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萍
【摘 ?要】自微課與聾校數(shù)學教學融合以來,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我根據(jù)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尋找強有力的教育理論支撐。由此提出以美國教育家戴維·梅里爾教授的首要教學原理理論的“五個處方性”教學原理作為指導。抓住首要教學原理的內涵與特點,通過聾校微課《平均數(shù)》的實際運用,闡釋了如何運用首要教學原理的“一個中心,四個階段”的理論來指導聾校的微課數(shù)學教學。
【關鍵詞】首要教學原理;聾校;微課;教學
《聾校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6版)》指出:“聾校數(shù)學課程的實施要合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網絡化、數(shù)字化的信息平臺,創(chuàng)設最少受限制的教學環(huán)境……使聾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現(xiàn)實、探索性的數(shù)學活動中?!比绾蝿?chuàng)設最少受限制的教學環(huán)境?就聾生而言,聽力缺失,視覺代償,信息化教學能夠有效改善聾生學習數(shù)學的難題。微課其本身就符合聾生的視覺代償?shù)奶攸c,所以值得聾校教師利用與開發(fā)。
可是,自微課與教學融合以來,我發(fā)現(xiàn)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微課教學流于形式;微課質量令人擔憂;“學生中心”成為“微課中心”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支撐微課教學及設計。美國著名教學技術與設計理論家戴維·梅里爾(M.David Merrill)(以下簡稱梅里爾)教授于2002年提出地首要教學原理,主要探討教學如何能更好地促進學習。首要教學原理歸納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把學習者置于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融會貫通等四個階段當中,簡稱“一個中心,四個階段”的“五個處方性”教學原理。因此,我借助五項首要教學原理,對聾校微課教學進行研究。
一、首要教學原理的內涵
梅里爾認為,教學的有效性與是否運用了首要教學原理之間有直接的關系。他在《首要教學原理》中將五項首要原理歸納為:1.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促進學習;2.當激活已有知識并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促進學習;3.當新知識展示給學習者時,才能促進學習;4.當學習者運用新知識時,才能促進學習;5.當新知識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融為一體時,才能促進學習。從五個原理上看,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若作為理論指導,會點亮了聾校教師在微課教學中一盞“指路明燈”。
二、首要教學原理在《平均數(shù)》微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聚焦解決問題——貼近生活,定位中心點
梅里爾認為:“當把所需掌握的學習內容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問題呈現(xiàn)給學習者時,并能使學習者參與進來,學習就能夠促進。”因此,在《平均數(shù)》微課中我牢牢把握解決聾生生活實際問題作為聚焦點,從貼近聾生生活的實際出發(fā),把聾生置于體育課比賽的情境中提出“你認為兩組同學哪組會獲勝”作為本課的中心點。其設置情境如下:本班聾生一共9人,第一小組4人,第二小組5人,呈現(xiàn)體育課兩個小組聾生的跳繩個人成績(每跳一下為1分),并提出問題:你認為哪個小組會獲勝?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讓兩個小組的學生置身于比賽的情境中,以解決“誰獲勝”的中心問題,由于此事關乎學生個人在小組集體中的榮譽,看到自己的姓名和照片在微課里,學生顯得特別積極,學習的主動性由內而發(fā),全面激發(fā)了聾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如此把學習的過程圍繞現(xiàn)實生活中展開,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就能夠有效促進學習,符合梅里爾首要教學原理的觀點。
(二)激活已有知識——聯(lián)系舊知,把握開拔點
梅里爾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激活已經學過的舊知識,才能有效促進新知的學習。因此,要幫助學生回憶原有的舊知識,為新知做好鋪墊,才能獲得有效學習。
1.聯(lián)系舊知,提出質疑。要解決“誰獲勝”這個中心問題,學生就要聯(lián)系舊知識或舊經驗來尋求解決辦法,當原有的舊知識被激活時,這時就會搭建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我在微課中設計兩種比較方法:“比較總分”和“比較平均分”;以聯(lián)系舊知識“計算總分”比較法作為微課的“開拔點”;第一小組4人,總分280分,第二小組5人,總分300分,所以提出第二組比第一組以總分高獲勝,再提出質疑:你覺得正確嗎?從而引出比較總分“合不合理”的問題,激發(fā)聾生的思維碰撞,在矛盾中重新調整自我思維的心理模式。
