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便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其中就包括了古詩詞教學。經(jīng)過調(diào)查統(tǒng)計、現(xiàn)象分析,筆者在實踐中探究出了一些符合學生需要的,提高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效率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古詩 興趣 教學策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詩教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在學習過程中無不受到過“詩教”的熏陶。今天,在這個日新月異、發(fā)達文明的社會大背景下,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便是充分尊重和學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使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推薦70首古詩詞給小學生閱讀背誦,其中每一冊語文教材中,至少有5~7篇古詩詞,這些精選的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營養(yǎng),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鑄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能提高學生的語義素養(yǎng)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筆者據(jù)此深入思考,在實踐中探究出了一些符合學生需要的,能提高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效率的具體策略。
一、“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放松身心,創(chuàng)設古詩詞學習環(huán)境
1.放松身心,還兒童本真
筆者在平時實踐中思考發(fā)現(xiàn),過去的教師總是對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要求很嚴格,學習一首詩 必要抄寫字詞和理解句意,然后背誦,默寫再默寫,就怕考試出現(xiàn)丟分現(xiàn)象。然而長此以往,發(fā)現(xiàn)事與愿違,反倒扼殺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這顯然不符合學生的需要。
2.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詩韻飄香
學生的心理得以解壓,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古詩詞閱讀時間,并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教室墻上應懸掛張貼一些內(nèi)容合適的古詩詞和書法作品,并在教室的黑板報上辟出一個小角落作為“古詩園地”,按期由學生輪流更換古詩內(nèi)容:每位學生的課桌軟玻璃下貼有一張古詩摘抄卡片,每星期學生在組內(nèi)互換賞讀:語文課開始五分鐘,提倡讀背一首古詩詞:中午午餐后還設有“午間詩詞小會”,讓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古詩詞……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一個充滿古詩韻味的班級學習環(huán)境。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編織故事,推開古詩詞興趣之門
眾所周知,故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推開了古詩詞之門,親近了作者,進入詩詞的意境。
教學三年級的古詩《楓橋夜泊》時,正值秋季,涼風習習。教師在揭示詩題之前,讓學生關了燈,拉上教室的窗簾,仿佛沉浸在寧靜祥和的夜色中。接下來教師將一個故事徐徐道來:“那日夜色已濃,夜幕籠罩下的楓橋邊,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艄公站在船頭……”此時,故事攜著學生們一同穿越到那個遙遠的年代,那個憂愁寂寞的詩人身邊,學生感同身受,再來學習這首古詩詞時,他們早已進入到了古詩的情境中。
三、“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留有余地,播下古詩詞美麗的種子
俗話說:“言為心生,詩為情發(fā)?!泵渴自姸继N含了詩人不同的情感。然而,作為小學生,他們到底能理解、領悟多少?作為教師,該怎樣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引導他們體味詩人的情感呢?筆者在一次研究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教學中受到了啟發(fā)。
1.我們的教學為了誰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巧妙地營造出一個自由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深入進行探究,使不同的見解在相互碰撞中閃爍出智慧火花。
2.課堂教學怎樣才能符合學生需要
(1)等他們想一想。學生有多大?他們不過是十來歲的純真孩子。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與教師之間有較大的距離,學生的思維和教師的思維也不會同步。就筆者而言,在教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節(jié)課時,為了體會詩人的情感閱讀了很多的資料,才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相比較之下,怎能要求學生們在課堂上一蹴而就呢?所以課堂中一個問題在提出之后,教師要學會等待,滿懷信任地等待,等待學生們想一想。不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理性選擇,在等待中,教師會聆聽到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2)等他們獨特的感受。教師應該學會尊重學生的視野,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所以,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在詩句的關鍵之處引一引、問一問、等一等,讓學生的思維在想象中馳騁,允許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尊重并激發(fā)學生獨特性的感受,不要輕易加以否定。
