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蘭 鄭文彬
摘要:目的:探討通過我院傳統(tǒng)配方黃白合劑治療出血性內痔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2月—2018年8月就診我院肛腸科門診的50例I期、II期出血性內痔患者。通過觀察進行治療一周前和一周后所選的患者痔瘡出血及痔核粘膜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患者痔核出血積分、粘膜積分比治療前明顯降低,以P<0.05做為差異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參考依據(jù)。結論:黃白合劑應用于以出血癥狀為主的I期、II期內痔患者的效果明顯,其通過治療能夠有效內痔患緩解者的不適,具備較高的臨床推廣使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7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5-165-02
痔是目前臨床肛腸科的最常見的病、多發(fā)的病之一。內痔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出血、痔核脫出,并且常伴有疼痛不適等癥狀,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增加了心理負擔,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在臨床實踐中,作者采用黃白合劑治療I期、II期出血性內痔,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治療后的內痔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結果匯總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
以《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內痔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證型診斷,并進行內痔的分期。
1.2納入標準
①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需要符合《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內痔及其中醫(yī)證型的診斷標準的病例;②臨床分期為I、II期;③否認患有心、腦、腎、肝等關鍵器官的危重疾病;④年齡18-65歲;⑤納入的病例應該愿意接受此次口服中藥黃白合劑的治療,調查獲得病例并簽訂知情同意書,配合治療。
1.3排除標準
①患者合并有其他肛腸疾病如肛周膿腫、肛瘺、肛裂等的患者;②患者具有惡性腫瘤、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基礎疾病的病史;③處于備孕期、妊娠期、哺乳期或者月經期的女性內痔患者;④正在使用對本研究有影響藥物的患者。
1.4一般資料
選定2018年2月-2018年8月就診我院門診的I期、II期出血性內痔患者50例,其證型均為濕熱下注型。其中男女比為0.85:1,其中女性病例27例,男性病例23例;患者最小年齡為25,最大年齡為63歲,平均(43.4±5.6)歲;患者為Ⅰ期內痔患者有21例,Ⅱ期內痔患者有29例。
2治療方法
2.1治療方法
予黃白合劑口服,藥物組成:黃柏10g,白芷10g,金銀花12g,鬼針草12g,地榆15g,槐花10g,瓜蔞仁15g,枳殼6g,蒼術12g,炙甘草5g。每天1劑,煎煮為200ml,(為本院煎藥室統(tǒng)一代煎),分兩次早晚溫服。
2.2統(tǒng)計學方法
該數(shù)據(jù)研究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錄入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根據(jù)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情況,選擇使用t檢驗還是選擇使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性別等變量使用X2檢驗,數(shù)據(jù)中的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進行。
3治療結果
3.1療效判定標準
此次研究主要是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診斷,調查人員結合病例的臨床實際情況,擬定痔瘡
患者主要臨床的癥狀及體征評分標準,在用藥7天后,然后根據(jù)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分值進行統(tǒng)計,從而判斷該藥的判斷療效。該研究中各項觀察指標評分標準如下:
便血:0分:無便時出血;
1分:便血量少,便時偶有手紙染血;
2分:大便時或者在大便之后出現(xiàn)肛內滴鮮血,但未經治療可自行停止;
3分:便鮮血,呈噴射狀。痔核粘膜:
0分:粘膜正?;虺尸F(xiàn)輕度的纖維化性的增生;
1分:粘膜輕度充血;
2分:粘膜出現(xiàn)充血,加之呈現(xiàn)纖維化性的增生,但未出現(xiàn)糜爛和出血點;
3分:粘膜出現(xiàn)充血,并且可觀察到明顯的糜爛和出血點。
3.2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比較治療前后痔核出現(xiàn)出血的積分、粘膜情況的積分變化,治療后痔核出血積分、粘膜積分比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說明通過應用黃白合劑內服治療I期、II期內痔出血,發(fā)現(xiàn)黃白合劑可以有效減少痔體的出血及修復痔核粘膜。
4討論
至今痔的病因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中尚無確定的結論,根據(jù)之前的研究,目前存在多種的病因學說。在中醫(yī)研究之中,如清代學者在《醫(yī)宗金鑒》指出:“痔瘡形名亦多般,不外風濕燥熱源”?!稏|垣十書》研究指出:傳統(tǒng)中“善為痔病者,皆是濕熱風燥四氣所傷,而熱為最多也”。綜上所述,之所以會出現(xiàn)痔瘡主要是濕熱所致。而福建省位于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qū),其氣候多濕多熱,故當?shù)氐木用袢菀资艿綕駸嶂畾獾那忠u。整體的患病過程是:濕熱之邪在體內相搏,濕氣與熱氣相結,下注于肛門,氣不行則血亦不暢,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濕熱蘊結,灼傷腸絡,造成血不循經,即血不通暢則血下溢而成便血;濕熱之征還可表現(xiàn)為舌紅、舌苔呈黃膩、脈搏存在滑數(shù)等表現(xiàn),臨床大多數(shù)內痔患者都有此類表現(xiàn),因此以濕熱來論治。
