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惠楠
現(xiàn)階段,如何才能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利用生活化教學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加自主地學習,是目前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促進該策略的實施。
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奇妙的學科,它能夠讓小學生在科學實踐中體驗世界,能夠通過傳授基礎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的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為學生將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提高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必要準備。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索興趣,所以小學科學教育從現(xiàn)實出發(fā),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使小學生很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能夠明白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并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的必然關系。
一、小學科學教學與生活化教學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新課改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方位發(fā)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摒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思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僵化模式,促使教學從生活中出發(fā),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潛力,達到科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強調在生活中學、在學習中生活,以此來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剝奪了,成了被傳遞、被塑造的對象;最為明顯的缺陷就是在課堂中缺少實踐機會。傳統(tǒng)教學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以課堂教學為途徑、以成績考核為監(jiān)督途徑,形成了與外界完全隔離的教育機制,再加上教師常用理論闡述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得課堂黯然失色,學生學習興趣減退,主動性、積極性匱乏,從而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二)傳統(tǒng)小學科學教學的困境
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大部分內容是結論性的東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脫離生活實際,無法親自體會到科學的奧妙,教學也顯得非??菰锖头ξ?。教師的課堂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科學常識也無法產生興趣,這降低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情,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導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將科學和實際生活常識相聯(lián)系。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忽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僅僅是利用自身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歷講授知識,那么教學就會失去原本的意義,無法達到真正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的。
二、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一)結合生活化教學內容,做好課堂導入
在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課堂導入,幫助學生迅速地“溫故知新”,使學生既能夠回憶起前面所學的內容,又為將要學習的內容奠定基礎。結合生活化教學內容展開的“課堂導入”,除了教學內容要選擇接近生活內容之外,還要滿足可操作性強的特征,這樣才能在課后作業(yè)、課外練習等方面提供進一步“生活化實踐”的機會。否則,僅僅將課前導入視為新課“切
入”手段,容易造成教學內容與生活化的脫離。
從教學質量提升方面入手,課堂導入是一節(jié)課開始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合理導入新課能為學生學習新的科學知識提供基礎 [1]。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為目的進行準備,既要結合所學內容,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思考,為探究新知識做好鋪墊。教師結合生活化的內容上課,更易使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輕松。
比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影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放在室外,讓學生親自感受影子的變化。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帶著問題學習。然后教師將學生帶去室外,讓他們帶有目的地探討。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既可以交流問題,也能增加對新知識的印象,從而使學習變得輕松。
(二)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程改革提倡情境創(chuàng)設,其優(yōu)勢在于可幫助學生迅速地融入課堂氛圍中,從“被動學習”心理轉換到“主動學習”心理,提高參與的欲望;同時,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本身就對生活化資源有較高的依賴性,尤其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 [2]。小學生對科學沒有概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理解,在“生活化教學”的轉化中,普通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就與奇妙精彩的科學理論產生了關聯(lián),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生動,能增強小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是雙向的,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將科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舉例。比如在《建橋梁》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我國橋梁建設的巨大成績,教師可以將同學帶入特定的場景——潤揚大橋紀念館,讓學生感受潤揚大橋的雄偉,讓他們在充滿自豪的情緒下有所感悟并獲得知識。
綜上所述,科學教學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就會失去意義,也會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缺少了實踐意義。在小學科學學習中,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使科學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利用科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夠達到設想的教學目的。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教學效率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學生獲得更為扎實的科學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
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
[1] 邱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J].新課程(下),2013(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