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要放假了,我問一個同事假期怎樣安排。她說,想帶孩子去泰國玩玩,因為孩子一直想看看泰國那些會按摩的大象。我說:“真是個不錯的安排!你們?nèi)谝黄鹑??”她說:“不是,我老公不去。他老爸身體不好,他得去床前盡孝。”我沒說什么,可心里卻久久放不下這件事。
? 因我與這個同事關(guān)系特別親密,所以還是忍不住追發(fā)了一條微信給她,囑她從泰國回來后一定要帶孩子去陪孩子爺爺住幾天,“這與其說是為老爺子好,還不如說是為你好、為孩子好!”囑咐完了,又把今年早些時候我?guī)煹苡攘⒃霭l(fā)給我的一條微信截屏轉(zhuǎn)給了她。
? 師弟寫道:“從小培養(yǎng)自己孩子的良好習(xí)慣,會讓孩子受用一輩子,并且他還會及時糾正我行為的偏差——乘坐電梯,他會伸手拉我一下,讓我站在靠右的位置;過路口,綠燈不亮,他絕對不讓我前行;公共場合,他絕對會提醒我不要抽煙;每到節(jié)假日,他總想著回老家看看爺爺,他說,爺爺雖然不認識我了,但是我認識爺爺……”
? 她收到微信后驚呼:“尤立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耶!嗯嗯,我一定好好向他學(xué)習(xí)!”
? 這已經(jīng)是我第三次轉(zhuǎn)發(fā)師弟的這條微信了。第一次,我將它轉(zhuǎn)發(fā)給了一位心理系教授,因為她正為年輕父母“孝敬兒子”遠遠超過“孝敬老子”而憂心忡忡。第二次,我將它轉(zhuǎn)發(fā)給了家族里的一個小妹,因為她以孩子讀初三、學(xué)業(yè)重為由,不讓孩子去探望住院的奶奶,由此引發(fā)夫妻大戰(zhàn)……
? 我是個懷有“通過文字揣想文字后面的那個人”的強烈的“職業(yè)好奇心”的人。自打師弟發(fā)來這條微信,我一直在沖著文字后面那個素未謀面的男孩微笑。他多么暖呀!說出了這樣的暖話:“爺爺雖然不認識我了,但是我認識爺爺……”我多么愿意這句話能出自我孫兒的口!我多么愿意這句話能出自全世界的孫兒的口!
我目睹過我要強的姥姥的老,我也正目睹著我要強的媽媽的老。最近在李明哲老師的課堂上,看他帶孩子們分析《偷吃的老人》一文。孩子們齊聲讀道:“從苦日子過來的老人們都這樣啊,當年你奶奶也是一樣的。因為她們覺得老了,是吃閑飯的,擔(dān)心自己多吃兒女會心疼糧食,所以就一再強調(diào)自己不動彈、吃不多。她們不知道現(xiàn)在糧食不像以前那樣金貴??!你越勸她多吃,她越是不吃。然后趁你不在家,再找點吃的……”
? 坐在“評課席”上的我,聽任淚水滾滾而出。老人,活得多么不舒心、不帶勁、不硬氣!
? 面對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苦熬苦掙的他們,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拿出更多的憐恤與悲憫去竭力反哺嗎?愛今天“老來難”的老人,就是愛明天“老來難”的自己。相信吧,只有孩子眼中有了祖輩的“老來難”,我們才可以指望日后他心中有父輩的“老來難”。
(摘自《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