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劉勰說:“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析薪,就是劈柴;破理,就是破解紋理。要探求木材的內(nèi)在紋理,根本辦法就是順著木材固有的紋路,破解下去,深入進去。如果不知紋理,不循紋理,仗著刀利力大,由著性子,胡劈亂砍,充其量只能得到一點零零碎碎的木頭殘片,那是認識不到紋理的。析薪如此,論說一個道理也是如此。
【原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據(jù)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diào)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評】
大國展胸懷 盡款天下人
◎湖北一考生
曾經(jīng)風沙漠漠,駝鈴聲聲,如今“新絲路”迤邐綿延,高鐵飛翔;曾經(jīng)城市破敝,出行不便,如今各色單車手機一刷,輕松共享。中國,正在世界東方展開大國胸懷,想要“秒懂中國”,只需點擊關鍵詞:開放和共享?!鹃_頭運用對比手法展示古今絲路的景象以及古今出行之狀況,以開闊的視野展現(xiàn)了現(xiàn)今開放與共享帶來的繁榮、便利,并緊扣材料中的“一帶一路”“共享單車”和“手機支付”三個關鍵詞,營造了一種開放包容的氛圍,展現(xiàn)了大國胸懷,從而引出觀點。思路開闊,奠定了全文議論的基石?!?/p>
開者,不閉也;共者,不私也。曾經(jīng)的中國,在古老的滄桑華麗褪盡之后,背負著過于沉重的歷史,深陷蒙昧的泥沼,固守著閉塞與慳吝。而今天,除卻束縛,敞開懷抱,這個與時代一同新生的國家,在前進的特色道路上,揮動開放和共享的旗幟,步伐穩(wěn)健。【對“開放”“共享”進行注釋,指出過去閉關鎖國的弊端,分析今天的中國在建設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向世界開放、與世界共享的大國胸懷。】
一個國家的關鍵詞,絕不是“面上貼金”的裝飾,而是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國民心理結構的融會與貫通。在個人生活層面,共享單車便是最生動的寫照。日前,北京語言大學對在華留學生調(diào)查,選出了他們心目中的“新四大發(fā)明”,共享單車名列其中。小小單車究竟何以收獲如此高的人氣?細究原因,正在于它所詮釋的共享理念,迎合了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輕輕一掃,雙腳一蹬,資源優(yōu)化看得見,環(huán)保意識在身邊,如此共享怎能不令人點“贊”?拓展開來,政社PPT模式、“新絲路”亞投行,無不深化著共享理念,讓原本資源緊張的中國,有了自信大方的微笑?!緩膫€人層面到國家層面圍繞關鍵詞論述“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國民心理結構的融會與貫通”的實質,扣緊關鍵詞“共享”分析,展現(xiàn)中國“無不深化著共享理念”的大國胸懷。】
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一帶一路”更是彰顯胸懷的大手筆。正所謂“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新絲路跨越萬水千山,將開放的信號傳遍全世界。在“一帶一路”合作峰會上,習主席向世界各國朋友解讀了“新絲路精神”,中國正熱情地敞開胸懷,款待各方來客,擁抱嶄新的明天,亞吉鐵路在東非高原上奔馳,新大陸橋在亞歐洲心臟處合龍,中國的開放步伐不斷邁進,國人的開放心態(tài)也愈發(fā)深入,中國的形象,逐漸展開胸懷熱情擁抱美好世界?!具@段更進一層,從“一帶一路”的國家戰(zhàn)略層面入手分析,分析習主席大手筆繪出的國際共同體藍圖,前衛(wèi)的“新絲路精神”,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和熱情擁抱美好世界的大國胸懷?!?/p>
王鼎鈞先生在《碎琉璃》中寫道:“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shù)人出類拔萃?!比魧⑷藫Q作國家,道理亦然?!疽猛醵︹x的話,引出下文。】
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發(fā)展的時代課題,而中國,經(jīng)歷了摸索與動蕩之后,經(jīng)過時代潮流淘洗,淬煉出的蚌珠,正閃耀著開放與共享的光芒?!窘Y合中國國情,點出中國經(jīng)過千淘萬漉而“出類拔萃”?!?/p>
