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jié)課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內(nèi)容是第八章《運動和力》第1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
開場
師:推動小滑板車,小滑板車運動時彩色的LED燈不停地閃爍,可愛極了,但運動不到2米就停了下來。可見,要讓物體保持運動,必須要有力維持,是嗎?
生:是的。
師:你來推一推。
(學生比老師用力大,小滑板車運動得遠一些,但運動不到3米也停了下來)
師:運動真的需要力來維持嗎?我們一起來探究。
探究
教師事先安裝了如下“裝備”,作為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器材:一塊木門傾斜地橫臥在主席臺邊沿,作為斜面用;一條浴巾鋪在斜面底部的水平地面上;緊挨著浴巾旁邊的水平地面上鋪一條舊床單;舊床單旁邊是光滑的地板。
接著,教師讓一個學生在斜面上做記號,把一個玻璃杯從斜面的記號處釋放,經(jīng)過浴巾,記下在浴巾上滾動的距離;又分別找了兩位學生把玻璃杯從斜面的同一位置釋放,記下在床單、光滑地板上滾動的距離。玻璃杯在浴巾、床單和地板上滾動的距離差異顯而易見。
師生開始討論——
師:玻璃杯為什么在浴巾上滾動的距離最短,在地板上滾動的距離最長呢?
生:因為浴巾對玻璃杯的阻力最大,地板對玻璃杯的阻力最小。
師:要是水平地板旁邊還有一光滑平面,對玻璃杯完全沒有阻力,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生:玻璃杯會一直滾下去,運動到對面的墻壁,被彈回來。
師:如果沒有那堵墻呢?
生:玻璃杯會繼續(xù)向前運動下去。
師:運動多遠才會停下來呢?
生:光滑平面有多長,玻璃杯就運動多遠。
師:光滑平面無限長。
生:玻璃杯運動無限遠。
師:光滑平面無限長,玻璃杯將從今天運動到明天,從明天運動到后天……
師: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生:不需要。
師:(再推小滑板車)小滑板車為什么運動一會兒就停下來了呢?
生:那是因為有阻力作用。
講述
人類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時認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伽利略進行了科學想象和反復實驗:要是能找到一塊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為零,小車的滑行速度不會減慢,將勻速行駛下去。笛卡爾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他認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會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jié)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從而概括出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成為大家公認的經(jīng)典力學基本定律之一,因此牛頓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顯得高大”。他也告訴我們,唯有合作學習才能讓你“牛氣沖天”。
思考
在評課環(huán)節(jié),有教師說:這節(jié)課把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都調(diào)動起來了,人人參與到課堂中,連老師眼中的“學困生”也變得“能說會道”。這節(jié)物理課為什么深受學生青睞?只因太“不正經(jīng)”了。
實驗空間“不正經(jīng)”,實驗器材“不正經(jīng)”,師生表述“不正經(jīng)”……正是這“不正經(jīng)”的物理課堂,才讓學生深感愉悅、樂于參與。朱道榮 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