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林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八路軍軍工部成立80周年、黃崖洞兵工廠創(chuàng)建80周年。今天,我們懷著崇高的敬意,再次深切緬懷為開拓山西紅色軍工事業(yè),不畏艱難險阻、奉獻畢生精力的太行老軍工,深情回顧他們執(zhí)守初心、一生許念、魂系太行的感人事跡。曾擔任黃崖洞系列兵工六廠廠長,負責搬遷陽泉的一〇四廠建設者沈丁祥、李林一夫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先進思想萌初心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們此次回望初心的主人公沈丁祥,就是在這一年, 出生于江蘇啟東縣廟橋鎮(zhèn)一個貧困農(nóng)民家庭。由于家里貧窮,初小畢業(yè)后,由大哥介紹進了中華鐵工廠當學徒工,那時他還不到13歲。
中華鐵工廠是著名革命家、教育家黃炎培創(chuàng)辦的中華職業(yè)學校所屬校辦工廠,而這里成了沈丁祥接受先進思想熏陶、萌發(fā)革命初心、走上抗戰(zhàn)道路的起點。
在中華鐵工廠的學徒期間,沈丁祥和工友們從鉆、鋸、銼等基本功學起,學習看圖紙、使用千分尺、拉計算尺乃至發(fā)動機原理等,動手加工、裝配拆卸,手上經(jīng)常傷痕累累裹著膠布帶傷干活。由于師傅要求十分嚴格,校長還親自上課并作示范,幾年下來沈丁祥就達到八級鉗工水平,為他以后革命生涯中建設紅色兵工廠奠定了技術基礎。
隨著他們技術的提升,師傅經(jīng)常帶著他們外出干活,但只能分到微薄的薪水,生活十分艱苦。加之他們去上海的法租界和日租界干活,經(jīng)常遭受外國人欺辱,沈丁祥就深感封建社會的不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抗日救國運動更加蓬勃發(fā)展,上海中國青年抗日聯(lián)盟在中華鐵工廠創(chuàng)辦了讀書會,向熱血青年宣傳共產(chǎn)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沈丁祥經(jīng)常去讀書會閱讀鄒韜奮等主編的《生活周刊》《救國通訊》等“禁書”,秘密學習“八一宣言”,聆聽抗日救國演講,逐步受到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影響,在個人、家國前途命運迷茫中,清晰了人生航向,樹立了崇高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念,萌發(fā)了參加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工作、解放勞苦大眾的初心。
不畏艱險建軍工
1935年10月,中央工農(nóng)紅軍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黨中央隨即指示上海地下黨負責人潘漢年動員一批技術人員來陜北發(fā)展黨的兵器工業(yè)。得知紅軍到達陜北,并招技術工人,沈丁祥激動萬分,決定和徒弟季成龍等一共6人去延安參加革命。他們帶著設備和工具先到達東北軍駐守的西安。幾周后,在劉鼎的影響動員下,張學良委派來了一輛卡車,隨行的一位叫王元成的東北軍軍官護送他們,一路躲過了國民黨特務和憲兵,于1936年7月下旬到達陜北保安(志丹縣),當時的黨中央和紅軍總部所在地,立即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溫暖。他們不僅受到了葉劍英、李克農(nóng)、伍修權等領導和工會負責人劉群仙的熱情歡迎和接待,還見到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等中央領導。毛主席拉著他們的手說:“歡迎你們來?!泵飨€說:“你們都是真正的無產(chǎn)階級,你們在紅軍部隊一定可以大有作為的?!敝炜偹玖钜舱f:“紅軍部隊非常需要你們這樣的技術骨干,歡迎你們加入紅軍”。就這樣,沈丁祥不僅如愿參加了中央工農(nóng)紅軍,成為一名紅軍戰(zhàn)士,而且還在同年11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每個游擊根據(jù)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程度,使游擊戰(zhàn)爭無軍火缺乏之虞”。1939年中央決定在太行山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沈丁祥等人跟隨劉鼎來到太行山開創(chuàng)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兵工事業(yè)。
其夫人李林一原名董希芳,出生在河南溫縣一沒落地主家庭,在上學期間受革命思想影響,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通過貼傳單、集會等積極宣傳黨的抗日精神,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受中共河南唐支隊領導。1938年,由于叛徒告密,唐支隊決定將李林一等幾位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撤出直接送到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9年被分配到太行山八路軍軍工部工作。沈丁祥、李林一就在太行山的抗戰(zhàn)歲月里相識相戀,成為革命伴侶,自參加黃崖洞兵工廠建設起,從黎城到陽泉、長治,從長治到北京、重慶,再返回北京過程中,以建設兵工為主線歷經(jīng)輾轉,參與創(chuàng)建了多座兵工廠,研制了多種武器彈藥,把自己青春智慧和畢生心血獻給了黨的兵工事業(yè)。
