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穎
歲月是神偷,偷走那些美好或留有遺憾的時光。
我們只能試著讓自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不情緒化、不偷偷想念、不回頭流連,縱有干般不舍、萬種留戀,只任如流的時光將我們裹挾著向前,停不下、不停下。
我們就這樣,一路告別,一路向前。
渡口,橋頭,賦詩吟唱
古時候,車馬很慢,郵件很慢,一經分別,相見遙遙無期,文人間送別最真誠的“伴手禮”便是送別詩。主人公總會詩興大發(fā),在渡口、橋頭以及長亭與友人揮別,總有綿綿不絕的歌賦之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壯士荊軻在易水河畔的絕唱。荊軻唱罷便告別燕太子丹,義無反顧地踏上刺秦之路,只留下?lián)糁嗨?、淚眼婆娑的好友高漸離。四百多年后,曾經在七歲時寫下《詠鵝》的駱賓王正遭遇仕途困境,也在易水河邊送別友人,他不告訴我們所別何人、所為何事,單憑一句借古喻今的“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便令那場離別滿是悲壯激昂。
中國詩主張含蓄蘊藉、“忌直貴曲”,往往避諱在詩中直呼他人姓名。李白卻偏要率真直接地把愛大聲說出來,于是便有了《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直白又可愛!汪倫也像極了調皮的“大男孩”,此前他曾寫信問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碑攼劬频睦畎着d沖沖造訪,問及桃園、酒家在哪兒時,汪倫則哈哈大笑,解釋說:“桃花是潭水的名字,此地并無桃花。酒店只有一家,老板姓萬而已?!遍_得起如此玩笑又情投意合的朋友,自是難舍難分。李白乘舟離別之際,汪倫踏歌而來為他送行,李白感動之下吟出此詩。令汪倫想不到的是,這首送別詩在干百年后會有這么高的人氣。
除了易水、桃花潭這些國內著名的離別橋段“取景地”,英國劍橋大學的康橋也因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成為一景。康橋不是橋,只是劍橋(Cambridge)的音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徐志摩游學英國。某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逗留一夜后,獨自來康橋找他的朋友。遺憾的是,朋友不在,他唯有佇立于此默默等待……后來,在故地重游的歸途中,他仍對那一次未及謀面、未及道別的往事無法釋懷,于是便吟出這首傳世之作:“……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p>
歷久不衰的送別名篇中還有一首李叔同先生為歌曲《送別》作的詞?;叵肫鹉衬甓齑笱┘婏w,舊上海一片蕭條。朋友許幻園來向李叔同道別:“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后會有期。”說罷,他揮淚而別。李叔同望著好友遠去的背影,靜立雪中,心中五味雜陳,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段送別的文字淡然而有真味,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優(yōu)美的歌詞”。
家里,家外,情在畫中
渡口、橋頭、長亭,都是送別詩中的經典場景:而畫中的依依楊柳、山水蘭舟,則是畫家情感的外化與折射,可謂“景語即情語”。還有些情景,類似于桌游“誰是臥底”的感覺——我只暗示,你們猜吧!于是,讀懂那些“畫外之意”就成了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提到臥底諜戰(zhàn)戲,一定要說說五代十國時期的“戲精”官吏——韓熙載,他演過一出包括演奏、賞舞、休憩、清吹、送客在內的“五幕諜戰(zhàn)戲”。話說彼時韓熙載正遭南唐后主李煜猜忌,李煜命畫師顧閎中到他家中一探虛實。韓熙載明知隔窗有眼,卻不露聲色,擺出一副沉湎歌舞、醉生夢死的姿態(tài)迷惑眾人。顧閎中亦非等閑之輩,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將夜宴全過程默記于心,畫了一幅連環(huán)畫般的《韓熙載夜宴圖》呈送李煜。韓熙載的演技“全程在線”,唯有“送客”一幕,他的眼神暴露了他的心:歡宴過后,韓熙載非但沒有心情歡暢,反而怏怏不樂。個人抱負與現實矛盾正在對抗、廝打。
及至明朝,“吳門畫派”的掌門人沈周有一幅《京江送別圖》,描繪的是自己在京江送別親友的情景。畫面中親友乘舟遠去,眾人立于岸邊長揖作別。江南正值楊柳枝垂、山花爛漫的時節(jié),友人就在一派春色之中“揮手自茲去”,目送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沈周是出了名的孝子,信奉“父母在,不遠游”,侍奉老母到九十多歲去世時,他也已近古稀之年。別看他畫各處山水,其實他很多地方都沒去過,所以這幅送別圖的場景,真不知是不是出于他的想象。
這類岸邊水景相連的構圖格局,幾乎是古代山水送別圖的范式。沈周的得意門生文徵明卻不愿沿襲舊俗,而是敢為先鋒、敢于創(chuàng)新。文徵明幼時遲鈍,十一歲才能把話說利索,差點兒被鑒定為“智障兒童”。但或許真是“貴人語遲”呢,長大后的他成為書畫全才。他的《雨余春樹圖》以淡黃、淺綠的色調描繪了傍晚雨后的清爽景致,樹、石、山都因為春雨的洗刷顯現出明麗的色調。他放棄了傳統(tǒng)送別圖的既定模式,只以吳地勝景抒發(fā)對友人的送別之情,這樣的景致,該是畫家與友人共同的回憶吧,兩人心領神會即可,與他人無關。
背影,目光,何懼時光
重團圓,怨離別,是人們的共同心理,常是藝術作品中最直擊人心的元素。因為離別本來就是你我生命中永需面對的主題。
冰冷,是離別愁緒的溫度。只有添加了愛與期望,才讓人感到溫暖。朱自清和父親離別時,看到他的背影,驚覺父親老了。那一刻,父親成了他的軟肋,《背影》成了讀者的軟肋?!侗秤啊啡膬H干余字,卻成為感人至深的經典之作。何需宏大的架構、華麗的文字?樸素真切就足夠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來自他的真情,讀者在看過這些文字之后,會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
同樣讓人讀來淚目的送別之情,還有龍應臺對兒子的“目送”。母親總在等候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母親柔腸百結,終于領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再犀利的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情,親情的百轉干回無法盡書,但龍應臺告訴我們不必執(zhí)著于聚散。天下筵席皆有盡,聚時竭力,散時無悔:。
繪本《親愛的小魚》是給孩子們看的《目送》,借著一只貓咪和一條小魚的情誼道出愛的真諦。故事以貓咪的獨白展開——她每日喂食小魚,希望他快快長大。有一天,魚缸再也裝不下小魚了,貓咪并未給小魚換更大的魚缸,而是直接將他放歸遼闊的大海,讓他暢快地呼吸。離別,對于貓咪來說是日夜端坐海濱,等待小魚歸來的期盼。當小魚再次現身,已經強大到可以載著貓咪遠行時,他們的重逢令我們釋懷:愛的維系,怎會輕易消散?
有愛的離別,何懼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