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瑜
【摘要】:語文閱讀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學生通過閱讀完整篇文章后,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理解,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并有意識的去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所以,要想閱讀有成效,最重要一步就是思維的開發(fā)訓練,同時思維鍛煉的品質(zhì)也是相當重要的,思想品質(zhì)的好壞,取決于教師在鍛煉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時候,對其進行的指導,讓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從樂思到善思,其果必將終生受益。
【關鍵詞】:閱讀 語言 思考 思維訓練
前言:思維的鍛煉是閱讀的關鍵。閱讀不僅僅只是通讀全文,我們還需要去思考、分析,透過文字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用自己所理解的含義重新組織語言。思維訓練是學生不斷的在閱讀中激發(fā)潛能的過程,也是比較困苦和煎熬的,我們通常說的“搜索枯腸、苦思冥想”,這些詞語不就是體現(xiàn)了思維活動時是困苦的,因此也導致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意去思考、懶得去思考。針對這一問題,學生應該如何去訓練思考、分析、研究,教師應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思考方法?
一、提高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閱讀興趣需要在閱讀活動中才能激發(fā)出來。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中,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學生們可以在閱讀時將一些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記錄下來,并通過課文去理解語句的含義,去想象、深刻感知,作者想要透過文字傳遞的信息,并學會加以運用,使個人的表達能力得以提升;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身思維想法對全篇課文的深刻理解,去真正走進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與大家探討、交流你所感受到文章中的情緒。
例如:七年級教材中有一篇文章《鄧稼先》,在這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放一段介紹鄧稼先的視頻短片,并讓學生帶有問題的去看短片,從中思考:這個人是誰?他做了哪些貢獻?為后來的閱讀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做鋪墊。通過短片還可以讓學生對該人物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使得學生有興趣的去閱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再次讀課文,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在閱讀時還可以將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進行勾畫或將不認識的生字生詞畫上圈,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完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引發(fā)一些思考,可以進行小組交流、討論,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高明的教師從來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講、短片演示等形式,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和好奇心,教師還可以在最后提出一個延伸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并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力。
二、大膽質(zhì)疑,勇于提出問題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時常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質(zhì)疑,組織學生一起交流討論,在探究后解答疑點,為學生的討論與探究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流環(huán)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疑問才能使學生去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尋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含義得到進一步的理解,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例如,在語文教材《紫藤蘿瀑布》這一教學活動中,這是一篇通過景物的描寫,從而感悟生命的美好,在閱讀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發(fā)思考性的問題,如“《紫藤蘿瀑布》的作者在面對紫藤蘿花時,就已經(jīng)得知弟弟身患絕癥病死了,此時的他在面對紫藤蘿花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文章是通過對他所見所想而展開的描述,這其中的感情需要我們細細的去品味。現(xiàn)在我們可以通過他的文章去感受他當時的心情”。由此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在文中去尋找答案,加強學生的思維開發(fā),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完后,教師可讓學生踴躍發(fā)言,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并找出合理的解釋,再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是需要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練習的。促使學生在提問時更有積極性,是需要教師的不斷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大膽質(zhì)疑;教師也可以在學生提問過程中進行正確引導,積極分析學生提出的不切實際和奇怪的問題,不譏諷、不嘲笑,給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有利空間。
三、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學會獨立思考
學生通過大膽的提出質(zhì)疑,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好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淺顯易懂的文字,而這些文字看似簡單,背后卻隱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與情感,而這些簡單易懂的文字往往是學生不引起重視的地方,認為很簡單不需要再去思考他在這里的具體含義,從不去思考作者到底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寫下的這個詞,對于這些地方,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來,讓學生在閱讀時引起重視,并有意識的去思考這個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和培訓。
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學教材中《黃河頌》就有很多容易被學生忽視的語句等,“??!黃河”這一句反復在文中出現(xiàn)了三次,大家都知道“啊”是語氣詞,經(jīng)常讀課文時就會一帶而過,這種時候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學生來朗讀,大家可以結合文章前后文,去感受作者每一聲感嘆的心情變化,體會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讀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為什么作者會不斷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他所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討論,讓學生意識到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有深刻寓意的。這三句使讀者感受到了,黃河對中華民族的養(yǎng)育之情、保衛(wèi)之心、激勵之情,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氣勢磅礴,使文章更加緊湊,情緒一層層的遞增。這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大家經(jīng)常忽略、忽視的小地方。
閱讀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通過之前所積累的閱讀知識和經(jīng)驗,開展相應的活動和問題討論,使思維想象力在這個問題上有較好的訓練,然而學生在閱讀教材上的內(nèi)容時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是無限的,學生在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上是需要更多延伸性的空間去開闊和栽培。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做個示范,通過自身的一些經(jīng)驗積累,列舉生活中的小事,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得以提高,再引導學生提出大膽的想象和猜測,使學生敢于憑借自己已知的知識,去探究未知的問題,從而開闊思維的廣度,得到更有利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麗榮.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12).109
【2】安麗.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訓練方法.[J]《都市家教》.2016(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