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 梁曉飛 劉揚濤
“樹癡”趙蛇則把辛苦一輩子栽種的千畝林地無償捐給了政府,這一消息近日在晉西北黃土高原的保德縣引起強烈反響。
愛樹如命,昔日荒溝披綠裝
保德縣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呂梁山北麓黃河之濱,境內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相傳康熙西巡路過保德時,就有“山高露石頭,十年九不收”之說。為扭轉生態(tài)失衡,自20世紀60年代起,保德縣就開始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曾涌現(xiàn)出全國造林英雄張侯拉等模范。
72歲的趙蛇則家住保德縣南河溝鄉(xiāng)中趙家墕村,從縣城驅車一個多小時,一路上梁峁連綿不斷。從小生活在荒山、荒溝,趙蛇則對樹有種特殊的感情,“只要看到樹苗,就想栽到荒坡上”。
1979年春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中趙家墕,趙蛇則在廣播里聽到,國家鼓勵農村包產到戶、零星植樹。當年4月,他就育了一畝槐樹苗。1983年,縣里推行戶包小流域治理,他承包了兩條荒溝,總計730畝,再加上零星治理的300畝荒地,逐漸形成千畝林地規(guī)模。
隨著包產到戶深入開展,村民開荒種田的積極性高了起來,種樹和種地的沖突越來越激烈。因為種樹,趙蛇則和村民紅過臉、吵過架,甚至有人把他剛剛種上的樹苗拔了種莊稼。父母勸他不要種樹了,妻子也和他生氣,親戚朋友都勸他,“好好種地,供養(yǎng)孩子吧”。
趙蛇則沒聽任何人的話,他去找鄉(xiāng)黨委書記評理。書記問他有沒有信心治理好小流域,趙蛇則拍著胸脯承諾:“這輩子一定把這件事做好?!编l(xiāng)黨委書記支持他:“既然認準目標,就甩開膀子干。”
放開手腳的趙蛇則,一門心思撲在種樹上。從春到秋,他幾乎天天泡在溝里,育苗、挖坑、澆水,修剪、補種、噴藥,一袋干糧、一把鐵鍬,一走就是一整天,簡直成了“樹癡”。村里人說,就算是他隨手丟下的樹枝,都能長成參天大樹。
40年過去了,兩條荒溝多出8萬株林木,樹徑15厘米以上的1.5萬株,最粗的一人抱不過來,楊、柳、槐,桃、杏、梨,郁郁蔥蔥,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脫貧攻堅,貧困山村換新顏
荒溝變綠后,常有人來詢價,固執(zhí)的趙蛇則連一株樹苗也舍不得賣。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趙蛇則就投資近萬元買樹苗、雇人種樹。因為種樹,家里負債累累。別人說他是“守著金山要飯”,趙蛇則不為所動,只栽不賣。
保德之所以窮困,就是因為水土流失、山大溝深,貧困縣的帽子一戴就是30多年。2017年起,保德縣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縣里派機關后勤服務中心到中趙家墕村駐村幫扶,趙蛇則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兩年來,山村發(fā)生巨變。一股清泉經過9級水泵提升285米后,灌入蓄水池,再流入家家戶戶的水井里。一條3.2公里的硬化路通了,村里辦起了合作社,建起了光伏扶貧電站,老百姓房前屋后,種瓜點豆,養(yǎng)山羊、種柴胡,蓋起了加工坊。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幫老人砍柴打水,給年輕人介紹工作,組織技術培訓……這一切,趙蛇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2018年春夏之間,趙蛇則患肺氣腫、腦梗兩次住進醫(yī)院。等到出院時,按照山西省健康扶貧政策,原本7000多元的醫(yī)療費,他只花了500多元。他又默默算了一筆賬,除去自己種地、養(yǎng)羊所得,他一年享受的退耕還林等各類獎補資金就有1.8萬元。
知恩圖報,無償捐獻為信任
住院時,趙蛇則就放心不下林子,孩子們又都在縣里生活,那片林子該交給誰照看?
村支書趙付全是趙蛇則的三弟,也愛種樹。趙付全給他出主意,不如把林地交給政府。乍一聽,趙蛇則有些不舍,但回想起駐村幫扶以來的一樁樁一件件事,“黨和國家為脫貧攻堅下了多大的決心,做了多少工作,自己不過是貼進去些辛苦罷了”。
趙蛇則說服家人,把千畝林地全都捐了出來。不久前,保德縣政府授予趙蛇則“造林英雄”的稱號,縣林業(yè)局聘請他為終身護林員,派專人對這一流域嚴格管護,防火、防盜伐、防病蟲害、防毀壞,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趙蛇則說,林子捐出后,心里更踏實了,自己身體還硬朗,要把樹一直種下去,為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站好最后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