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12歲的少年贊恩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罪名是生下了他。
他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貧民窟,有6個弟弟妹妹。在該讀書的年紀,他的任務是去市區(qū)販賣果汁,為街坊四鄰運送煤氣罐,在社區(qū)里擺地攤。
贊恩的父母沒有正經工作,也從未給過孩子關心和愛護。為了維持生計,他們把11歲的孩子薩哈嫁給了當地一家超市老板。絕望的贊恩無法忍受,離家出走,此時命運還沒有露出最殘酷的面孔,真正給贊恩致命一擊的是,半年以后,薩哈不幸去世。為了給妹妹報仇,贊恩捅傷了人,被判入獄5年。誰知這時,母親告訴贊恩,自己再一次懷孕。心如刀割的贊恩想要阻止父母繼續(xù)生出不幸的孩子,把父母告上法庭。法槌落下,電影《何以為家》正式開始。
這是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作品,2018年5月,在第71屆戛納電影節(jié)首映。放映結束后,它收獲了全場觀眾長達15分鐘的掌聲,并最終斬獲評審團大獎。
電影展示的是一個孩子眼中絕望的家與世界,也將凋敝混亂的社會百態(tài)躍然光影。在電影中扮演贊恩的男孩,現實生活里也叫贊恩,來自敘利亞。2012年,因為戰(zhàn)爭,舉家遷往黎巴嫩。從10歲開始,贊恩就輟學了,給超市送貨賺錢貼補家用;扮演贊恩妹妹的女孩被選角導演發(fā)現前,在街頭兜售口香糖;迫于生計把女兒嫁給成年人的母親在現實生活中有兩個孩子,除了水和糖,她再沒有別的能給孩子吃。
沒有人喊“Action”,沒有工作人員打光布景,沒有人教這些“演員”什么時候說什么樣的對白。《何以為家》就是這樣拍出來的。而正是這種過于慘烈的真實質感,給人以極大的情緒沖擊,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在我看來,贊恩最讓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的理智與清醒。他的眼神成熟而充滿焦慮,絲毫沒有孩子的單純和童真,讓人不敢相信他只是個12歲的小男孩。電影最后,這個曾經把全世界的苦難都扛在肩上,趔趔趄趄往前走的小男孩,終于獲得了移民瑞典的機會。他的臉上第一次有了微笑,那樣燦爛,又那樣辛酸。
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或許很難想象戰(zhàn)爭的殘酷。但我相信,這部電影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我們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的理解。愿世間最深的傷口,都能成為光亮照進來的地方。愿每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