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芳
語文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學科中的基礎,而信息技術作為一種信息傳遞媒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體現出信息技術的教育優(yōu)勢,同時也更加凸顯小學語文的人文性與實用性,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思維。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對具體實施策略展開討論。
信息技術如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它為人們帶來愉悅的精神享受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源泉,也正因為如此,信息技術的價值才逐漸被發(fā)現,并逐漸運用到學校的教學當中,為課堂帶來別具一格的體驗,為學生帶來充盈豐富的學習資源,更為教師帶來不同凡響的教學思維。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小學語文課堂增添新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中需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地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海量知識庫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將被動變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參與度,本文首先對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意義進行簡單闡述,為進一步的信息融合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其次,對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具體策略展開討論,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發(fā)散思維、巧設課堂、加強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與實效性。
一、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關乎學生今后的學習能力以及進入社會后的工作能力,因此,從小學便打好基礎十分必要。小學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體的學科,若要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首先要從“興趣”入手,立足于教材實際,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在課堂學習中,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精美的圖片、精彩絕倫的視頻以及優(yōu)美的音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體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更具吸引力,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同時,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抽象的語言知識具象化、將零散的知識整體化、將煩瑣的知識直觀化,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啟發(fā)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多媒體教學清晰地為學生展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課堂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對于教師而言,信息技術能夠豐富教學手段,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課堂的互動性,這樣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素養(yǎng)得到不斷提升。
二、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策略
(一)巧設情景,激發(fā)求知欲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fā)學生內在主動性的最佳動力源泉。但是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由于教學形式的單一和教學方法的落后,導致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足,課堂教學的效率比較低。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立足于教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例如,在學習《四季》這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幾張圖片:翠綠的青草芽、盛著晶瑩露珠的荷葉、金黃的谷穗、憨態(tài)可掬的雪人,并就此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這四張圖片說一說聯(lián)想到哪個季節(jié),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將季節(jié)準確說出,之后教師繼續(xù)讓學生們描述這些圖片中事物的形態(tài),如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描述,并加上一些自己的感官體會,比如尖尖的(翠綠的)青草芽、圓圓的(深綠色的)荷葉、長長的(金黃色的)麥穗、可愛的(雪白的)雪人等,之后根據這樣的思路,讓學生們說一說每個季節(jié)有什么代表性的植物或者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便于接下來的學習。
(二)創(chuàng)新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當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我國正在大力實行創(chuàng)新驅動型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小學語文具有較強的思維性和文學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小學語文的優(yōu)勢,教師在課堂中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變化,巧妙引導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立足于教材并突出教學的重點,將抽象變具象,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使課堂秩序盡然有序進行,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提出一個問題:“你吃過楊梅嗎?你知道楊梅產自哪里嗎?文中的“楊梅”有何暗指?”學生們眾口不一,課堂氣氛高漲,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們認真閱讀課文,并試著找到故事中描寫楊梅的段落和詞語,用文章中的一句話總結“故鄉(xiāng)的楊梅”的深層含義,學生們在閱讀并找到答案后若有所思,這時,教師讓學生們再次回到開頭的兩三個問題上,學生們認識到幸福是靠自己創(chuàng)造的,教師最后在多媒體中用一句話進行總結:作者通過描寫故鄉(xiāng)的楊梅,其實是借助楊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課堂重設,活躍寫作思維
由于傳統(tǒng)習作教學的模式較為枯燥、單一,使很多學生對寫作產生了嚴重的畏懼心理,再加上寫作思維的固化,導致學生談“文”色變,對寫作根本提不起興趣。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在寫作教學中加入信息技術,讓寫作更加具有趣味性,讓媒體為學生更多思維“助跑”,讓信息技術伴隨歡樂進行,利用廣闊的信息資源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文采飛揚,讓寫作不再成為一種負擔。
例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教師在多媒體中展示一張笑臉,問道:“大家看到這個表情想到的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道:“開心?!苯酉聛恚處熡终故疽恍┍砬閳D片,問道:“這些表情有代表什么情緒?”學生們積極地回答,之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當你不開心或者焦慮恐懼時,你的表情是怎樣的?”學生們擠眉弄眼地用表情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接著,教師讓學生們閱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很多人說笑的好處很多,但是為什么人會有不同的表情?文章最后一句“笑遠遠不夠”說明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最終再教師的引導下明白“表情語言”的重要性,在最后的十五分鐘時,教師出一個題目《當我……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寫作訓練,并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四)思維引導,升華內在品德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社會各界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品德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擔負著民族發(fā)展的重任,也承載著社會以及國家的殷切重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直接關系到民族的發(fā)展與未來,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勢在必行的。鑒于此,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化特點,為小學語文課堂增添“色彩“,加深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另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毛主席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挖井的圖片,然后帶領學生們閱讀課文并且一起探討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為學生解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層含義,讓學生明白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學會憶苦思甜,并由此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的理解這句話,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營造更生動的情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是一種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地創(chuàng)新教學,挖掘信息技術的教育優(yōu)勢,并將其完美利用,以此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fā)寫作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