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生有很多種遇見,遇見一位好老師是人生的幸福。他也許沒有高大的身材,卻有一顆執(zhí)著育人的心;他也許沒有寬闊的臂膀,卻有一片無私奉獻的愛。遇見那個普通的老師,遇見那個影響你成長的人,遇見一份綿長的情……
我的“戲精”老師
我們是王老師帶的最后一屆畢業(yè)班,別看她年齡大了,可精神頭兒一點也不輸年輕教師。王老師家住在校園南側的教師宿舍樓,從她家到教室不過十分鐘,她每晚都到教室轉一圈兒,有時課間還給我們講她家孩子的事。
王老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習,典型學霸。大兒子讀小學時,一次數學考試考了79分,回家后樂呵呵地把試卷交給王老師,王老師瞥了一眼成績,二話沒說,一腳將大兒子從里屋踹到外屋去了。王老師說她那次狠狠教訓了大兒子一頓: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穿,別的同學有的你一樣不差,為何你才考了這么點分?
王老師說這話時目光斜睨并繞教室一周,我等考試低分徘徊在中下游的同學,瞬間感覺自己的屁股也仿佛被王老師凌空踹了一腳,忙低頭在心里自我檢討。
王老師談起小兒子就一肚子氣。小兒子從小不愛學習,就知道調皮搗蛋,技校畢業(yè)后進了工廠干重體力活,也不好好干,老羨慕哥哥坐辦公室。王老師談到這里時目光又斜睨并繞了教室一周,總結道:這怨誰呀,上學時不好好學習,工作后后悔了,晚了!現在俺大兒子是鎮(zhèn)黨委書記。小兒子,哼,早被單位領導開除了。
高考前,王老師動用了題海戰(zhàn)術,我們每天做試題都要做吐了。想松懈時,王老師就在耳畔嘮叨她大兒子小兒子的事,這雞湯打下去,我們又滿血復活了。有時家長給我們施加壓力太大,青春期的小火山剛想爆發(fā)時,便想起王老師當年的凌空一腳——那么委屈的一腳,她大兒子都忍了,父母供我們吃喝穿,偶爾吐槽幾句,即使說錯,也忍了吧。
高考前一月,王老師對我們講,這幾天得保重好身體,千萬不能生病,高考期間萬萬不能吃壞了肚子。她熱情邀請,住校生可以去她家吃飯,如果覺得不好意思白吃呢,就自己買菜去她家做,畢竟自己做的飯菜衛(wèi)生。這話王老師每天都在教室吆喝一遍,有同學小聲嘀咕,王老師帶兩個班級數學,住校生算起來有四五十位,都去她家灶臺上做飯,早飯得吃到中午呀!
王老師耳朵靈,聽到了,笑嘻嘻地回,俺這是客套話,知道你們不去才這樣說的,但有俺這句話,是不是心里感覺很溫暖,帶著這份溫暖好好備戰(zhàn)迎接高考吧,孩子們!
高考前一天,王老師又來教室轉悠,又談起了她的大兒子和小兒子。這次劇情有了反轉,小兒子因調皮搗蛋被工廠開除后,自己單干,現在已經是公司大老板了,買房買車,經濟上比大兒子強多了。說著王老師擼起袖子抬起手腕,讓我們看她的玉手鐲,得意地說,價值一萬多元呢,小兒子給買的。塞翁失馬,誰也預料不了未來,盡力考就是了,考完就是勝利。至于考上哪所大學,考上與否,都不見得是壞事??忌虾脤W校,將來走大兒子的路,順順利利;考不上,將來走小兒子的路,坎坷點,但有可能當大老板呢。兩條路都是金光大道,俺看都不孬。
嘿,這王老師,捆綁了我們三年,臨高考又來給我們松綁來了。
(作者馬海霞,選自《羊城晚報》2018年6月7日,有刪改)
點讀
為什么說王老師是“戲精”呢?她教育學生總是“借題發(fā)揮”,卻又飽含深意,令人感動。她拿兩個兒子說事,大兒子是學霸卻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被罵,小兒子調皮搗蛋學習不佳卻也能出人頭地。王老師現身說法,勸誡學生把握好人生航向,去擁抱美好未來。在寫法上,本文先寫王老師講兩個兒子的故事,再集中寫高考前和高考后,將濃濃的師愛融入字里行間。人物形象突出,敘事通順流暢,感情表達真摯,主題思想鮮明。嚴厲中有愛,“戲說”中有理,這就是可敬的王老師。
語文老師
1962年9月,我剛跨進那吉屯中學的大門,就去學校的農場勞動,在那里撿土豆、掰苞米。有一位腳穿膠鞋、身披羊皮襖的中年人,像是工友,而那副戴著眼鏡的面孔,雖沾滿泥土,卻讓人感到有種內藏的慈愛與文雅。他指導我們干活,熱情又嚴格。據說他孤身一人,在農場里勞動好幾年了,他的家在遙遠的云南。
初一的下學期,語文課堂里走進的老師竟是他!一身板板正正的藍色中山裝,白凈的臉龐上隱隱透出幾分憔悴與疲累,一副剛從苦難中掙扎出來的樣子。他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姚靜。他說他在學校農場改造了幾年。他望望全班,說:“大家都認識我吧,那個穿皮襖的人?!彼难劬φ恿藥紫?,苦澀地笑了。接著,他像是在表示決心地說:“請同學們放心,我會講好每一堂課的!”我們沒有鼓掌,也沒有疏遠他。
下課時,他問誰叫王忠范,我便走到他的身旁。他說:“你在黑板報上寫的詩我改了兩行,你看這樣好不好?”話聲雖然很輕,卻是和藹可親的。
他的板書,一筆一畫,清秀工整;他講課,口齒清楚,有聲有色,口若懸河。范讀王愿堅的《糧食的故事》時,全班同學泣不成聲;講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教室里靜得只剩下心跳的聲音;分析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把我們這群中學生帶進漫長的思考。對于那些一上作文課就頭疼的學生,他用作家的故事和古人的傳說鼓勵他們。他有學識,講方法,每堂課都是那樣生動與活躍。同學們喜歡他,親近他。
他好像只有那幾件衣服,換了洗,洗了換,盡管總是沾滿了粉筆末,在我們的眼中卻別有風采。他說話親切而講究,有風度,沒一句多余的話,似乎過于謹慎。我們說他的生活方式像印刷體,他搖搖頭,一笑了之。
我是語文課代表,跟他來往多一些。他教我寫日記,而且每篇必看,不時圈圈點點。那天,我去他的宿舍,他可能喝了點酒,顯得分外興奮,拿冰心和劉白羽的書給我看,悄悄給我講劉紹棠,講劉紹棠的《夏天》和《運河的槳聲》。我出門時,他再三叮嚀我不能跟別人說,我連連點頭,盡管不懂他的用心。接著是一次作文比賽,我以他為內容寫了篇《我的老師》,他卻火了?!澳悴荒軐懳?,永遠不要寫!”他簡直是聲嘶力竭。我感到委屈,他仿佛也把一滴淚咽了下去。這時,我和我的同學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大家更加敬重他了。
(作者王忠范,選自《新民晚報》2018年3月1日,有刪改)
點讀
歲月難回首,不忘師生情。那是一段難忘的初中生活,一位語文老師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默默無聞卻愛崗敬業(yè),竭盡全力地講好每一節(jié)課。在寫法上,本文用樸實的語言展開敘述,不僅活化了人物形象,還表達了作者的懷念之情。從“偶然遇見”到“課堂授課”,從“生病”到“分別”,作者細致刻畫,讓我們看到一位平凡的教師,以及他所經歷的滄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