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學院造型基礎訓練中,經(jīng)典石膏像寫生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源自西歐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習者通過研究古典藝術探索那些隱藏在杰作中的秘密,習得前人藝術智慧。從文藝復興熱衷于發(fā)掘古物的傳統(tǒng)到普桑、大衛(wèi)推崇的新古典主義,這些代表著人類文明精華的傳世之作成為美術史上的典范,吸引著一代代人的研習、膜拜。例如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的《大衛(wèi)》《被縛的奴隸》《摩西》等經(jīng)典之作,既是取用無盡的藝術寶藏,也是一塊塊試金石。
如何理解并畫好石膏像素描
我們既可以通過寫生仔細研究每一個細節(jié),從而了解藝術家在塑造人體時如何運用豐富的解剖學知識,來塑造肌肉、骨骼在運動過程中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大師最初的構思立意及動態(tài)設計中獲得創(chuàng)作啟發(fā)。在長期大尺幅、高難度的素描作業(yè)壓力下,應學習并掌握抓大放小、統(tǒng)籌全局的能力。與此同時,經(jīng)典雕塑所體現(xiàn)出來的崇高卓絕的美感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審美。與之相關的西方歷史人文傳統(tǒng)以及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是不應忽略的,如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和古希伯來先知們構成的圣經(jīng)故事以及那些天才創(chuàng)作者們:菲迪亞斯、米開朗琪羅、羅丹等藝術家的人生傳奇。
然而最后畫得較為成功的總是少數(shù)人。這些經(jīng)典之作雖然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準備接納所有人。學習繪畫的學生有一個明確的難度排序:從《美第奇》《伏爾泰》到《阿波羅》《布魯特斯》的半身像,這些是比較基礎的;《大衛(wèi)》《拉奧孔》《被縛的奴隸》的難度就要大一些;至于《晝》《夜》《摩西》《哀悼基督》等作品的表現(xiàn)就更為復雜而困難了;最難把握的當屬希臘化時期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和菲狄亞斯為帕臺農(nóng)神廟創(chuàng)作的《命運三女神》,輕舞飛揚的美麗衣褶和那隱現(xiàn)衣褶下女神們曼妙的身姿真是如夢幻般難以把握。
要畫好一幅優(yōu)秀的石膏像素描,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選擇與自身造型能力相匹配的難度對象。量力而行,過猶不及。光靠心氣可不行,在動筆之前得具備相應的解剖學和透視學的知識。
第二,具備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長時間、高強度、高專注度完成作業(yè)的過程需要不懈努力、耐力與毅力。一般情況下,此類作業(yè)尺寸都在整開以上,尺幅較大,并且需要三四周時間(課時量是60到80小時),期間往往還要加課。
第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互補。理性客觀地審視自己作品的能力、感性直覺的把握能力和主觀的審美判斷要不斷交替,才可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籌劃好修改意見。而這種修改、調(diào)整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如何找準突破口給自己的作品“動手術”,需要果敢的精神和策略。
