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拍建筑雖然雷同,倒也罷了,萬一哪天變化了呢。我曾經(jīng)在天津拍的街景現(xiàn)在都變了,連電線桿子都看不見了(電線埋地下啦)。而落日、大山之類,最容易雷同,所以我至今都沒有去拍某些名山大川,因為拍過的人太多,我20年之后再去拍它,還會是一樣吧——凡不會變的,可復制性就很突出。
“不可復制性”在攝影教材上沒有見到過這個詞(也許是我學識淺?。?,這是我自己對攝影的理解。而在攝影學上,大概近似的理論叫做“決定性瞬間”(布列松大師提出的),或者叫做“快門機會”。
攝影和繪畫,雖然同為平面造型藝術,但繪畫的隨意性決定了它可以全憑主觀來修改、增刪和創(chuàng)造,所以這個特點很像擺拍。攝影則不然,它是面對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和風云人生作最忠實的記錄,歷史和人物就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凝固了,所以抓拍出來的畫面,新聞感和歷史感都相當強,因為那是最真實的記錄。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拍攝時不能眼疾手快地捕捉住“決定性瞬間”,那么這一事件和人物的“快門機會”很可能就一去不復返了。不要以為“快門機會”只是與突發(fā)性新聞或體育競技等題材方面有關,其實在拍攝具有生命和情感的人像照片時,也絕對需要“快門機會”。
取自于生活的抓拍,我相信你也沒法復制。從技術上看,圖1這張照片對焦不實,主體有些模糊,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張廢片,隨手就刪掉了。為什么我沒有刪?就是因為它的不可復制性,或者叫決定性瞬間,我沒法拍到第二張了,所以有點糊我也將就留著。
我認為,曝光準確、對焦精確卻沒有味道的照片,那還不如一張有味道的卻曝光和對焦都不準確的照片。普利策新聞獎獲獎的照片,有很多都是糊的,構圖也不完美。為什么能獲獎?因為沒有第二張更好的。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除了對唯美的追求,還要注意你的題材,簡單地說就是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以及趣味性。(關于照片的趣味性這個問題,以后我們再展開講——你拍的照片即使曝光構圖和調色再精準,如果沒有趣味,言之無物,也是沒什么價值的。)
圖2 這張照片,同樣也是抓拍的,在元陽,大家都在拍梯田的時候??纯茨銈兌荚谝桓C蜂拍梯田的時候,我在拍啥?
你一定會說,你拍的是人啊,所以才適用“決定性瞬間”創(chuàng)作出“不可復制”的照片!不不,這個理念并非僅僅用于體育攝影或新聞攝影,其實風光題材一樣可以運用“決定性瞬間”的理論。來舉個例子:
圖3這張照片算風光題材的照片,沒意見吧?主題是金黃的大草原。當然,如果沒有那五匹馬,這張照片也一文不值。這張照片之所以還能看,亮點就在那五匹馬上,那五匹馬的動作完全一致,方向也完全一致(對天發(fā)誓這真的不是擺拍的)。這種一致的姿態(tài),表現(xiàn)了一種和諧的美,并且“3+2”的排列方式也很有韻律感。
我說的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這張照片是在馬兒不斷抬頭的情況下抓拍的,而抓拍的地點是行駛中的青藏列車上!這個場景稍縱即逝,這就是所謂“決定性瞬間”。你可以再去一次這樣的大草原,完全沒有問題,它就在青海境內。但是,你有辦法讓五匹馬保持這樣的和諧嗎?這就是不可復制性。
這就是我今天強調“不可復制性”的目的。如果你的照片是可以被輕易復制的,那么你的照片價值就不會很高。即使是風光照片,你也可以用到這個理論。當然,不可復制性是“好照片”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光是無法復制,也不一定是一張有價值的好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