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萍
摘 要: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對教學內容控制的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歷史教學“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是我們要認真思考和重新審視的問題。只有真正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才能讓歷史學習“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歷史學科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歷史;互聯(lián)網;課外延伸
一、以“樂教”引導“樂學”
樂教才能培養(yǎng)學生樂學,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上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曾經的真實,這就要求教師用科學的態(tài)度、藝術的語言、多媒體技術生動地再現(xiàn),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果你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沒有濃厚的興趣,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就不可能用飽滿的熱情投入教學,當然就不可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和博大精深,體會不到歷史的魅力,學生自然不會愛上歷史這門學科了。以樂教、愛教為引,以樂學、愛學為舟,才能促使學生到達自主學習的彼岸。
二、從“傳授式”到“探究式”
歷史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思辯性,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或依存關系。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國際環(huán)境大背景中分析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再從社會背景中探討主持這場改革的可能性領導力量,應從哪些方面的改革更有效?再與中國戊戌變法進行比較,分析日、中改革一成一敗的原因,從中我們得到什么啟示?在對這一系列問題探究過程中,由教師“傳授式”轉向學生“探究式”,學生不僅建立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的框架和思路,掌握了梳理、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更學會了由已知去探究未知,形成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斷提升。
三、從提倡“好學”到引導“好問”
常言道:學問,學問,好學,才會好問,好問才會不斷學習。歷史教學,問題無時不在。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匠心獨運的問題往往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學習“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一課,設置一系列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什么?為什么它是一把雙刃劍?中國為什么要加入WTO?你的應對策略是什么?”面對問題,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分析,而不是等老師給結論和答案。在探知問題過程中,還會生出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更濃厚的好奇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主動探知。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言:“我們學習知識,目的是要做‘學問’,學習,就是學習問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p>
可見,教學必須強化問題意識,將無疑教學變成有疑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習問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去思考,帶著問題去找尋答案,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品質也必然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四、從“一言堂”到“民主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精心設計問題,適時加以啟發(fā)點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問題的交流,尊重、鼓勵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激發(fā)他們踴躍表現(xiàn),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觀點碰撞的講堂。如在《羅斯福新政》教學中,師生圍繞“羅斯福新政的‘新’在何處?‘新’的實質是什么?”展開討論。討論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相互切磋,糾錯改誤,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質疑、釋疑過程是師生信息交流、民主討論的過程,教師有針對性地把自己的觀點也擺出來與學生交流,而不是權威性地下結論,這樣既得到主干知識的統(tǒng)一認識,也使問題有多元角度的思考,發(fā)散了思維,拓寬了思路。這一教學過程,師生關系是完全平等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課堂成為共識、共享、共進的“民主交流”過程。質疑、問疑、解疑、釋疑,每人都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都是學習的主體。
五、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研究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一大任務就是教學生會學、會用歷史知識,為他們今后的深造和研究打下基礎。中學生有較強的查閱、搜索歷史資料的能力,他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各種歷史材料,歷史教師完全可以把歷史教材中的有關創(chuàng)新方面的知識點作為作業(yè)由學生在課外完成。
棲霞教育史上有兩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黃質夫,因此在學習《現(xiàn)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一課時,要求學生以“棲霞鄉(xiāng)村教育史”為主題,進行小組研究性學習。為研究這一課題,學生首先將近代以來的中國教育、棲霞鄉(xiāng)村教育和學校發(fā)展史進行梳理,將歷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對應時期的政治背景和經濟狀況進行整合,通過網上搜索,文獻資料研究,到地方志文史辦、圖書館查閱資料,尋訪名人專家,多途徑掌握信息和資料,進行史實整理和論證,剖析原因和影響,從而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這一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拓展和延伸了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培養(yǎng)了全面客觀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是一個人知識更新的基礎,是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需要,是時代賦予教育的一種責任。與時俱進,改變創(chuàng)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才能真正讓歷史學習“活”起來,讓歷史學習變得有趣有味,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陳龍.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歷史概念的有效教學[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5).
[2]王劍.《在歷史教學中探討史料實證的方法與意義》,《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