第四,美的感受力,也就是與這些作品的原創(chuàng)者共情的能力。只有充分沉浸到作品的美感之中,才能將自己的精神體驗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畫石膏像有點像音樂家演奏前輩大師的名曲,是經(jīng)典的復現(xiàn)、闡釋與再造。雖說作業(yè)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學習獲得大師塑造人體的方法,但好的素描會帶有深刻的個人感受的印記。好的素描作品,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石膏像寫生經(jīng)歷
中央美術學院歷來有重視素描的傳統(tǒng)。徐悲鴻等第一代留洋藝術家共同歸國后,不僅帶來了較為前衛(wèi)的藝術觀點和繪畫風格,也帶來了他們精心挑選的石膏像教具。正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有這些經(jīng)典石膏教具的輔助,學子們才得以打下堅實的造型基礎。我也有幸得益于這種傳統(tǒng)訓練,下面就自己先后在浙江美術學院附中和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求學時完成的兩幅石膏像素描與大家分享。
畫好《大衛(wèi)》意味著可以掌握頭部的結構知識,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兩點印象深刻,也可為習畫者所參考。
一是打形的嚴謹態(tài)度。作為三周的作業(yè),進度非常緊張。但我?guī)缀跤昧苏恢艿臅r間來確定形體,包括構圖位置、形體結構、比例關系。不上調(diào)子,僅在整開的畫紙上采用深、淺、方、圓不同的線條打形。先將復雜的形體概括成簡單的幾何形作反復比對,并使用線錘、細木棍等工具做各種垂線、水平線以校準。起形階段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分析研究的過程,起形準確后再往下深入推進時就像有了一份詳盡的作戰(zhàn)地圖,攻城略地的進展才能順利。
二是近距離透視帶來的困擾。一般寫生以離對象高度兩倍以上的距離為佳,不會受透視簡縮變化的影響,但我當時的實際距離大約只有一個大衛(wèi)頭像的高度左右,所以從一開始就給打形造成了不小的困難,這也是用了很多測量工具的原因。視點稍微的偏差,會使眼中的形態(tài)變化非常大,所以作畫過程中必須嚴格固定視點。
多年之后,看到西班牙紀錄片《溫桲樹下的陽光》中的藝術家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在一絲不茍地為自己的腳尖,包括樹上、墻上標記位置時,不禁啞然失笑。
中央美術學院一般在大二畫《被縛的奴隸》,因為在這一階段,人體研究是教學重點。作為開學后的第一張作業(yè),老師鼓勵用大幅的高麗紙和松軟的木炭起形,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繪畫的狀態(tài),讓手和眼迅速地協(xié)調(diào)起來,是很好的熱身。那時沒有成卷的素描紙,我們是用三張整開的紙接裱起來。
當時,畫壇有邢嘯聲、司徒立等前輩對一些當代具象畫家的介紹,如巴爾蒂斯、賈克梅蒂、阿利卡……其中有一位不太知名的日裔畫家森山方。他擅長將樓梯、走廊等景物通過類似魚眼鏡頭的方式加以轉(zhuǎn)換視點,將目之所及盡皆收進畫中。在近距離觀察《被縛的奴隸》時,我強烈感受到奴隸緊繃、鼓脹的肌肉和雕塑巨大的體量所傳達出來的張力和壓迫感。這讓我想起森山方的辦法,也構成了作品的初衷。
“奴隸”幾乎伸手可及,我必須不斷抬頭、低頭移動視點才可盡覽。隨著視點的移動,畫室整個空間與椅子等物象也在視野范圍內(nèi)扭曲變形,給作畫帶來了困難。但還不止于此,畫幅尺寸的巨大使我不得不升高或者降低畫紙,同時將筆接得很長。
優(yōu)秀作品點評
花家地新美院的石膏館中有從法國、意大利購入和丹麥捐贈的石膏教具,學生們有了更多選擇,這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挑戰(zhàn)名作的勇氣。
下面選擇幾件我曾指導過的學生佳作來介紹。
