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堂上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選擇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fā),將生活情境的構(gòu)建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心靈震撼,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積極性,最終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認識自我、提升自我。
【關鍵詞】:生活化 生活再現(xiàn) 生活化模式 深入生活 合作探究。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教育過程就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生長過程。”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他們都認為課堂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堂上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粗淺地談談一些做法:
一、情景導入,關注生活
教學中結(jié)合學生感興趣的,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導入新課,這樣不僅可以使所學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內(nèi)驅(qū)力,同時也增強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針對性,使學生感受到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親切感、實用感。如在教學《社會處處有規(guī)則》一課時,我播放了一段視頻——《中國式過馬路》。這個視頻不長,但是場景卻很令人震撼,在這些行人眼里沒有紅綠燈,沒有交通規(guī)則,甚至在呼嘯的汽車前來回穿梭,視自己的生命為兒戲,場面觸目驚心。這樣就把擅闖紅燈,不走斑馬線,缺乏安全意識的行為完全暴露在學生面前。面對此情此景,學生們在思考: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生活處處要規(guī)則。沒有規(guī)則就沒有自由,沒有規(guī)則意識就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災難。這樣,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師生在雙邊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緊密結(jié)合,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引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進行思考,從而使他們從小樹立規(guī)則意識,增強安全意識,做一個守法守規(guī)的好公民。
這種生活化的場景,有助于同學們關注身邊人、身邊事,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做好自己,提醒他人。我想,這種方式比書本上枯燥的文字更有說服力,更有感染力。
二、教學活動,再現(xiàn)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這樣的氛圍中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師生間通過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學習,分享成功,教學相長。在教學活動中,采用生活化的模式組織教學,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傾聽到學生的心聲,把握他們的心理矛盾沖突,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探究的經(jīng)驗,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道德與法治課的宗旨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要隨時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抓住良好的時機,運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將所學理論知識引入生活,讓鮮活的生活走進課堂,再現(xiàn)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在教學《讓友誼之樹常青》時,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誰?兩人是如何成為好朋友的?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不愉快?發(fā)生了不愉快誰會主動去和解呢?你珍視兩人的友誼嗎?這種利用生活中學生間交友問題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容易引導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再現(xiàn)當時的生活情景,把學生一下子就拉到自己真實的生活中去,同時,也能感染其他學生,從而讓學生對友誼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如果今后再遇到類似問題,他們就能較好地運用教材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再如,在學習《以禮待人》時,通過課文中的“運用你的經(jīng)驗”,運用暢言教學手段,播放視頻——“小巖的待客之道”。營造一個生活化的課堂氛圍,讓同學們盡快進入學習情境,通過觀看并認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學會“待客”。視頻中的“小巖”就餐時搶先坐在沙發(fā)上,把腳放在茶幾上,自顧玩手機,朋友來了也不打招呼,“眼睛沒有離開手機”,“菜剛上齊,他就毫不客氣地拿起筷子夾菜吃”……看完后,我問:同學們,“小巖”同學是以禮待人嗎?他的做法有哪些不妥?你們在生活中也曾做過像“小巖”一樣的事嗎?你們認為正確的“待人之道”是什么呢?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同學們紛紛發(fā)言,并給出正確的做法,這樣通過再現(xiàn)生活,自然而然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及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三、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顯著特點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給他們現(xiàn)成的結(jié)論。探究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教師就應努力還原社會生活中的情境,為學生“編寫劇本”,為學生模擬社會真實,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圍繞探究的問題組織生生合作,并進行深入探討,一步步接近問題的解決,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組織教學時,一定要面向?qū)W生生活,創(chuàng)設多種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這些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去感悟,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把課內(nèi)課外兩個課堂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如在學習《文明交往禮為先》時,我針對實際生活中不文明不禮貌的現(xiàn)象,設計幾個問題。首先一個是小故事,題目叫“五畝路”:一個年輕人去張村,他不認識去張村的路,半路遇見一個老者,他喊道:“喂!老頭,這里離張村有多遠?”老人說道:“五畝路”。年輕人說道:“你們這里說路長短為什么不用‘里’而用‘畝’?”老者說:“你不講禮,我怎么給你講里?”年輕人站在那里,一臉茫然,若有所思,似乎悟出了什么。同學們,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呢?看來,對人有禮乃為人之本。
【參考文獻】:
【1】彭娟,王強.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J].考試周刊,2018(55):41-42.
【2】俞淡幸,佘柏奇.基于教材貼合生活:淺析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模式[J].新課程導學,2017.4.12
作者簡介:瞿慶樓(1969-02)男 籍貫: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 最高學歷:本科 職稱:一級 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