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芹
摘要: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大城市增速明顯。近年來廣州市大腸癌發(fā)病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2015年-2018年由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部署,廣州市衛(wèi)生局發(fā)文在廣州市各社區(qū)開展大腸癌篩查項目,現(xiàn)將江海街4年的篩查數(shù)據(jù)做總結分析,為城市腫瘤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從本次篩查項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出社區(qū)大腸癌篩查結果與性別年齡及文化層次有關,大腸癌篩查參與度以及腸鏡依從性與相關項目宣傳、大腸癌早防早治原則的科普知識宣傳的覆蓋率、普及深度有關。
關鍵詞:江海街,大腸癌,篩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3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5-180-02
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大城市增速明顯。近年來廣州市大腸癌發(fā)病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2002年廣州市大腸癌的粗發(fā)病率為22/10萬,排在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到2012年,廣州市大腸癌粗發(fā)病率上升到34/10萬,十年間上升了50%,而排位也超過了肝癌排在第二位。
1.篩查方法:
項目采用問卷評估加兩次糞便隱血檢測(間隔7天)的兩步初篩法,對初篩陽性的居民進行健康宣教、隨訪,建議進一步的腸鏡檢測的精篩法?!洞竽c癌篩查危險因素評估問卷》由廣州市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編制下發(fā),包含一般情況資料、既往病史、精神創(chuàng)傷事件、行為及生活方式調(diào)查等。問卷陽性或兩次FOBT任一次陽性都可判定為初篩陽性。項目專責人員對初篩陽性人群做規(guī)范隨訪(三次隨訪),進行健康宣教以及建議腸鏡精篩。
2.篩查效果分析
2.1.一般情況分析:
根據(jù)項目方案,本次篩查對象為50-74歲,既往無大腸癌病史的社區(qū)常住居民(本市戶籍人員以及在本社區(qū)居住滿6個月以上的非本市戶籍人員)。轄區(qū)內(nèi)符合項目的對象有26988人,計劃完成規(guī)范篩查實際總篩查人數(shù)2248人,已完成2327人,按項目計劃完成103.51%,按居民人群完成占比8.62%,遠遠低于廣州市在第一輪篩查估計的25%的參與率,更低于我國大腸癌篩查的30%的參與率[2]。其中男性823人,占比35.37%;女性1504人,占比64.63%;從表一分析來看,本社區(qū)參與者文化程度不高,婚姻狀況穩(wěn)定,職業(yè)層次較低,60-70歲年齡段參與度較高。這樣的結果與本社區(qū)為外來人口較多,老舊的城中村的區(qū)域性質(zhì)相吻合。
2.2.初篩陽性情況分析
初篩陽性評判標準為:大腸癌危險因素評估問卷為陽性或2次糞便隱血試驗中任意1次結果為陽性者,即為初篩陽性;大腸癌危險因素評估問卷為陰性且2次糞便隱血試驗結果均為陰性者,即為初篩陰性。截至項目結束,初篩陽性共有594例,占比25.53%,從表二分析情況可以看出在70歲以上的男性人群中初篩陽性率較高。
2.3.腸鏡檢查情況分析
腸鏡數(shù)132例,其中惡性腫瘤有2例,早期腫瘤有5例,檢出率占比5.30%,其中腺瘤或息肉59例,檢出率較高,達到44.70%,腺瘤或息肉是大腸癌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從年齡段和性別分析,男性以及60歲至70歲的人群腸鏡病變檢出率偏高。在594例初篩陽性人群中腸鏡檢查率為22.22%。
2.4腸鏡依從性分析
594例初篩陽性中,有做腸鏡檢查的共有132例,腸鏡依從性為22.22%,低于我國其他大城市的腸鏡依從性。從2015年-2018年,腸鏡依從性逐年增加,與居民的接受度及健康宣教的覆蓋率逐年增加是成正相關的,本項目中50-歲年齡段的人群依從性明顯較高,64例,達到50.40%,男性54例,占比25.47%,女性78例,占比20.42%,男性依從性比女性高。
3.結果
在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導的廣州市城市居民第一輪大腸癌篩查項目背景下,通過使用問卷評估以及兩次FOBT初篩社區(qū)的大腸癌高危人群,收集2015年-2018年4年期的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構成比、檢出率、腸鏡率等指標,使用三線表更清晰的展示數(shù)據(jù),得到了統(tǒng)計結果,社區(qū)篩查2327人,參與率8.62%,男性占比35.37%,女性占比64.63%;參與者60-歲占多數(shù)為50.19%,已婚狀態(tài)96.13%,職業(yè)層次以無業(yè)、退休閑置較多,占比69.7%,文化程度以中學程度較多,占比59.6%。
4.討論
從本次篩查項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出社區(qū)大腸癌篩查結果與性別年齡及文化層次有關,大腸癌篩查參與度以及腸鏡依從性與相關項目宣傳、大腸癌早防早治原則的科普知識宣傳的覆蓋率、普及深度有關,本次篩查參與度為8.62%,未達到全國篩查平均水平,也未達到廣州市篩查平均水平,與城中村為主的社區(qū)老舊、文化程度較低、健康知識知曉率較低有關,腸鏡檢測率和腸鏡依從性也較低,從隨訪反饋中,主要存在認知不足,懼怕情緒,對腫瘤早防早治方法的不理解等,對腸鏡病變患者的治療反饋、隨訪欠缺,沒有對腺瘤或息肉病例的中長期復發(fā)追訪,不能給予社區(qū)居民及時的康復指導。
參考文獻:
[1]方積乾,柳青,我國惡性腫瘤篩查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腫瘤》2002年第11卷第一期:10-11
[3]周琴,沈紀川,劉華章,林國幀,李燕,廣州市社區(qū)人群大腸癌篩查實踐研究,《中國腫瘤》2016年第25卷第6期: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