《晝》是米開朗琪羅的盛年之作,和《夜》一起被安置在美第奇家族禮拜堂洛倫佐墓的前方,一男一女有意做成對稱的姿態(tài)設計(其中《夜》據(jù)說是受了古羅馬名作《睡眠中的阿里阿德涅》的啟發(fā))。米開朗琪羅的表現(xiàn)手法不同于古羅馬作品靜穆典雅的線條,他讓軀干扭曲、運動起來,四肢在幾個奇妙的點上互相拮抗(手肘、腳踝和相對應的大腿),使得軀干的運動獲得了發(fā)力的基點。這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須發(fā)與身下的細節(jié)只有粗略的體塊,但健碩的軀干已躍然而出。寬厚結實的背部由兩只粗壯的胳膊引導,做著逆向的旋轉(zhuǎn)動作。左臂在背后形成的三角形結構與軀干的大弧線形成支撐與對抗。起大形時,應注意用簡單的三角形概括來比較。從左到右,這些三角形的大小和角度的變化完成了節(jié)奏的傳遞。沿著頭部所在的縱軸,這些三角形順著向右的拋物線跌落,而與這個“勢”相對應的則是昂起的頭部和投向遠方的目光。
這件作品畫風果斷明確,作者使用了一種特別的技法——在裱好的紙上用丙烯打底子、刷背景,迅速建立起大的形態(tài)結構之后,又用油畫棒結合炭筆來深入塑造。前者用來堆砌豐富厚重的灰調(diào)子和提亮高光,后者則用來刻畫明暗交界線、加深一些暗部、修飾邊緣線。最后的畫面效果非常完整,形體交代得結實硬朗、雄渾大氣。
米開朗琪羅的《夜》完成度要比《晝》略好。米開朗琪羅細致地雕刻了發(fā)冠與五官以及代表夜之精靈的貓頭鷹和代表夢魘的面具。相對《晝》而言,《夜》的氣質(zhì)更為靜謐陰柔,但是米開朗琪羅筆下的女性往往肌肉健碩、體格雄偉。這幅作品很好地把握住了這種剛柔相濟的造型特征,處理得優(yōu)雅大方。雕像腳下所踩之物造型頗為奇特,可能是植物、獸皮,或是某種富有生命力的軟體動物,具有一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
米開朗琪羅精通解剖與透視,他在塑造人體時,絕不會被動地拘泥于具體形體,而是常常利用豐富的解剖知識來任意地設計、夸張,甚至變形。比如此作中人物彎曲拉長的脖子和縮小的頭部。這使女神的臉龐獲得了更多來自胸部的反光,而將臉部變得如夢境般透明、朦朧。
從左肩順著乳房往下,軀干乃至臀部的暗部變得越來越透明,這是雕塑家的光影設計導引著觀者的視線。
希臘化時期的杰作《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是巴黎盧浮宮的鎮(zhèn)館之寶。作品的美感與氣勢來自女神前傾奔跑的微妙動態(tài)和附在豐碩軀干上迎風飛揚的衣擺形成的曼妙弧線,觀者甚至可以感到隱現(xiàn)在輕薄衣衫下女神胸廓的開張和腹部隨著呼吸的起伏。
雕塑家用難以置信的手段將這種空靈躍動之美呈現(xiàn)出來。后世的巴洛克、洛可可藝術家也學習這種方式,但其處理方式瑣屑細碎,完全沒有此作的大氣與蓬勃自然的生機。宋若熙畫得扎實嚴謹,隱現(xiàn)的軀干和衣褶之間的掩映關系處理得很好,色調(diào)的處理也非常妥帖,但缺少的是一種超然寫意的氣勢、凌駕于對象之上的控制力、統(tǒng)御全局的力量,顯得過分理性、規(guī)矩,相比原作,少了一點華麗燦爛的氣息,但對大一新生來說已經(jīng)是很難得了。
羅葦這件作品大膽地選擇了非常獨特的角度,富有勇氣,近乎瘋狂,雖然角度獨特,若單從繪畫氣息以及對這件名作神采的把握來看,是一件非常好的素描作品。
女神的衣袍在身后被風吹蕩成一個個抽象的意象,背后的衣擺處理得夸張刻意,有點像太湖石抑或20世紀后的抽象雕塑。作者對石雕像左側邊緣——部分是實際軀干的輪廓處理,肯定、清晰、間不容發(fā),對形體穿插、節(jié)奏的把握極富美感,簡約而高明。我鼓勵她將石膏館穹頂?shù)奶齑耙伯嬒聛?,用作女神的背景。具有結構美感的圖案猶如背光,使得完成后的作品多了一個維度,有點科技所帶來的未來感。女神右側的翅膀是修復時補加上去的,從此幅作品選取的角度可以明確看出來。
雖然現(xiàn)代藝術思潮紛呈,學院的素描教學卻是堅守陣地,將基礎訓練一以貫之。經(jīng)典石膏素描寫生是美術學院一門必修課程,也是畫好油畫和其他造型學科應打下的必備基礎。◆
陸亮,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