2.搭建橋梁,融合新知。梅里爾指出,當學生的這一心理模式不能夠充分支撐組織起新內容時,教師應該更改舊知圖式,幫助學生構建新知識的某種框架結構,建立起新的學習圖式促進學習。因此,在“比較總分”合不合理的碰撞下呈現(xiàn)第二種比較方法“比較平均分”:第一組280÷4=70分,第二組:300÷5=60分,因為70>60,所以說第一組獲勝。提出:你認為哪一種比較方法比較合理?讓學生在“比較總分”和“比較平均分”中的矛盾中模棱兩可,既聯(lián)系了舊知,又滲透了新知,搭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從而為“論證新知”的階段鋪設道路。
(三)展示論證新知——示證新知,介入啟發(fā)點
1.綜合比較,梳理思維。在《平均數(shù)》微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在關鍵時刻給學生提供一定幫助。介于學生在“比較總分”和“比較平均分”的思維矛盾中,教師及時給予兩種比較方法的梳理:第一種方法人數(shù)多,總分一定高,所以比較總分不合理;第二種方法取平均分來比較,看似比較合理。通過教師在聾生混亂中提供思維梳理,使聾生的思維線條逐步清晰,為新知呈現(xiàn)架橋搭路。
2.移多補少,示證新知。為了論證比較平均數(shù)合理性,我分別把兩組學生的跳繩成績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出來,運用“條形統(tǒng)計圖”“移多補少”的情境下展示新知“平均數(shù)”算法的習得,教學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符合中年級聾生的思維特點;微課通過介入“移多補少”這個啟發(fā)點,促進了聾生對新知的掌握,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嘗試應用知識——從扶到放,抓住生長點
梅里爾認為:在學習者掌握了知識與技能之后,要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有效促進學習。在此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預期獲得的技能,但只能是初步習得,不能就此終止教學進程,有效教學還應為聾生提供機會,還應根據(jù)新知識設計緊扣教學目標的檢測與練習,以此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在抽象出平均數(shù)的計算公式后,在微課中設置檢測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你能否根據(jù)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求出本班同學的“平均體重”和“平均年齡”;通過小組同伴合作,優(yōu)劣互補、從扶到放的方式討論、反思新知識的鞏固;檢測學生是否會計算“總體重”和“總年齡”,找到“數(shù)量”,繼而求出“體重”和“年齡”的平均數(shù)。為下一個“融會貫通”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遷移推動點
本階段是為了強化學生靈活熟練運用新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并且能夠舉一反三,進行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梅里爾認為:當學習者學會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靈活運用并解決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就是有效促進學習。在“融會貫通”階段,為了能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在微課教學后,結合學生第一單元的數(shù)學成績計算平均成績,有意識地隱去數(shù)量的呈現(xiàn),讓聾生在解決問題時去思考“數(shù)量”的數(shù)據(jù)如何獲???并設置三個問題:1.你會計算班級第一單元的數(shù)學平均成績嗎?2.你認為幾分以上的成績是優(yōu)秀的?3.你認為幾分以下的成績需要努力了?本設計的目的是再次熟練鞏固新知;其次是使學生掌握平均數(shù)的實際意義,通過判斷把新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真正地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所謂“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結語
綜上所述,聾校微課教學需要教學理論的指導,它不僅能使聾校教師制作出許多高質量的微課作品,而且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為聾校微課教學提供了教學方法和理論指導,也為今后聾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注:本文為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工程專項課題“基于新課標背景下微課與聾校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8SXD06)。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聾校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6版)[S].北京: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2016.
[2]代聲艷.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微課設計與開發(fā)[D].西華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