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
摘要:未來社會將是一個以自主學習為主的混合式學習時代,學生們接受知識的途徑將日益多元化,學校教育教學目標也必將從基礎知識教授,變成思維能力培養(yǎng)。而語文教學作為小學階段教學中的基礎性科目,注定要成為教學方式變革的主陣地。故作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師的我們,有必要改變自身的語文課堂組織方式,以課堂組織方式的變革,助力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高價值的思維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方式;思維課堂
腦力勞動是未來社會中的主要勞動輸出方式,要想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建沒需要的學習型人才,我們就務必要增強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而要想增強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務必要在讓學生接觸語文學習之初就力建思維課堂,幫助學生從一開始就養(yǎng)成自主認知習慣。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論述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交換頻繁的全閱讀時代,閱讀已經(jīng)成為人們獲取重要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語文教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種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移動學習軟件更是如雨后春筍一樣紛紛顯現(xiàn),語文教學環(huán)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而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便意味著學習方式的變革。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若我們還是像在以往語文教學中一樣執(zhí)著于幫助學生們捕獲幾條來自語文海洋中的小魚或小蝦,那么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必定會在未來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銷聲匿跡、泯然眾人。故在當下這個混合式、自主性的學習時代,我們務必要采取適宜的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認知理念,提升學生們的自我管理和自主認知能力。但理想總是很豐滿,而現(xiàn)實卻總是很骨感。在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語文課堂中,教師們依舊是占據(jù)著課堂的主導地位的。大部分的教師還是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課堂秩序的維持和基礎知識的教學上,學生們根本無法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思維的脈動,根本無法在語文學習中自由伸展思維的觸角。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課堂組織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活動還停留在低層次、表象化的層面,小學語文課堂結(jié)陶轉(zhuǎn)型困難,小學語文課堂效能有待提升。
二、如何變革學習方式,構建思維課堂
拉近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高素質(zhì)人才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堅持的人生信條。故在接下來的文本寫作中,我以《小蝌蚪找媽媽》文本教學為例,淺談如何才能有效變革學習方式,構建小學語文思維課堂。
(一)優(yōu)化輔導,用好課前時間
時代呼吁主動學習,課前時間是最好的主動學習時間。用好課前時間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在上課之前就對將學知識有所了解,從而有所依仗地參與課堂討論與探究,而且還能有效提升課堂討論的思維層次,助力更高層次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在時空的局限下,而無法指導和約束學生的課前預習行為,進而浪費了這一教學優(yōu)勢。故要想變革學習方式構建思維課堂,我們不妨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優(yōu)化預習輔導,提升對課前自主學習優(yōu)勢的利用效率。例如,在對《小蝌蚪找媽媽》文本教學之前,我先利用多媒體登錄語文學科教學網(wǎng)站,搜集了與該課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源,然后盡己所能進行了優(yōu)化處理,使其形成了一個條理清晰、形式多樣的電子導學案。接著,我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將該導學案連同教學PPT、家庭輔導注意事項等共同傳送給學生家長,讓學生們在家長和導學案的幫助下完成了自主預習活動。同時,為了檢驗課前預習成果,我還讓學生們在家長的輔助之下填寫了用問卷星平臺制作的課前預習情況調(diào)查問卷,并根據(jù)平臺后臺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知識了解現(xiàn)狀,調(diào)整了自己的教學計劃。
(二)變革目標,精確課堂定位
課堂教學是對知識進行二次建構的過程。但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對課堂教學的定位不準確,多將基礎性的知識和低層次的思維活動作為課堂教學重點,學生們很難在語文教學中獲得綜合素養(yǎng)上的提升。故要想變革學習方式,構建思維課堂,我們不妨改變教學目標,精確課堂定位,強化課堂思維引導。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文本教學過程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幫助學生們回憶了課前自學知識,然后以視頻展示事先整理好的、由學生家長提供的學生自學畫面和家長點評畫面,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和學習經(jīng)歷回顧任務。接著,我以多媒體依次展示學生繪制的故事流程圖,并讓學生們利用手中的移動終端設備為每幅圖片打分,在對學生作品的對比和品評中深化了學生們對故事情節(jié)的認知。隨后,我公布學生評分數(shù)據(jù),并對在故事流程圖繪制過程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了表揚,為學生們樹立了學習榜樣,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和教學任務完成積極性的提升。最后,我讓學生們以合作的方式思考:“若你是故事中的人物,你會如何回答小蝌蚪的問題呢?”讓學生們在智慧交互中深化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思考,訓練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該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要掌握的知識不再是基本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深刻的故事內(nèi)涵。學生參與的課堂思維活動也不再是對具體語文知識的感知活動,而是對語文文本內(nèi)容的深度探究活動。語文課堂的思維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價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三)課后拓展,延展思考空間 在傳統(tǒng)的學習過程中,課下鞏固環(huán)節(jié)多是以讓學生們完成書面作業(yè)推進的,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終止和回顧,學生們根本無法從課堂教學中獲得思維性延伸。故要想變革學習方式,構建思維課堂,我們還應變革課后作業(yè)預留方式,讓學生們在課下復習中完成對知識的第三個建構。
例如,在對《小蝌蚪找媽媽》課下作業(yè)布置過程中,除了給學生們布置了少量的課下生字抄寫任務之外,我還在微論壇上公布了本期互動話題:1.小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2.動物們對小蝌蚪問題的回答是否精確?3.青蛙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等等。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由評論,參與互動探究。這樣一來,不僅有效地關照了學生的認知特性,也助力了學生自主認知空間的延伸,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價值。
綜上所述,要想變革學習方式,構建高階思維課堂,我們就務必要尊重學生在語文知識認知中的認知主體地位,以提供資料、方向引導、問題引導等方式支持學生們的自主認知自主思考活動,讓學生們能夠在獨立思考中獲得足夠的個性化認知體驗,在完整個性化認知體驗的支持下提升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