(3)等他們漸漸長大。筆者覺得意境的理解是終身的,而且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古詩教學不能畢其功于一役,發(fā)掘得太深,拓展得過多是不適宜的。我們應尊重學生以個性的觀點去理解古詩,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對古詩的理解是否接近作者的本真,筆者認為等學生漸漸長大,會有這么一天,當他們有了相似的人生體驗和情感印證,會突然頓悟,會想起這首詩。今天的教學不過是為了學生今后更深入更多樣的體悟,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粒詩的種子。
四、“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游戲引發(fā),趣化古詩詞學習過程
魯迅認為:“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椤!眱和某砷L離不開游戲。教師可以借用游戲的精神和特點來指導古詩詞教學,讓整個學習過程趣意盎然。
1.探索解疑.自主感悟
游戲的“好玩”之處很大一個因素就是:游戲誘導著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探索,找尋游戲的結(jié)果。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受其啟發(fā),也可以開展探索解疑的發(fā)現(xiàn)活動,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主探究性,還讓他們彼此之間學會合作、交流,取長補短。
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當學生理解了詩的意境,開始感悟詩人的情感時,筆者饒有興趣地向?qū)W生們請教:“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你們能幫我解答嗎?”學生們來了興趣,瞪亮了雙眼。“為什么詩句中說‘風光不與四時同’,此時明明是夏季,應該不與‘三時’同呀?”話題一出,學生們疑惑的聲音四起。隨著這個問題的拋出,筆者留給學生探索的時間,他們?nèi)枷萑肓怂伎迹拖褡哌M了游戲迷宮,既迷在其中,也樂在其中。這時,一個學生喜滋滋地舉起了手,像是有了新發(fā)現(xiàn)。接著又一個、兩個……然而筆者不急于讓他們發(fā)言,而是讓他們以四人小組形式討論交流。這下,學生們智慧的靈感相互碰撞,很快每個小組都有了更好的見解。最后全班交流,大家很快就體會出了詩人的巧妙用意,學生品出了字里行間詩人的深情厚誼,也為獲得的探索果實而喜不勝收。
2.趣讀歌誦,樂此不疲
為了增加情趣,教師應改變機械地朗讀背誦模式,力求寓教于樂,讓學生誦讀不厭,且樂此不疲。下面介紹兩種方式。
(1)變化節(jié)奏。低年級學生讀背李白的《靜夜思》,可以讓學生變化各種節(jié)奏,他們可以邊打拍子邊有節(jié)奏地讀背,或教師指揮學生讀背。打拍子時可以拍手、輕敲桌子或輕輕跺腳等。整首詩可以用一種節(jié)奏讀背,如“床前I明月I光,疑是I地上I霜?!薄R部梢砸?、三句用一種節(jié)奏,二、四句用另外一種節(jié)奏,如“床前明月I光,疑是地上I霜。”
(2)歌以詠之。用學生熟悉的、喜歡的歌曲曲譜,填上詩歌歌詞唱出來。如用民歌《蝸牛與黃鸝鳥》的曲調(diào)唱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元日》。爆竹聲中
一歲除, 春風送暖
入屠蘇。干 門萬戶
瞳瞳日, 總
把新桃 換舊符。
要注意的是詩的意境一定要與曲調(diào)的情感基本吻合,這樣學生才能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又能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
五、“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積累運用,豐富古詩詞課外活動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學習古詩詞以后,學生缺乏詩詞交流的語言環(huán)境和積累運用的渠道,造成他們漸漸對古詩詞不感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積累和運用古詩的渠道。
班級可以在黑板報處開辟一個“古詩園地”,“園地”內(nèi)由每一個學生輪流填寫古詩內(nèi)容。
1.摘抄類
(1)結(jié)合生活實際定古詩題。
(2)拓展書本內(nèi)容定古詩題。
2.拓展類
(1)走進名人堂:鼓勵學生制作“詩人名片”,搜集有關詩人的資料和詩篇。
(2)修辭妙用“連連看”:古詩中的修辭手法用得很巧妙,教師應引導學生動腦發(fā)現(xiàn),模仿學習。有一定難度的選題,教師可以示范,由師生共同完成“古詩園地”的填寫。教師范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詩句中夸張用法的奇妙作用。學生受啟發(fā),再添加“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3)詩句巧設疑★:這是“園地”中最有意思,學生都喜聞樂見的個板塊。當班學生會事先查找資料,自主出題。出題存在難度,可以提醒學生聯(lián)合其他同學組成“智囊團”,也可以回家找家長幫忙,達到“親子共讀”的效果。
無論什么活動,都要表揚獎勵,樹立榜樣,還要堅持不懈。教師的輔助和引導作用不能少,要從活動中指引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積累,培養(yǎng)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作家余華說過:“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覽,都會被它們帶走。我就像是一個膽怯的孩子,不寒而栗地抓住它們的衣角。模仿著它們的程序,在時間的長河里緩緩走去。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路程。它們將我?guī)ё?,然后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歸來之后,才知道它們已永遠和我在一起了?!?/p>
讓我們牽手學生一起在這個溫暖而百感交集的路程中,享受古詩詞帶給我們的樂趣吧!“漫步詩海,悠悠我心。”詩教最終不是為了培養(yǎng)詩人,而是為了滿足學生需要,把美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田里,使他們漫步在美麗的詩海中,開啟智慧、啟迪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