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鋒,1981年出生,江蘇張家港人,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中學一級教師,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翔宇教育集團研究院主任,翔宇新生命教育館負責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曾獲“蘇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參與完成國家重點課題1項;主持完成省級課題2項;副主編著作2部,公開發(fā)表于期刊的文章15篇,其中CSSCI核心2篇;主持出版《新生命教育》實驗用書(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貫穿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套共22冊)。
讓教育看見生命、尊重生命、發(fā)展生命是教育的常識,常識也是最大的共識。顯然,生命教育是凝聚教育共識的契機,也是療愈當前教育危機的希望與努力,是一條讓教育共同體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現(xiàn)實性道路。
生命教育作為一股清新的教育理念與潮流,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工作者重視,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的在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上做努力,比如朱永新教授提出“拓展生命的長寬高”,即在自然生命方面強調(diào)“安全和健康”主題,拓展生命的長度;在社會生命方面強調(diào)“養(yǎng)成和交往”主題,拓展生命的寬度;在精神生命方面強調(diào)“生涯與信仰”主題,拓展生命的高度。有的在生命教育的形式上做努力,比如葉瀾教授提出“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強調(diào)師生要沖破純粹知識獲取的束縛,從生命的角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去看課堂教學,師生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相互作用、彼此成全,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
所有的教育應該是,也當然是為了生命的。對于形式上的努力,筆者將此歸為生命教育的廣義理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顧明遠先生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生命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命化教育。對于內(nèi)容上的努力,筆者將此界定為生命教育的一般理解,即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的教育(如安全急救、身體健康、習慣養(yǎng)成、人際交往、生涯發(fā)展、價值信仰、生死智慧等)。前者給教育帶來了生命的氣息,后者推動了生命教育的課程建設,形式和內(nèi)容相輔相成,都讓每個生命綻放精彩。
對生命教育做不同理解上的歸類,旨在幫助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層面自覺、有序地開展生命教育,豐富生命教育的成果。可以看到,很多學校雖然無生命教育之名,但卻早有生命教育之實。各種關(guān)于生命教育的課程形態(tài)百花齊放、精彩紛呈,有學科滲透式課程(如語文、生物、道德與法治、音樂等)、專題式課程(如安全、心理健康、自然、防艾滋病等)、主題課程(如晨誦、繪本、電影、戲劇等)、綜合實踐課程(如班團隊活動、禮儀、研學、社團等)。更為可喜的是,已有不少學校已經(jīng)開始探索生命教育專設課程,如以《生命教育》《新生命教育》《讓生命高飛》《成長列車》《正面成長》等為名稱開設的專門課程,并有專門教師、專門課時保證。
本期新生命教育專欄文章就充分體現(xiàn)出目前生命教育百花齊放的良好態(tài)勢。有的用生命教育理念引領(lǐng)學校文化建設,把生命教育提高到學校教育“全員、全人、全局”的高度;有的從培養(yǎng)、培訓新生命教育種子教師的角度,談了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應該培訓什么,怎么培訓;有的從廣義生命教育的角度,談了如何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給到學生尊重、關(guān)愛、信任等;有的從生命教育滲透課程的角度,探索在國家必修課程中如何開展生命教育;也有結(jié)合具體校情(偏遠農(nóng)村)、學情(后進生)開展生命教育的獨特思考和分享;有的從專設課程、主題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家校合作共育等途徑,分析了如何讓生命教育全面落地、開花結(jié)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視野。
生命教育,是教育走向常識的努力,是凝聚教育共識的路徑,是教育不忘初心的追求。在此,向所有參與投入生命教育的一線教育工作者表示敬意,我們也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生命教育的偉大事業(yè)中來,正如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先生所言,“教育就是生命的事業(yè)”。
(作者單位: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