黃白合劑作為中藥方劑,其中所含有的成分具有能夠清熱燥濕、涼血及止血、消腫止痛等功效,是我院的全國名老中醫(yī)陳民藩主任數(shù)年來的著名臨床經驗方,被廣泛運
用于肛腸疾病的治療中,并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方以黃柏、白芷為君,地榆、槐花為臣,金銀花、鬼針草、瓜蔞仁、枳殼、蒼術為佐,炙甘草為使。黃柏,苦寒降瀉,苦能燥濕而寒以制熱,善入下焦;白芷在《本草綱目》中被稱作“排膿生肌止痛”,因此白芷具有燥濕止痛及消腫排膿的作用;二者為君,以燥下焦之濕,清下焦之熱。臣地榆、槐花擅于下焦入血分以止血,二者相互搭配,收斂止血的效果更佳。與君藥相配,尤宜下焦?jié)駸嶂阊?。金銀花、鬼針草、瓜蔞仁為佐用,加強清熱燥濕、涼血止血通便之效。枳殼、蒼術均歸脾胃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里面記載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因此可以通過枳殼、蒼術來理氣健脾,從而加強燥濕的效果。甘草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緩急止痛,并且清熱解毒,還可以用來調和方中諸藥。整體來看黃白合劑全方共奏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真正能達到較好的治療內痔的效果。
現(xiàn)代西醫(yī)的藥理學相關研究證明:黃柏做為一種中藥,具有解熱抗炎的作用,與此同時可以促進體內新生血管的生長,促進炎性水腫的吸收,調節(jié)局部的微循環(huán),使血供充足,從而促進肉芽組織在受破壞的組織處的不斷生長,極大地縮短身體傷口愈合的時間[3]。白芷可以鎮(zhèn)痛、抗炎,此外還可發(fā)揮血管收縮作用,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4]。該方中的中藥地榆及槐花主要功效在于,其可以顯著地降低粘膜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能夠極大的達到減少凝血時間的效果,從而很有效的進行抑制多種原因造成的機體創(chuàng)傷性浮腫,阻止炎性水腫的進展,減少滲出[5]。金銀花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綠原酸,有著顯著止血作用,從而達到能夠使凝血及出血時間縮短[6]。枳殼的主要作用是不僅可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而且能抑制毛細血管脆性和恢復不同原因損傷所造成的斑紫[7]。蒼術中存在乙酸乙酯等提取物,該提取物能有效的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并且可以有效的加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作用,因此蒼術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8]。鬼針草、甘草均具有較好的抗炎效果[9-10]。綜上,黃白合劑方中的各類藥物不僅僅具有抗炎、治療炎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水腫反應,而且可以修復毛細血管的損傷,達到止血療效。
5結論
內痔出血的患者人群眾多,其采用手術治療的療效確切,但由于術后引起的疼痛、恢復周期較長,費用較高[11-12],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對手術均有恐懼、排斥心理。而且在臨床中大多以消除、減輕其不適作為內痔的治療目的,因此采用損傷小、簡便、經濟的治療方法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中的治療結果顯示,黃白合劑該方適用于I期、II期的出血性內痔的治療,能有效地減少痔核出血,加快其粘膜局部血液流動的循環(huán),較快地促使痔核糜爛粘膜部位的修復,可以較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該方法經濟簡便,容易被患者接受,故其在臨床實踐中具備較高的使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行運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322-341-2012[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田代華.實用中醫(yī)對藥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687-697.
[4]張富強,聶紅,韋藝,朱荃.白芷的化學與藥理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3):190-192.
[5]方文賢,宋崇順,周立孝.醫(yī)用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010.
[6]何顯忠,蘭榮德.金銀花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2):865-867.
[7]蔡逸平,曹嵐,范崔生.枳殼、枳實類藥材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概況[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01):19-20.
[8]陳炎明,陳靜,侴桂新.蒼術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04):95-98.
[9]沈藝瑋,林麗清,林新華,姚宏.鬼針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9(01):58-61.
[10]張玉龍,王夢月,楊靜玉,李曉波.炙甘草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29(03):99-102.
[11]唐小龍,馬直勉,孫浩博,等.混合痔手術治療技術新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28):5567-5570.
[12]葉青松.四藥聯(lián)用法治療Ⅰ、Ⅱ度內痔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7(7):56-57.
作者簡介:蔡小蘭(1994-),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肛腸疾病的中醫(yī)臨床研究
通訊作者:鄭文彬(1967-),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肛腸疾病的中醫(yī)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