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靚
摘 要:肖像描寫即描繪人物的面貌特征,其目的是以“形”傳“神”,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作者的愛憎,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筆者通過此文重點探求如何做到以形傳神,有哪些方法可循。
關(guān)鍵字:肖像描寫;人物特征;內(nèi)心世界;形神畢肖
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寫作板塊明確了“寫人要抓住特點”的內(nèi)容。人物的肖像是可以顯示人物的身份、年齡、經(jīng)歷、性格、精神面貌等的最直接感官,于是我把人物肖像描寫作為了人物描寫的首要指導任務。
一、基本原則——以形傳神,行神畢肖。
人物的肖像描寫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展現(xiàn)人物的面貌姿態(tài),做到“形似”,然后以形傳神,顯示出內(nèi)在的心理,從而達到“神似”。所謂“形似”,就是指人的外部形態(tài)寫得像。然而無論怎樣追求“形似”,大家一致的目標都是力求“神似”。所謂“神似”,就是在人的容貌、身材、眼睛、服飾、姿態(tài)等外貌特征刻畫的惟妙惟肖,揭示人物內(nèi)在的心理情感、精神世界以至靈魂深處的東西,讓我們?nèi)缫娖淙?,如聞其聲,留下深刻的印象?/p>
所以,筆者重點探求如何做到以形傳神,有哪些方法可循呢?
二、明確方法——尋訪經(jīng)典,柳暗花明
1.畫眼傳神法。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可以傳達出人內(nèi)心情感、精神和靈魂深處的東西。中外不少作家都將畫眼法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魯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也說過:“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fā),即使細的逼真,也毫無意義?!比缫韵聨讋t名家作品材料:
(1)他的臉上呈現(xiàn)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音樂巨人貝多芬》)
(2)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且粚ι钕莸难劬s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蘆花蕩》)
(3)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wěn)又準,擊中要害。(《列夫托爾斯泰》)
(4)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面如死灰,兩只眼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只不瞎。(《老王》)
材料(1)用了“深邃”、“灰色”、“凝重不可逼視”來形容眼睛,無不展現(xiàn)出了貝多芬憂郁卻堅毅無比的精神氣質(zhì)。
材料(2)“深陷”、“明亮”二字,既寫出了老頭子因年老而至眼球凹陷,又反襯出老當益壯、機智精明的精神面貌。
材料(3)則以“黑豹”、“犀利”來形容目光,同時還把它比作“锃亮的鋼刀”,這些詞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感受到托爾斯泰富有智慧與力量的神韻。
材料(4)則用了“田螺眼”以及一個“瞎”字,深深地為我們揭示出了老王飽受身體折磨以及可能來自外界冷眼冷語在其心靈上摧殘。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除了“田螺眼”,我們往往采用形容詞來畫眼,如何運用準確的詞語,還得同學們將功夫立足在課外,多積累,充實自己的詞庫,注重遣詞造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樣不至于“有其意,而無其力”。
2.夸張法
夸張法是指為了達到強調(diào)或滑稽效果,而有意識地使用言過其實的詞語,這樣的一種修辭手段。夸張法并不等于有失真實或不要事實,而是通過夸張把事物的本質(zhì)更好地體現(xiàn)出來。換言之,就是將人物以肖像漫畫呈現(xiàn),以夸張形式突出人物特征,讓人物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洹H缫韵露t材料:
(1)“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魯迅先生用夸張的方式刻畫清國留學生,就將其腐朽虛榮的丑陋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顯得形神畢肖。
(2)這當,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沖直撞往里走……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有核桃大小。”(《俗世奇人·泥人張》
馮驥才對作品中“海張五”寥寥幾筆,略帶夸張式的筆觸,一個囂張跋扈的潑皮形象變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可謂形似、神似。
3.對比法
通過人物自身前后變化的對比,在變化中求得“神似”。根據(jù)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對人物進行對比式的動態(tài)描寫,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歷史軌跡,從而達到肖像描寫的神似。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老舍筆下的“祥子”,《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等都是人物肖像對比式描寫中的經(jīng)典。
(1)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2)中年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故鄉(xiāng)》)
少年時的閏土有著“紫色”圓臉,可見得陽光健康活潑;中年時的閏土面色用了“灰黃”來形容,眼睛“腫的”,小氈帽“破的”,尤其是手變得“又粗又笨”像“松樹皮”,這一系列人物自身的對比變化,栩栩如生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受盡生活折磨的艱難活著的閏土形象,人物遭遇與命運變化赫然紙上,不禁讓人心生惻隱。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了通過“畫眼法”、“夸張法”、“對比法”來使人物達到“神似”,還應注意的是,刻畫人物在仔細觀察基礎上對肖像進行細膩的描繪,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方法,同時還可根據(jù)情節(jié)的需要在關(guān)鍵點表達,也可利于人物神韻來突顯?!吧w寫其行,必傳其神”。我們在人物肖像描寫中,既要追求形似,又要展現(xiàn)人物的神韻,這樣才能將人物寫的活靈活現(xiàn),仿佛近在咫尺。
參考文獻:
[1]《21世紀中學生作文:初中教師適用》,2009(9):49-49,21世紀中學生作文雜志社
[2]《語文教學通訊》,2015.7-8B,語文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