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芹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革教學手段,語文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這一新的科研成果,被應用到了語文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中學語文 多媒體 應用 原則
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人類社會早已進入了信息時代,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它在教學領域體現著鮮活的生命力。這為改革語文教學手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帶來了蓬勃生機,注入了新的活力,語文教學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而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首要的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率的提高與教學手段的運用密切相關。有人感到,語文 課,“一本書,兩支粉筆足矣”。殊不知,這僅僅是維持低效課堂活動的起碼要求。口頭講解與板書所能傳遞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
1、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是一門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學科,但是很多學校和教師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了不起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語文課上不出語文味,令學生失去學習語言的興趣。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都是文質兼美,充滿了詩情畫意,尤其是那些詩詞散文所描繪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馳神往,如雨中泰山的雄偉高大,長江三峽的雄奇險怪,月下荷塘的幽靜朦朧;還有那潯陽江上的琵琶聲,威尼斯運河中的剛朵拉……閱讀這些作品所描繪的意境無不令人“心向往之”。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钡捎跅l件限制,學生不可能去“行萬里路”。讀了這些作品,總覺得還“隔了一層”。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調節(jié)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形,做到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情兼?zhèn)?。這樣,直觀形象與聯想、想象相結合,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趣。
2、多媒體能由靜變動、化抽象為形象,突出教學重難點
語文界有這樣一句老話:任何一個生動的比喻都是跛腳的。其原因,一是語文文字畢竟是抽象的符號,當它反映鮮靈活生的大千世界時,就必定受到許多限制;二是一個生活經驗并不豐富的學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奧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難的。例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中提到的“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及人類給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在理解上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光靠課文文字的描述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課上自然提不起興趣。這時教師可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情況、地球表面分布情況,以及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情況等通過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同時配上教師自我設計的解說。此時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經過自己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不僅弄懂了難理解的句子,還深刻了解到地球為人類所提供的活動范圍是很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這一事實,從而明白人類只有好好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計劃地開采、使用資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道理。因此,要學生去理解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是更困難的。由于CAI課件能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變具體,靜態(tài)變動態(tài),使原來枯燥的課本內容更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去主動發(fā)現、探索、思考、解決問題,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
3、多媒體能增大課堂容量,節(jié)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
其次,它能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減少信息在大腦中轉換,能夠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將以住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最后,多管齊下,強化記憶。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計算機多媒體應用的原則。
多媒體手段引進語文教學課堂,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果,優(yōu)化課堂結構等方面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近年來的有些語文課堂教學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管教材特點,無視目標主次,競相使用多媒體,特別是公開課,幾乎無多媒體就不能上,而且評課時也往往會把有無使用多媒體作為衡量教學成敗的一項重要指標。于是多媒體便被濫用亂用了:以錄像代講解,以錄音代范讀,以屏顯代板書……因而它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教學輔助價值。為了讓多媒體恰到好處地運用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問題,特別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選擇時機適量的多媒體手段來適應學生特點,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筆者以為,多媒體的應用應遵循下面幾條原則。
1、符合語文認知規(guī)律原則
多媒體CAI應以遵循學生已有的認知心理為前提,注重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相結合,要符合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語文認知規(guī)律。語文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最終目標,這種語文能力的養(yǎng)成是以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為基礎的。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卻經常發(fā)現以媒體信息的展示來代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情況,這完全是違背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另外我們也看到為追求輔助教學的課件美觀,有的課件采用了大量無關的圖形、圖象、音頻等信息,沖淡了主題,背離了教學大綱的要求。
2、輔助性教學的原則
多媒體教學手段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諸多方便和好處,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它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tǒng)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多媒體所無法取代的。但有一些老師在運用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時,一會兒放錄象,一會兒聽錄音,一會兒又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雖然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用上了,然而這節(jié)語文課卻走了樣。就好象一個窮急了又被逼急的餓漢一樣,不知如何辦才好,一味地依賴這種電教手段,有時一節(jié)課學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講臺上擺弄多媒體課件,花俚呼哨的,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學生眼睛始終盯著屏幕,這是一種繁瑣的單調,這是由過去教師講的傳統(tǒng)的單調走向新的現代化的單調,這樣就失去了多媒體這種手段的本質意義了。多媒體做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濫用,但有些教師對它缺乏足夠的認識,要么整節(jié)課全然不用,要么僅靠它來幫助板書而已,這都是不妥當的。
3、適合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需要創(chuàng)造氛圍來吸引和感染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創(chuàng)設情境以達到教學情感目標。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般是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來實現的,或者是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出其中的情感,但是這些對語言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體會到課文的意境,而對于一些語言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多媒體手段的使用不僅要適時,更要適當。作為課堂使用多媒體的選題,其內容必須適合于用多媒體表現。傳統(tǒng)教學媒體難以解決或解決效果不夠理想的問題,應是理想選題。
4、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激發(fā)起學習的動力。身邊同學做游戲時有趣的情形,蔚藍色天空上朵朵美麗的白云,悠揚動聽的音樂,本身就是對學生的極大的吸引,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后,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多媒體的使用,要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使用多媒體
要注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常林《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嘗試》 《四川信息技術教育》2003年5期
2、張萍《運用電教媒體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四川信息技術教育》2003年7期
3、陳春《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四川信息技術教育》2003年1期
4、劉崇軍《對多媒體教學的一些探索與思考》《四川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