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0日,斯大林簽署了關于任命庫爾恰托夫擔任重新成立的蘇聯(lián)原子能利用工作委員會學術領導人的決定。盡管蘇聯(lián)情報部門繼續(xù)向蘇聯(lián)物理學家們提供大量的情報資料,并且這些情報資料證實了美國很快就要擁有真正的原子彈,但是蘇聯(lián)在這方面的工作起色不大,原因很簡單——蘇聯(lián)國內沒有鈾。
掌握德語的原子能科學家小組,于1945年5月中旬德國投降之后抵達柏林。在柏林,他們找到了德國的里爾教授,里爾教授是德國生產純金屬鈾的主要專家,他自愿幫助自己的蘇聯(lián)同行們。里爾將蘇聯(lián)科學家們帶到了柏林北邊的一座城市奧拉寧堡,德國生產用于反應堆的純鈾的主要工廠就在這里。
小組又在德國的另一座城市成功地找到了鈾原料和鈾氧化物倉庫,在那里他們發(fā)現(xiàn)了大約100噸的鈾氧化物,接著他們在德國的另一個小城鎮(zhèn)又找到了12噸鈾。1945年7月里爾以及隨他一道來到莫斯科的幾名德國工程師開始把莫斯科州諾金斯克的“電爐鋼”工廠改裝成鈾工廠。1945年底,這里已經開始把鈾氧化物提煉加工成純金屬鈾。第一批澆鑄的金屬鈾于1946年1月開始進入庫爾恰托夫的2號實驗室,并用于裝配鈾石墨試驗反應堆。
“電爐鋼”工廠立刻變成被用兩排帶刺的鐵絲網圈圍起來的“禁區(qū)”,它是蘇聯(lián)為制造原子彈而專門設立的神秘之地,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給它取了個代號叫作“713工程”。
他們在東德還同兩個德國科學家小組簽訂了合同,其主要任務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分解鈾-235和鈾-238同位素。在黑海岸邊蘇呼米附近,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個研究所。稍晚些時候,又為他們建立了一個放射化學和放射生物學研究中心。從1945年到1955年總共大約有300名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為蘇聯(lián)從事過鈾的設計規(guī)劃工作。
一直到1947年,第一批蘇聯(lián)本國產的鈾才從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納巴德化學原料開采加工公司運來。人們只知道這個公司叫做“665工程建筑公司”,鈾開采地點一直被保密到1990年,甚至在礦區(qū)干活的工人們都不知道有關鈾的任何情況,當時的文件中寫的是“鉛”,取代了“鈾”這個字。盡管科雷馬鈾礦區(qū)是一個貧瘠的礦區(qū),但是在科雷馬鈾礦區(qū)還是設立了一個采礦公司。1946年,總是動用飛機將這里的鈾礦石運出去挑揀,這樣做代價實在太昂貴,于是1947年就在這里建了一座選礦廠。
直到1948年夏天,反應堆才開始工作。蘇聯(lián)所收集到的鈾,包括原先被淘汰、剔除的有缺陷的、含有雜質的鈾塊,全部都被充填進反應堆里了,后來致使一些鈾塊“膨脹起來”,導致了事故的發(fā)生和反應堆最終停止工作。負責修理的工作人員時常遭受過度的輻射。1949年6月,蘇聯(lián)才積聚了10公斤钚。
(摘自《世界報》 徐元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