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英特爾與紫光展銳達成5G戰(zhàn)略聯盟,“強者合,創(chuàng)不凡”的口號還沒有唱響就淪為歷史。為何如此匆匆分道揚鑣?5G芯片行業(yè)或有哪些變化?
一拍即合的初衷
2014年上半年,高通與中芯國際達成協(xié)議,后者代工生產部分28納米高通芯片,高通嘗試深耕中國市場策略。
一直視高通為心腹大患的英特爾坐不住了,8月時任CEO的科再奇訪問北京,24個小時內與紫光集團達成協(xié)議,英特爾投資90億元收購紫光展銳20%股權。
自從2013年掌舵以來,科再奇一改保守策略試圖挑戰(zhàn)高通的移動芯片市場霸主地位,而作為全球最大手機制造、銷售市場,中國是其策略的核心,為此需要一個靠譜的伙伴,紫光展銳是不二的選擇。
手機CPU領域,三強鼎立局面已成,高通占據高端市場,聯發(fā)科把持中端市場,而紫光展銳穩(wěn)守低端市場,每年芯片出貨量超7億顆,為vivo、TCL、中興、聯想、三星等入門級手機芯片型號供貨,產品多為老人機、備用機、三防手機,主打耐用性與超長續(xù)航。
高通與英特爾勢如水火,合作是不可能的,而聯發(fā)科又不甘屈人之下,合作沒有希望,唯獨紫光展銳渴望中高端化,打開成長的天花板——2018年預計營業(yè)收入為110億元人民幣,而高通一年營業(yè)收入超過223億美元,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業(yè)收入就接近150億美元。
雙方一拍即合,開啟甜蜜之旅。
紫光展銳基于英特爾14nm工藝X86 CPU架構推出4G智能手機芯片,工藝參數上趕上了高通驍龍835,令千元機也獲得昔日旗艦機才具備的AR體驗。
正是有了上述基礎,一年前英特爾與紫光展銳達成5G戰(zhàn)略合作,主攻安卓高端5G智能手機,然而合作戛然而止。
因科再奇離職?因中美貿易爭端?因擔憂技術轉讓?
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不可調和的矛盾
英特爾與紫光展銳雖然達成5G戰(zhàn)略合作,規(guī)劃了2019年年中發(fā)布5G智能手機,然而計劃只保留在紙面,雙方從未真正展開過合作。
我國為全球最大芯片進口市場,2018年進口芯片數量為4175.7億件同比增長10.8%,進口金額為3120.58億美元同比增長19.8%,遠超第二大進口商品石油的2400億美元。
高度依賴進口芯片、長期受制于人,為我國芯片產業(yè)揮之不去的“心病”,具備遠大抱負的公司都有自主研發(fā)的欲望,拔去心頭那根刺的念頭。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fā)以及中興芯片風波,凸顯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核心技術如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飛再高也可能一夜隕落。于是,多數科技公司發(fā)力自主研發(fā),寄望掌握核心技術,如此才不會被人卡脖子。
就連阿里巴巴這等互聯網公司也坐不住了,成立平頭哥半導體研發(fā)神經網絡芯片、量子芯片等高端芯片,“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紫光展銳也未落人之后,雖然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5G手機使用英特爾基帶芯片,但私下一直發(fā)力自主研發(fā),研發(fā)力度不僅強烈更是兇猛,僅用一年就成功了。
在沒有英特爾幫助下紫光展銳自主研發(fā)了5G基帶芯片,并在今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fā)布了5G通信技術平臺及首款5G基帶芯片春藤510。
春藤510采用臺積電12nm制程工藝,可實現2G/3G/4G/5G多種通信模式,支持Sub-6GHz 頻段及100MHz帶寬,可為各類AR/VR/4K/8K高清在線視頻、AR/VR網絡游戲等大流量應用提供支持。此外,可同時支持SA(獨立組網)和NSA(非獨立組網)組網方式,還可支持智能手機、家用CPE、MiFi及物聯網終端在內的多種產品形態(tài)。
這標志著紫光展銳成為高通、英特爾、三星、華為、聯發(fā)科之后第6個大玩家,昔日親密的合作伙伴英特爾與紫光展銳在5G基帶芯片領域成為了對立面。
難怪在紫光展銳發(fā)布芯片的當天,英特爾就宣布終止合作,徹底公開了雙方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五味雜陳的英特爾需要的是安順的“隊友”,而不是進取的“對手”。
當然,終止合作對紫光展銳也有不利的一面,無法通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方式縮小與行業(yè)競爭對手高通和聯發(fā)科的差距,但路終歸是要自己走的,走捷徑是什么下場已有前車之鑒。
從某種角度來說,終止合作不管是對英特爾還是紫光展銳都是好事。
需要注意的是,紫光展銳與英特爾的合作并沒有全面終止,英特爾的X86 CPU架構依然被使用,相當長時間內都無法被取代。
此外,紫光展銳的母公司紫光集團與英特爾也有較深的合作。
紫光集團副總裁、首席品牌官申小乙曾坦言:“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一樣,你沒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就沒有實力去做合作/協(xié)作創(chuàng)新、國際合作。但是光靠自主創(chuàng)新,在現在全球化科技、經濟的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能走得通的,所以紫光現在的創(chuàng)新驅動力就是兩者結合起來,自主創(chuàng)新加國際合作?!?/p>
紫光集團雄心勃勃地打造現代信息系統(tǒng)全產業(yè)鏈,手機芯片只是其“芯片-存儲器-云-網-端”產業(yè)鏈布局的一環(huán)。
在存儲領域的3D NAND芯片方面,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正在研發(fā)最新的64層3D NAND芯片,試圖縮短與三星、SK海力士之間的差距。
然而,自主研發(fā)速度較慢,跟不上激烈的競爭腳步,與英特爾結盟大量采購3D NAND芯片提前進入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一旦時機成熟自研、自制、自銷一氣呵成,就可與英特爾平起平坐,有一個領域不再受制于人。
彎道超車的野望
紫光展銳市場高級副總裁吳慧雄曾透露過:“5G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戰(zhàn)略機會,雖然4G時代我們在中國市場份額不大,但是我們應該會成為國內5G市場建設的主力軍?!?/p>
紫光展銳的宏圖為全球第一大手機芯片制造商,而5G被其視為彎道超車的戰(zhàn)略機會,一方面我國為全球最大5G市場,本土企業(yè)對市場的理解,對客戶的支持都占有先天優(yōu)勢,另一方面紫光集團加大支持與期許。
4年前,紫光集團曾定下2020年營業(yè)收入達到1000億美元,手機芯片市場份額成為世界第一,進入世界半導體公司前三名的目標。
時間僅剩下一年多,又少了英特爾的品牌、產品加持,手機芯片市場份額成為世界第一希望渺茫。
如果從擴大市場份額角度看,難度小了許多。畢竟,從3G時代到4G時代紫光展銳業(yè)績爆炸式增長了接近10倍,如果在5G時代業(yè)績也能爆炸式增長,哪怕不能趕超高通、聯發(fā)科,也能與之分庭抗禮。
畢竟,大家站在5G的同一起跑線,存在較多變數,特別是紫光展銳中高端化產品能不能一炮而紅極為關鍵,能否扭轉紫光展銳低端形象、摘去入門級標簽在此一役。
這并非天方夜譚。
想當年,京東方生產液晶顯示屏不也是從低端入手嗎,有評論諷刺其產線還未投入就落后了,如今華麗地完成逆襲,三星、華為都采購京東方的液晶顯示屏,甚至成為華為旗艦級手機Mate 20的主力供應商。
紫光展銳能否借助5G逆襲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