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微課在涉及空間觀念內(nèi)容的教學中,可以直觀展示抽象的內(nèi)容,讓學生反復學習微課,培養(yǎng)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將培養(yǎng)過程細分為幾個步驟,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一步步引導學生學習,發(fā)展空間觀念。在《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我利用微課讓學生提前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及公式推導的過程,溝通了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lián)系,深化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構建了數(shù)學模型。
一、形成猜想:從測量長度到度量面積
學生對于長度,有比較充足的生活、學習經(jīng)驗,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中,能不能充分借助有關長度的學習經(jīng)驗呢?在微課中,通過度量物品的長度,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長方形的面積也能通過測量得到”的猜想。有了猜想,就能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這樣也讓學生學習長度拓展到面積,從一維空間發(fā)展到二維空間。
二、驗證猜想:面積的度量
度量長度我們使用尺子測量,用到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能有專門的測量工具嗎?沒有這樣的工具,測量面積可以用什么我們使用“面積單位”幫忙。微課中,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作為測量的工具,動態(tài)展示面積單位“擺滿”整個長方形的過程。這個動態(tài)展示過程,又讓學生對“面積”的理解進一步加深,構建“面積”的空間觀念。
三、優(yōu)化度量:從擺滿度量到只擺一行一列
在測量面積時,微課中引導學生思考:需要將整個長方形都擺滿面積單位嗎?其實不需要擺滿,只需要將長和寬各擺一行,其余不擺放面積單位的地方,用虛線標注,讓學生想象出擺滿面積單位的樣子。不擺滿面積單位是一處教師設置的“留白”,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里的每行5個面積單位,一共4行,其實就是暗合長方形的長和寬,長方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短有密切關系,為下一步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埋下了伏筆。
四、找準聯(lián)系:由度量到計算面積
經(jīng)歷了不擺滿面積單位的過程后,微課中會引發(fā)同學這樣的思考:一個面積單位都不放,只給出長方形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嗎?我們通過給出直尺測量,得到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寬是4厘米。這時候就讓學生想象一下:沿著長可以擺放5個面積單位,沿著寬擺4個面積單位,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面積單位?一行5個,一共4行,也就是一共可以擺放:5×4=20(個)。 可以擺放20個面積單位,也就是面積是20平方厘米。這樣處理,將求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與長方形的面積建立了聯(lián)系,面積公式呼之欲出,學生對面積的“積”會有進一步的理解。
五、建立模型: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在之前擺放面積單位度量的基礎上,再過渡到通過測量出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數(shù)據(jù),得到了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也就得到了長方形的面積。那么,我們能不能不用擺放面積單位,而利用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直接計算得到長方形的面積呢?通過剛才幾步驟的猜想、驗證和思考,學生較容易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長和寬的乘積。通過以上步驟,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模型構建水到渠成。
六、鞏固模型:解決問題中提升空間觀念
學生得到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后,就在微課中給出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進行鞏固。微課中有看圖計算面積的練習,也有用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題目。至于正方形的面積,則將長方形的圖形進行變換,當長變得和寬一樣長時,長方形就變成了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就轉換成了“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雖然文字不一樣,但是從圖中看,數(shù)學模型并沒有改變,只是稱呼變了而已。
本節(jié)課通過這樣的教學,微課能夠?qū)㈤L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分成五個步驟可視化地展現(xiàn)出來,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突破難點,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