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早晨的暖陽斜照在寬敞的院子里,這是云南臨滄耿馬縣的一位傣族刺繡與剪紙傳承人罕云霞的家。一見面,罕云霞便忙里忙外拿出幾代人傳下來的剪紙紋樣,認真地為我解讀其中的意思,如《五尊佛》《壁虎王子》《蓮花公主》和《楠喔弄(白牛公主)》的故事亦真亦幻,廣泛流傳于民間。其中白牛公主的傳說故事《楠喔弄》講述了楠閑囊(白牛公主的媽媽)去河邊洗衣服,在河邊發(fā)現(xiàn)了白牛吃剩的菠蘿,又餓又渴的楠閑囊吃了菠蘿后便懷孕了,而后生下了白牛公主。因為大家從來沒有見過她的父親,所以寨子里的人都不喜歡她。于是公主來到深山老林尋找父親,當她找到后發(fā)現(xiàn)父親是一頭白牛神仙。于是白牛神仙召集其他神仙為白牛公主建蓋了一個王國,還有公主亭。一天一名叫阿弄的王子,被金馬鹿帶到深山里與楠喔弄一見鐘情,于是他們回到白牛公主的王國勐巴娜拉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著剪紙里的故事和運用剪紙紋樣制作的繡帽和繡鞋,我不禁感嘆,感嘆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shù)源泉,我們需要用精湛的手藝去把美的,優(yōu)秀的東西繼續(xù)傳承下去!
云南臨滄的孟定鎮(zhèn),有一位手丁造紙傳承人玉勐嘎,她讓我想起了家鄉(xiāng)云南德宏的國家級傣族剪紙傳承人邵梅罕,巧的是玉勐嘎與她也因剪紙相識。手工造紙與剪紙的完美融合讓紙上的生命在我們面前變得活靈活現(xiàn)。
同樣是傣族,西雙版納的傣族紙文化又是怎樣的呢?看似外表平靜如水其內(nèi)心卻澎湃不止的香龍,把他對西雙版納傣文化的認知娓娓道來,我迫不及待地想請他解答從家鄉(xiāng)帶來的疑問:如何解讀“噸亨”?在德宏的傣族奘房里“噸亨”是一種供品,我一直在尋找對它的解讀,l德宏傣族奘寺供品“噸亨”2-4傣族人用銀片剪成一些動物的圖案懸掛在“噸亨”上,為了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卻沒有得到一種完整的說法。當我在德宏第一次見到“噸亨”時,就被它神秘的氣息所吸引。竹子做的支架上懸掛著各種精美的剪紙圖飾,有農(nóng)具和各種動物的剪影形態(tài),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剪紙圖飾隨微風(fēng)輕擺不定,栩栩如生。在西雙版納的“曼賀納”佛寺里,我也看到了西雙版納的“噸亨”,香龍告訴我,這里的“噸亨”是為了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懷念。
尋訪金水漏印的傳承者是我這次到西雙版納的重要任務(wù),與香龍的幾次交流也沒能探尋出清晰的線索,直到來了曼飛龍才有些眉目。原來金水漏印沒有認定過的傳承人,金水漏印是傣族佛寺壁畫技藝中的一部分,歸于壁畫類。聽香龍說目前在曼飛龍附近的村寨中有一位老者曾經(jīng)做過,帶著對金水漏印的期待,在香龍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康朗糯老人的家里??道逝蠢先嗽?jīng)到緬甸勐勇曼呵養(yǎng)佛寺當和尚,跟佛寺中的大和尚巖甩學(xué)習(xí)金、銀、鐵器具的打制、繪畫和T藝美術(shù)品制作,掌握了如壁畫、金水漏印等多種技能,現(xiàn)仍堅持作畫。我們的到訪讓老人家很高興,把他剛完成的一些繪畫作品鋪在地上給我們看。遺憾的是由于老人家因精力不夠,現(xiàn)在做不了金水漏印了,曾經(jīng)做好的紙本也給了需要的一些T匠們。老人為我們講述著他覺得不值一提的過往,此刻的我沉默了,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來回應(yīng)這位低調(diào)而懷揣精湛技藝的老者。香龍對我說老人家的畫紙都是他為老人家送來的,再看看鋪滿地上的繪畫作品,我不禁感嘆,對本土民族文化的珍惜與熱愛者大有人在。我只是一個探尋非遺文化的記錄者。那一刻,我感覺到身上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著我繼續(xù)前行,去追夢,去實現(xiàn),去記錄傳承人世代相傳的智慧與生命的力量。
西雙版納傣族佛寺中精美絕倫的金水漏印蘊藏著祖先留下的古老語言,我的家鄉(xiāng)奘房里也有類似的古老語言,置身在這些燦爛的民族文化里,我總想去解讀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猶如大海里的珍珠深藏海中,光彩奪目。“懂、扎、煥、寶傘”等這些內(nèi)容豐富、做工精美的貢品是呈遞給佛祖的無聲家書,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時常被感動著。
“噸亨”與“金水漏印”就是紙的生命延伸。
行走在傣寨的鄉(xiāng)間小道,微風(fēng)輕拂著鳳尾竹,佛幡迎風(fēng)飄搖,竹海中時隱時現(xiàn)的佛塔熠熠生輝。一個溫暖的笑臉、一聲親切的問候、一碗醇香的小鍋米酒、一道精典的傣家酸帕菜,還有席間岳佬即興表演的孑L雀舞,品嘗著烤制的鮮魚,甘甜的泉水,讓我如癡如醉。原來,家的味道沒有差別,鄉(xiāng)愁亦然,就像曼飛龍白塔飄過的白云,是我們共同的故鄉(xiāng)的云。鄉(xiāng)愁的滋味就是這樣的。
(:人與自然 201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