“厲害了,我的中國!”開而不閉,共而不私,中國捧出智慧與發(fā)展的美酒,“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以共享展中國氣派,以開放塑中國形象,讀懂中國,只在共享開放的豪情與胸懷間!【結尾的分析放眼世界,呼應標題和開頭,結構嚴謹,展現(xiàn)出一個大國公民的自信、自豪與驕傲,體現(xiàn)“以共享展中國氣派,以開放塑中國形象”的共享開放的大國胸懷。】
學生點評
點評一:
審題立意時,該作者能夠全面解讀材料,辨明主次,抓住核心,使自己的作文立意呈現(xiàn)了命題的最大價值。
點評二:
作者開篇能夠扣緊材料,入題迅捷,觀點鮮明,視野開闊,素材豐富,緊扣時代脈搏,語言精練而富有文采。
點評三:
作者能夠抓住結尾結合材料的機會,全面分析,呼應文章的標題和開頭,結構嚴謹,使文章提檔升分。
點評四:
——————————————————————————————————————————
——————————————————————————————————————————
——————————————————————————————————————————
教師點評
本文圍繞“共享單車”“一帶一路”等關鍵詞,介紹了一個展開大國胸懷的“開放和共享”的中國,體現(xiàn)了時代特色。行文思路清晰,開篇通過對比引出觀點,接著從個人層面到國家層面圍繞關鍵詞展開論述。結尾放眼世界,呼應標題和開頭。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流暢,有意蘊。引用切合主題,分析緊扣中心,頗有文采。
教師提純▲▲.
同樣一個論題,為什么有的人思路飛揚,左右逢源,絲絲入扣,透徹淋漓;有的人卻走走停停,寥寥數(shù)語,膚淺粗疏。其中的一個重要差異就是分析能力的強弱。分析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論述方法。
所謂分析,就是從不同角度對一個事物、一件事情、一個問題的表里、質量、組合、條件、發(fā)展、因果及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等方面進行分解剖析,逐一加以考察,從而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透視事物的本質屬性,把握事物間的相互關系。簡單地說,分析就是將一個較為復雜、龐大的事物或問題分割為幾大部分來認識,肢解為幾大部件來考察的方法。
分析的好處是變大為小,變隱為顯,變暗為明,使人便于認識,便于考察。目的就是將事物掰開來讓人看,將道理揉碎了告訴人,幫助人們加深對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使人們易于理解與接受。
分析之于議論文寫作十分重要。
首先,分析才能洞悉思維對象。議論文寫作通常面對的是具體的思維對象,要從中概括出一定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抽象的論點不是天然生成的,也不是通過感官直接感知的,而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深入分析綜合,找到一類事物的共同點之后概括出來的。這需要分析與概括的能力。分析越深入,越能捕捉事物的特征;概括越廣泛,越能上升到理論高度上。沒有分析,就難以認識具體事物;缺乏對具體事物的正確認識,就難以概括,當然也就無法產(chǎn)生論點。
其次,分析才能展開思想紋理。道理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tǒng)的,一篇議論文是一個思想體系,中心論點、分論點、小論點猶如主流、支流、細流,構成一個完整的脈絡。縱向上的各級論點、橫向上的并列論點,都是借助分析的方法而展開的。思想紋理蘊藏于事物之中,感官無法直接感知,要想將它展示出來,只有借助分析的方法。分析可以將事物蘊含的各種道理像階梯一樣多層次推進,從縱向上拉出一條線;可以像扇子一樣多側面展開,在橫向上鋪展一個面。通過分析,思想上認識了事物的道理,寫作上才能使文章的思想觀點形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思想系統(tǒng)。
最后,分析才能有效深入地論述。議論文的論據(jù)是具體的,具體的論據(jù)并非機械擺放在那里就能說明論點,并非觀點加論據(jù)就能說服人,而需要通過深刻解剖一個個具體事物的內(nèi)外矛盾、比較各種事物的異同,獲得全面的本質的認識,從而對論點作出有效闡發(fā)與論述,使論點與論據(jù)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這依仗分析概括的能力。分析的層次越深,越能認識論據(jù)的價值與用途;分析的角度越多,越能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離開分析,論據(jù)的使用就難以入手。
總之,在議論文寫作中,無論是論點的提煉、事理的闡述、論證的進行,還是篇章結構的展開,都離不開分析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