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英
摘 要: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贝_實是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根據(jù)課文質(zhì)疑,說明學生在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書本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質(zhì)疑;課堂;思考;獨立學習;能力
聽慣了那些如行云流水般順暢、師生配合得天衣無縫的表演課,我實在是覺得乏味無趣。教師把課堂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回答幾乎都設計好了,學生完全是被老師牽著走的。這樣的課堂確實有條不紊,氣氛活躍,可我總覺得學生只是配合老師的參與者,沒有真正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我認為一節(jié)真正的好課,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不是參與者,而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聽聽他們的心聲,他們想要了解什么,應該變“要我學什么,了解什么”為“我要學什么,我想要知道什么”的模式。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出問題,說出自己想要了解什么,弄懂什么。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贝_實是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根據(jù)課文質(zhì)疑,說明學生在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書本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作為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質(zhì)疑。我覺得學生的“問”應該是貫穿整個課堂的。
一、導入新課,針對課題質(zhì)疑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們往往能夠透過這雙眼睛打探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主要內(nèi)容。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我們常常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zhì)疑,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較快地抓住文章要點,把握文章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如在學習《挑山工》一文時,學生看了課題后會質(zhì)疑:挑山工是干什么的?這是一個怎樣的挑山工?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位挑山工?作者從這位挑山工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你看這些問題都直觸中心,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針對難以理解的詞語質(zhì)疑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只有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才能順利閱讀整篇文章,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難以理解的詞語質(zhì)疑,及時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實在理解不了的在課堂上提出來,共同交流解決。
在上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落花生》一文時,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詞現(xiàn)在都不常用了,很不好理解。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讓他們提出不理解的詞,如“隙地、夜闌、瑟縮、體面”等。把這些難懂的詞語弄懂之后,再去讀課文就覺得順暢多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能很快把握。當時有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對“難得”這個詞提出了疑問。他說:“老師,‘難得’在課文里是很不容易的意思。我覺得很奇怪,文中說‘請爹爹來嘗嘗新花生,可是爹爹也到來了,實在很難得?!麄儾皇亲≡谝黄鸬囊患胰藛?,為什么還要請爹爹來,請爹爹來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你看,這個問題提得多好。正好在這里插入作者父親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到他父親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官,為了公務,很少與家人在一起,舍小家為大家。認識到他父親是這樣一個人,也為后文理解父親所說的話作了鋪墊。這一質(zhì)疑,既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為什么說很“難得”,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知道了父親就是擁有花生般品格的人,真是一舉幾得??!
三、理解課文,針對課文的重點句段質(zhì)疑
針對課文的重點句段質(zhì)疑,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也可以讓老師以它為切入點,圍繞它展開教學。如教學《蟋蟀的住宅》一文,學生提問:為什么說蟋蟀的住宅是一座偉大的工程?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卻能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理解課文,通過蟋蟀柔弱的勞動工具和它舒適的住宅進行鮮明對比,去感受蟋蟀不肯隨遇而安、不怕苦不怕累、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挑山工》一文,學生會抓住課文最后一句話提問:“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旁,多年來不曾換掉,因為我需要它?!边@句話中的“它”指什么?“我”為什么需要它?教學中,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感受挑山工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深入理解,針對疑惑內(nèi)容質(zhì)疑
深入理解課文時,針對一些有疑惑的地方質(zhì)疑,不僅會讓我們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而且能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記得我在教學《江雪》這首古詩時,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插圖理解詩意后,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連串令他疑惑的問題,也是很多同學都沒有想到的問題。他說:“老師,那個釣魚的老翁是詩人嗎?他為什么會在那樣的冰天雪地里釣魚呢?能釣到魚嗎?”我被他的問題震住了,好意外的問題啊!確實,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有多少人會在這樣的天氣里釣魚呢?這位同學的想法確實獨特,他的問題也令同學們精神一振,也紛紛疑惑起來。于是我便引導他們結(jié)合詩人的寫作背景以及他當時的境遇來思考,更深入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當時雖然被貶、被流放,內(nèi)心很孤寂,但是他沒有被險惡的環(huán)境壓垮,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愿與人同流合污,這種豪邁氣概令人佩服。這個學生的疑問,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古詩內(nèi)容,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感悟課文,針對寫作手法質(zhì)疑
運用寫作手法會使你的作品有藝術氣息,更富感染力。一篇文章學完后,可以引導學生整體回顧課文,感受文章用了哪些寫作方法,討論這樣的寫法方法有什么好處,在今后自己的習作當中可以運用、借鑒這些寫作手法。如教學《白楊》一文,學生在學完課文以后,根據(jù)爸爸介紹的白楊的特點,會自然而然地提問:這篇文章只是在向我們介紹白楊樹嗎?不,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什么樣的心呢?表白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美好愿望。這里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呢?學生通過質(zhì)疑、感悟,很快領會了這種寫作手法,對學生的寫作水平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質(zhì)疑,讓學生的“問”貫穿整個課堂。整節(jié)課學生都是處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狀態(tài)中,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非常精彩、鮮活的?!皩W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弊屛覀冊谡n堂上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引導他們質(zhì)疑——探索——研究——得出結(jié)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吧!
參考文獻:
冉惠:《如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有效質(zhì)疑》 《新課程學習. 上》 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