的智商問題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問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長期以這樣的態(tài)度看待學生,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老師喪失教育的快樂。如果教師不能從根本上找到自身原因并加以調整,這些教師都將在課堂上一直“痛下去”而“不自知”。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樹立的觀念是: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教師教學的價值就在于將知識有效處理與轉換,幫助學生在新舊認知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自由地完成自我意義的建構。如果不能幫助學生完成自我意義的建構,教學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谶@樣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應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
(1)在教學前,教師要通過交流、前測、提問等方式,探明教學的起點一一一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例如講《-次函數與三角形的面積》一節(jié),首先和學生一起復習一次函數的一般式,圖像是一條直線,同時提問,三角形有幾條邊?如果一次函數所在的直線是三角形一邊所在的直線,那么要圍成三角形,還差幾條邊?這些知識都是學生熟知的內容,讓他們感受知識的相關性,組織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和推理。
(2)學習的目的最終要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問題中運用知識進行解決才是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有經驗的教師會幫助學生合理的轉化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將新舊知識有機的進行聯(lián)系和構建。盡可能的使用還原情景的方法與救治和生活得以緊密聯(lián)系,從而讓新的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有所印象,并逐漸得以加深。
同樣以《-次函數與三角形的面積》為例,我將在思維環(huán)節(jié)分為三個探究類型,先由學生獨立思考,再通過小組活動互動研討。
探究問題1:三角形的兩邊都在坐標軸上
例1.直線y=2x+b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是6,則b=____
探究問題2:三角形的一邊在坐標軸上
例2.如圖,直線y=kx+3與z軸、y軸分別交于點E(-4,0)和點F,點A的坐標為(-3,0)。
(1)求k的值;
(2)若點P(x,y)是第二象限內的直線上的一個動點,在點P的運動過程中,試寫出△OPA的面積S與z的函數關系式,并寫出自變量z的取值范圍;
(3)探究:當點P運動到什么位置時,△OPA的面積為4,并說明理由。
(4)若點P在直線EF上呢,試寫出△OPA的面積S與z的函數關系式,寫出自變量z的取值范圍;
探究問題3:三角形的三邊都不在坐標軸上
例3.如圖所示,直線y=x+6分別交x軸、y軸于點A,B,直線y=x-2交y軸于C,兩直線相交于點P。(1)求點P的坐標;(2)求S△PCA。
三是教師要在課堂時間內盡可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各種真實的學習實踐機會,歸納總結,使學習的過程在學生的心底留痕,從而形成很好的認知經驗與思維方法。這一點對于幾何題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學生在觀察、理解、分析、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思維、積累經驗、習得規(guī)律。
在學生的探究結束完成之后,需要引導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探究的內容進行有序整理和綜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對以往的知識點有所回顧,加深印象。學生通過一系列探究的練習和思維方式的鍛煉,能夠真正的理解一些新舊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
2.歸納質疑
學生掌握足夠的知識點之后會自主構建知識框架,教師要學會指導學生如何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總結,在解題中將一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得到合理運用。同時也可以采用質疑答辯,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補充完善對問題解決的認識和方法,歸納質疑必須做到:讓學生勇于打破定勢思維,能夠根據以往的學習經歷,自助查找薄弱環(huán)節(jié),做到分層次輔導,重難點突出。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的錯題分析,及時了解學生的出錯情況,在教學中能夠更具有針對性。
3.基于自身經驗推進教學,無視學生學習的真實問題
有的教師習慣于基于自身經驗推進教學,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都講一遍,而非循著學生學習進程中出現(xiàn)的亟待解決的真實問題展開,以致教學設計缺少針對性。例如,我在復習《-次函數中特殊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時,最開始是以較快的語速把相關知識、講過的方法、重點、難理解的地方又重復講了一遍,中間穿插提問,學生則邊聽邊答,然后進行習題過關,邊做邊講。大半節(jié)課下來,學生跟得很累,稍不留神就會“跟丟”。課堂看起來容量很大,卻缺少學習的思維含量,提升極為有限。
經過反思,這節(jié)課后來我改變了教學方式,改用自主學習加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學生都很容易說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接著,我將具體問題分為三種梯度設置: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A(1,0)和點B(0,2)直線AB的解析式為
(1)點C在x軸上,若以A、B、C為頂點構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則滿足條件的點C的坐標是
(2)點C在坐標軸上,若以A、B、C為頂點構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則滿足條件的點C的坐標是
(3)點C在第一象限,若以A、B、C為頂點構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則滿足條件的點C的坐標是____.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需要時間來思考問題的,在沉默認真思考對于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而我們通常在討論中很少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大部分的課堂討論中,學生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就必須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作出反應。其實對于學生而言,在課堂上認真獨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時候保持沉默是教師的最佳選擇,這對提高學習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再由學生相互講解,提煉數學思想方法。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通過問題的設置,激起他們的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接受的信息相互沖突而產生心理失衡,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fā)。學生根據問題解決的思路和自我反思所呈現(xiàn)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歸納出方法規(guī)律、技巧和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為下一步應用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從而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等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學生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可以討論、可以爭辯、可以修改、可以補充,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和培養(yǎng)。變“教師講解”為“學生主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以教師的詳細講解代替學生的探索,以個別學生的回答,代替全體學生的思考,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堂課下來,學生基本掌握了一次函數中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學生的思維方式、歸納能力也讓我出乎意料,對于三種情況,做了如下分類討論:
通過這次改革性的教學實踐,我得到的感悟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大膽放手給學生自由空間,營造自由民主的氛圍。許多學生正是由于懼怕老師以及擔心自己力不足,所以在課堂上才會不敢發(fā)言。如果將課堂能夠教給學生,一些學困生的發(fā)言欲望也會增加,能夠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則在一旁,對學生的一些回答進行記錄和觀察捕捉到某些學生發(fā)言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擁有更強的自信,會讓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課程的教學理念。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所采取的一些可行的教學手段。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隨著閱歷的增長,總結出許許多多的可行的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方式值得我們一同的探討和運用,最終目的都是將數學有效性落實到實處。只有教師能夠正視數學課堂,對自身的數學課堂有清醒的認知,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此外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學習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讓培養(yǎng)出的學生更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讓課堂氛圍也變得和諧與融洽!
參考文獻
[1]王富英:《“導學講評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舨
[2]丁舒:“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南京師大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