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中國夢”作為中國政府由上而下進行建構和傳播的話語體系提出已經五年有余。五年以來,“中國夢”從只在文學界及學術領域小范圍提及的“意象”變?yōu)榧矣鲬魰缘摹翱谔柺健眰鞑热荨!爸袊鴫簟痹谄湓捳Z內涵不斷豐富的基礎上,其話語外延得到了極大延展,在任何傳播場域內都有獨特的話語外延,這些話語外延又反過來佐證其話語內涵,使其在復雜的傳播過程中保持極高的傳播活力和傳播效率。當前,受西方文化滲透的影響,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和缺陷,而“中國夢”的深度傳播正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契機。通過提升師資水平,加強教育引導,構筑實踐平臺,利用新型媒體,樹立先進典型等途徑,將“中國夢”的深刻內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學習與實踐。
一、深度傳播后的“中國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
(一)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習近平,2013)。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后備力量。在任何一個時代,青年學生都是社會最富有朝氣、最富有責任感、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要力量。“中國夢”的信仰追求賦予了當代大學生重要意義,引領當代大學生走出人生迷茫困境和現實功利主義,理應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爸袊鴫簟钡膶崿F必然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大學生作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事業(yè)的主力軍,是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領軍人。
(二)“中國夢”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念”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大學生群體壓力驟增,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需要一種理想信念來激勵成長?!爸袊鴫簟睔w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每個人都有共享人生出彩,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種氣勢恢宏的正能量給了當下大學生以精神向導,學習“中國夢”的精神,不僅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且有利于提高抗壓耐挫的能力,形成適應復雜環(huán)境、勇于開拓進取的一種心靈支撐。
(三)“中國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相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將理想細化,明確目標,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指引正確的奮斗方向。理想信念是人們理性認識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和智慧結晶,是人們科學地認識事物,能動地指導實踐的思想方法和重要保障,但它又是抽象的、高深的。在大學生中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正是用通俗的語言表述深刻的內涵,將高深的理想信念通俗化、大眾化,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求知欲望強、思維活躍、敢于探索,但思想意識還不夠成熟,需要不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二、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不佳
(一)文化“霸權主義”導致大學生精神信仰出現偏差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發(fā)生激烈碰撞,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復雜化,導致了一些大學生精神信仰出現了偏差。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強大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實力,利用一切手段和機會來宣傳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企圖突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壁壘,推動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全球擴張,達到“分化”、“西化”中國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下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使得一些大學生掙脫了思想的約束,失去了精神的依賴。
(二)注重個人自由,淡化社會理想
青年大學生個人理想的實現需要強烈的求知欲望,勤奮學習、努力實踐,不斷掌握市場競爭所需的新知識和技能。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同呼吸共命運,個人理想的實現依賴社會理想,同時也是實現社會理想的組成部分。如今,雖然多數大學生能認識到社會理想對于個人理想實現的重要性,但真正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的并不多,他們更偏重于個人理想的奮斗。一些大學生夸大了才能的作用,不注重內在素質的提高,認為人生理想的實現,僅僅取決于個人的才能和毅力,而與社會理想、個人品德無直接關系。由此造成一些大學生反感社會規(guī)范,甚至以與社會規(guī)范相對立為榮,為國家、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意識淡漠。
三、“中國夢”的深入傳播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
(一)注重提升師資水平,思政教師隊伍保質保量
教師必須學高為師、行為世范,要不斷學習與創(chuàng)新,努力把知識的能量和行為的魅力結合起來,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實踐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高校思政教師要抓好第一課堂主陣地,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收成效,不僅要具有扎實理論功底,還要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不斷的深化和拓寬理論知識,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水平,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生活的導師,他們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大學生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奮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因此,打造一支信仰崇高、堅定實現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二)“中國夢”入課堂,升華大學生理想信仰
以“中國夢”為主題引領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將學生的知識內化為道德意識,體現為自覺的、具體的愛國愛黨行為。大學生雖為最具潛力的知識群體,但他們的思想行為需在教育引導中不斷完善。一方面,要不斷深化理論知識的教育,思政工作者一定要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強大學生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斷探尋發(fā)展道路歷史的了解,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只有將“中國夢”升華為個人的理想信仰,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地結合起來,才會不斷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領悟其深刻內涵。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和加強實踐活動的指導,以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和榮譽為其行為的基本準則,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夠堅持原則,做出正確的選擇。只有每個人都不忘“中國夢”,堅定“中國夢”的信念,在實現“個人夢”的同時,為“中國夢”添磚加瓦,齊心協(xié)力、齊頭并進,中國才能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個人的理想信仰才得以不斷升華。
(三)在磨練中擔當奉獻,在第二課堂中構筑“中國夢”
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行動是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加強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社會,了解民情,真切感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當前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在社會實踐和服務奉獻中體驗“中國夢”的重要意義。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構筑廣闊的實踐平臺,引導大學生在磨練中擔當奉獻,將個人的夢想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并付諸行動。具體來說,高校應多組織各級黨、團組織、學生會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黨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專業(yè)見習實習、“三下鄉(xiāng)”實踐調研等,用大學生樂于參與的形式解讀“中國夢”時代內涵,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區(qū)共建活動,加深對“中國夢”的認識和理解。只有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才能將對“中國夢”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毅力、增長才能,將滿腔熱情轉化為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以實干托起中國夢。
(四)創(chuàng)新形式,利用新媒體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
新型媒體的廣泛應用與普及,為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帶來變革。隨著科技進步,各種網絡新型媒體越來越受青年大學生的青睞,電腦、手機,微博、微信等載體成為了主要的信息來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學生所需,充分發(fā)揮新型媒體在“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新型媒體傳遞的信息,深入了解青年大學生的真實想法,群策群力,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積極開展思想積極又活力四射的網絡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巧妙利用新型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受眾多的特點,將校園文化精品在新型媒體中全程展現,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正能量。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型媒體自身強大、獨特的功能,使學生自覺接受有關“中國夢”的信息,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五)發(fā)揮先進典型優(yōu)勢,將“中國夢”主題教育做細做實
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青年大學生中不乏優(yōu)秀的代表,如學習標兵、學生黨員、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自強之星等等,“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不僅培養(yǎng)與考驗他們帶頭模范作用,而且還提供了表現的平臺,促進新的先進典型代表不斷涌現。樹立先進典型對“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作為“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的成果,是對活動效果量化評估的重要依據,傳播立德樹人的正能量;另一方面,通過選樹一批勇于追夢的師生典型,激勵更多的學生為實現夢想而努力拼搏,將“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引向深入、推向高潮,形成繼續(xù)學習與實踐“中國夢”的長效機制,使“中國夢”的科學內涵真正植入學生內心,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出彩,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