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玫
摘 要:當前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普遍存在質(zhì)量不理想、效率偏低的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情況與教師對學科缺少足夠重視度,沒有做好課前預習準備有很大關系。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會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呆若木雞,沒有提前預習,將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與教師的教學效果。為了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語文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指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預習方式。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課堂教學;課前預習;指導方法
前言:
語文教育質(zhì)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究其根本在于語文教育本身就是教與育的結(jié)合體,缺少了“教”方面的支持,學生的學習將會缺少約束性和規(guī)范性,缺少了“學”方面的支持教育進度和教育有效性又將得不到保障。學生能夠提前做好預習活動對于后面的語文教育節(jié)奏影響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教師需要利用預習指導與提高學生聽課能力、聽課質(zhì)量,使學生形成自學態(tài)度、自學素養(yǎng)。課前預習作為語文成功教學的必要因素、必要條件,其對學生來說是保障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課前預習的主要意義
(一)明確學習目標養(yǎng)成學習習慣
每逢提到預習就會有部分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誤解情況,那就是學生認為只要讀完一遍課文就算是預習。部分學生要好一點,知道在預習過程中提前將不認識的字詞標注出來??墒歉嗟膶W生通常僅僅是閱讀一遍,對于不懂的詞語、句子并沒有進行查閱,其所帶來的后果便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jīng)常跟不上教師的進度。而預習活動事實上可以有效改善這一問題,預習活動可以為學生指出明確的方向,幫助學生有的放矢的完成知識學習,跳出固定的思維枷鎖,掌握正確的預習風格與預習習慣。
(二)鍛煉學生主動思考素養(yǎng)
預習過程中學生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是需要自行操作與思考。學生通常都會帶著問題進入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區(qū)分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漸生成了屬于自己的見解與觀點,這對學生獨立思考意識、主動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與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課前預習因為能夠提高教學針對性,所以許多學困生在預習的幫助與指點下,同樣也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思路,在課堂中正確的回答問題。學困生在得到教師與他人肯定下,將會形成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學習主動性久而久之也會得到增強。
(三)有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
在進行課前預習指導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清楚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根據(jù)這些信息確定教學計劃和課堂安排,有效地進行針對性教學。在指導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能夠幫助教師及時地解決學生們的疑惑,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二、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
(一)課前預習動機不足
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這種內(nèi)在驅(qū)動力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點。在我國小學教學中,主要教學模式還停留在教師“滿堂灌”的層面上,這容易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出現(xiàn)偏差。而導致學生課前預習動機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教師對課前預習的認識不到位,沒有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指引;其次是學生課前預習效率低下,導致預習效果不明顯,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xiàn)受挫感,從而降低預習熱情。
(二)課前預習方法存在偏差
課前預習容易出現(xiàn)預習方法的偏差,這一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引導缺乏科學性以及家長引導缺乏合理性。一方面,教師備課規(guī)劃不科學。另一方面,由于家長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進行預習指導的時候往往容易走入誤區(qū),因此,在課前預習的方法上會出現(xiàn)偏差,從而影響預習效果。
(三)問題設計存在誤區(qū)
問題設計是指在課堂中,教師就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符合文章中心思想和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并通過教師與學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知識傳授,鞏固學生學習內(nèi)容。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學習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存在較多問題,如教師缺乏對全文信息的把握,對中心思想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等,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應該引我們教師的高度重視。
三、提高學生課前預習有效性的舉措
(一)幫助學生了解預習重要性
如果學生不在乎、不重視閱讀,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將很難得到保障。為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的調(diào)動。教師需要明白學生才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自身的意識對于語文教育的有效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樹立榜樣、樹立模范,幫助學生明白課前預習的作用和價值。當然教師也要用趣味化的手段濃郁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到預習本身的樂趣,形成預習成就感。這樣學生才會漸漸形成預習習慣。
(二)明確預習要求與預習目的
如果學生存在預習不充分的問題,學生將很難主動參與到與教師的互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讀生字詞,讀通順課文。這樣學生才能夠理解文本情感,加深課文理解、課文印象。學生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需要將學生自己喜歡的字句詞畫出,如果條件允許甚至需要摘抄到筆記本。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無法理解其中的詞義,學生需要自行利用工具書掃除障礙。此外學生在學習中還要指出單元主題。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這些主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nèi)容。超前性的預習意識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鼓勵學生大膽概括
思考、概括是語文學習中學生缺一不可的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思考能力,教師需要在課前預習與課后練習中指導學生,幫助學生把握脈絡。一般來說課題問題通常都能體現(xiàn)課文難點、重點項目。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問題梳理途徑與思路,使學生掌握這些學習思路。這樣學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能力才能夠得到不斷的增強。比如在學習《蘇武牧羊》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自行進入閱讀,并設置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蘇武會去牧羊,蘇武牧羊的寓意是什么。隨后教師要應用合適的方式,用讀思結(ji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內(nèi)容,了解文章的故事原由。
(四)支持學生自行查閱資料
自學教育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思路。教師需要拓寬學生視野面,使學生能夠形成扎實的知識體系,進而更好的迎接學習挑戰(zhàn)。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nèi)容有些距離學生比較遠,保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便是學生需要了解這些不懂內(nèi)容的資料,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自行搜集文章背景與作者簡介。該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感情,了解作者意圖。教師需要在課前予以學生足夠的時間與條件,確保學生能夠在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探討效果。該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整理學習資料,鍛煉學生資料整理能力,豐富學生視野。
結(jié)語:
課前預習能夠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課前預習能夠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順利。學生能夠從預習的過程提前掌握一部分的學習信息,這樣在對接教師所講內(nèi)容的時候,吸收起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時才會更加順利。教師需要鼓勵與表揚提前預習了的學生,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形成自學態(tài)度、預習習慣。教師需要借助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素養(yǎng),這是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創(chuàng)造精神的重要前提,對提高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質(zhì)量來說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瓦卓瑪才郎.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2013(05).
[2]張忠文.小學語文高年級學生課前預習方法初探[J].成功,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