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珍寶島事件后,周總理下達了研制反坦克導彈的指示。當時正負責長治清華廠由兵器部轉交航天部的沈丁祥,遭受文革迫害和“四清”運動打擊身心疲憊不堪,但拋下個人恩怨,從關押他的地方出來,只洗了一把臉就匆匆接受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托付。憑著一枚原蘇聯(lián)留下的反坦克導彈組織力量研究,僅用了3年的時間,研制了紅箭七三導彈,形成了生產(chǎn)能力規(guī)模。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他之所以這樣做,拼了命也要和兵總的同事們把反坦克導彈搞出來的原因,就因為他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兵工老戰(zhàn)士,他心里掛念著總理的托付。
忠魂回歸黃崖洞
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有三個子女,長子沈小林,次子沈白路,女兒沈路平。沈小林是在山西黎城黃崖洞山林里出生的,當年是由父母的戰(zhàn)友們在山林里輪流抱著長大的,所以叫“小林”。沈白路1946年出生在山西陽泉,條件比在黃崖洞的山林里要好多了,可以在白天外出走路了,所以叫“白路”。在晉東化工廠時雖然條件好了很多,但前方急需要大量彈藥,因此軍工生產(chǎn)任務更加繁重。這時夫妻二人根本忙得無暇照顧剛出生的孩子,于是就把沈白路送到老鄉(xiāng)家寄養(yǎng)。沈路平是1948年出生的,條件更好一些了,道路平坦了,所以起名叫“路平”。
沈丁祥離休前在兵器工業(yè)部任職,享受副部級待遇,李林一離休前是航天部地面設備局局長,是司局級干部,但他們從不宣揚自己的貢獻、成績,也從來不讓其子女、親戚“沾光”。他們兄妹三人沒有一個依賴父母的關系,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工作,開創(chuàng)自己的人生。沈小林第四軍醫(yī)大學畢業(yè)在海軍司令部成為解放軍的一名醫(yī)生,沈白路北京政法大學畢業(yè)后參軍,受父親影響轉業(yè),在司法部參加工作,后擔任某司司長;沈路平恢復高考后考上師范大學,畢業(yè)后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李林一65歲退休,于2004年去世,去世前留下遺言,不顧女兒哭諫反對,要把骨灰從八寶山拿出來撒到太行山黃崖洞。幾十天后,沈路平在長治惠豐廠、清華廠領導和鄉(xiāng)親們的幫助攙扶下攀登黃崖洞。那天蒼天為之哭泣下雨,沈路平一邊痛哭流涕一邊把骨灰撒在上黃崖洞的泥濘山路上,途中滑倒數(shù)次,剩余的骨灰埋在黃崖洞對著的核桃林,不刻墓碑、不留姓名,與沉默的大山、萋萋草木相伴,長眠在當年他們戰(zhàn)斗、生活和相識相戀、奉獻青春的地方。隨后,由當?shù)乩相l(xiāng)(張云仙、王大姐、王大爺?shù)龋┳园l(fā)壘了幾塊石頭,放置了個小灶臺,做個簡易墓碑,逢年過節(jié)自愿掃墓祭奠。
2006年3月26日,沈丁祥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公證處立下遺囑說:“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遺體直接火化后,由沈路平將我的骨灰送到太行山,撒到與老伴李林一骨灰撒放的同一個地方,與她永遠在一起?!鄙蚨∠橛?009年去世,由于黃崖洞離京路程遙遠且陡峭難攀,年已六旬的女兒沈路平萬般不舍,幾個月后,還是按照老人的遺愿,把骨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留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另一部分還是在惠豐廠、清華廠有關領導和鄉(xiāng)親們的幫助攙扶下,再上太行山、攀登黃崖洞,同樣撒在攀登黃崖洞的泥濘山路上。蒼天為之流淚,再次適逢下大雨,女兒沈路平在當?shù)剜l(xiāng)親們背扶下一邊哭一邊蹣跚走上核桃林,途中滑倒數(shù)次,最終把沈丁祥的剩余骨灰和夫人李林一撒放在一起。后由于核桃林擬建青少年活動基地,沈白路在黃崖洞旅游公司總經(jīng)理華賢士等人的幫助下,將沈丁祥夫婦二人的骨灰移至黃崖洞絕壁下。接著在黃崖洞旅游公司負責人的建議和主持下,立碑紀念“魂歸黃崖洞 太行兵工老戰(zhàn)士沈丁祥、李林一之墓”。
二位軍工老前輩魂歸故里、魂歸黃崖洞,反映的是太行老軍工共同的心愿,就是長眠在他們青春時期戰(zhàn)斗、生活的地方,不留姓名、不刻墓碑,化作沉默的太行群山,與花草樹木為伴。
80年來,老一輩太行軍工人共懷抗擊敵寇、解放勞苦大眾、建設新中國的初心,從武鄉(xiāng)柳溝村到黎城黃崖洞,從長治、左權到太原、陽泉,從三晉大地到全國各地,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發(fā)揮聰明才智,研制生產(chǎn)武器彈藥,把青春熱血和畢生精力獻給人民軍工事業(yè),奠定了新中國國防軍工事業(yè)的基石,同樣也創(chuàng)建和奠定了山西軍工的基業(yè),他們的偉大功績不可磨滅,在山西軍工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厚重篇章。
我們深情緬懷老一輩軍工創(chuàng)建者的豐功偉績,謹以此文,表達對老一輩山西軍工創(chuàng)建者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
沈丁祥兒女們等太行軍工后代深情寄語,希望我們要不忘老一輩軍工人的建廠初心和自己的入黨入職初心,傳承共同的血脈基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傳承發(fā)揚黃崖洞老兵工精神、人民兵工精神,履行好強軍首責,為建設一流軍隊、建設強大國防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特能集團晉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