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Chi
美籍華裔建筑設計大師,tonychistudio創(chuàng)辦人。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加上全球眼光,令他能夠將其設計理念運用于全球,包括餐廳、豪華酒店、零售商店、健身會所以及其他商業(yè)機構等。
且讓我們想一想食物。我們的腸胃每天按時按點地開動,發(fā)出胃口大開或是饑腸轆轆的信號,此時我們不禁問自己,吃什么好呢?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去哪兒吃?這個再正常不過的事兒,在某些人眼里需要深思熟慮,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則是令人頭疼的日?,嵤隆H欢?,不論你以吃為生活目的,或僅僅把吃作為維持生存的方式,物質都是維持日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珍饈美味或街邊小攤,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米其林餐廳或自家廚房那一畝三分地,不論在享用哪一種食物,用已故美國傳奇主廚JamesBeard的話來說,“食物是我們的共識,是一種共通的經歷?!彼敲绹腼冃袠I(yè)的巔峰人物,影響J數代專業(yè)廚師和烹飪愛好者。他創(chuàng)立的美國amesBeard基金會,以及每年頒發(fā)的高規(guī)格基金會廚藝獎,一如既往地延續(xù)著他的理念和精神。
那么,當我們打定主意出去大快朵頤時,該去哪里呢?答案是餐廳,這自不必多說。不過,餐廳是什么?它們又意味著什么呢?日間餐廳,或僅供應晚餐的餐廳?它們經營的目的是什么?
“餐廳”(restaurant)一詞源自法語“restaurer”,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初,意思是“為……提供食物”,更直接的意思是“回到原先的狀態(tài)”。從詞源的角度來看,餐廳通過精心準備和烹飪,讓我們吃飽又吃好,重新回到營養(yǎng)均衡的健康狀態(tài)。餐廳,就是人們?yōu)榱俗谀抢锵硎苁澄锒Ц兑欢ㄙM用的地方。
作為幾乎一生都致力于在全球各地打造形態(tài)各異的“餐廳”(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的人,據我所知,每位稱職的餐廳老板首先捫心自問的就是,“想要成為怎樣的餐廳?”如果頭腦清晰、目標明確,不僅日后會少走許多彎路,而且也會為餐廳的精準定位長期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餐廳應該是直觀而直接的,正如吃飯一樣。當今世界的餐廳只有兩種:要么提供食物,以吃飽為要務;要么提供娛樂體驗和樂趣。業(yè)內人士必須清楚自己想要做哪一種。
以“啤酒屋”(brasserie)為例,也是源于19世紀中期的法語“brasser”一詞,最初的含義是“啤酒廠”(brewery)或“釀造”。其最原始的形態(tài)是啤酒種類繁多的非正式餐廳。想象一下,滿是銅銹的黃銅零件和龍頭,很美,不是嗎?你仿佛可以聽見玻璃酒杯碰撞的聲響,麥芽啤酒汨汨溢出,有人在扯著喉嚨敬酒,公共餐桌上食物扔得到處都是,硬殼面包、干酪碎、剛從海里撈上來的一疊疊的新鮮貝類……
接著,1814年沙皇俄國占領巴黎時,“小酒館”(bistro)出現(xiàn)了。此時士兵們希望上酒上菜“越快越好”,用俄語說就是“bistro”。當然這個階段法國的咖啡廳,也就是“cafe”也已經出現(xiàn)了,這里提供經過烤制和研磨的咖啡豆飲品,餐桌上還擺放著燭臺。
無獨有偶,意大利人形成了其特有的餐廳(osterias),多為裝修簡單、價格低廉、主打家常菜的餐廳,源自酒店的小酒館(hotelinn)。此外,意大利還有“飲食店”(trattoria),簡便快捷的小酒館餐食(bistrofare)和披薩店。披薩是對內臟餡兒餅的致敬。正如美國熟食店和法國熟食店,這些各不相同的餐廳種類被散布到世界各地,其形成過程或另辟蹊徑,或殊途同歸。
然而今天的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這種差別。以恰當的內涵和與之相匹配的食物打造一家你心目中的餐廳,即“什么”,是一切的基礎。其次,就是選址,即“哪里”。1971年,加州伯克利,無與倫比的大廚AliceWaters對“什么”和“哪里”進行了質的升級,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她對當代的加州美食進行了大膽探索:相比烹飪技術,更為重視本地食材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她的餐廳提供一份價格固定、只有三道菜的菜單:精選時令沙拉搭配自制調味醬、烤鴨胸搭配綠橄欖以及特色李子撻配冰淇淋。這家ChezPanisse餐廳轟動一時,40年后的今天依然獲獎不斷,其巨大成功令人嘆服。
我的好朋友,主廚WolfgangPuck,同樣也十分清楚“什么”和“哪里”。1982年,他在西好萊塢的日落大道上開了一家名為Spago的餐廳,不久搬到了比弗利山上,洛杉磯名流紛紛為之傾倒。作為一家正統(tǒng)的意大利飲食店(trattoria),他將意大利面和披薩與周圍的加州飲食文化巧妙結合,由此引發(fā)的巨大共鳴成為了他的飲食帝國在全球擴張的重要推動力。我曾經有幸親眼目睹依然處于設計階段的新加坡店、美國BeaverCreek店,以及最新開張的奧蘭多DisneySprings店。
MichaelMina、AlainDucasse等優(yōu)秀的主廚都是我仰慕的對象,對于之前與他們的合作我感到十分榮幸。不過,我的烹飪界“名錄”上除了這些閃閃發(fā)光的明珠,還有不少私藏的家庭式餐廳,比如我老家曼哈頓附近的LaBonneSoup和Harry’sCipriani,中國香港的夜上海(九龍區(qū))和開在凱悅酒店的牛排餐廳Hugo’s,中國臺北的OrangeShabuShabu涮涮鍋和其他當地涮鍋,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EIMirasol和DonJulio。這些都是我在世界各國旅行時的心頭好,都是我每天離不開的餐館,宜吃、養(yǎng)心而啟智。
所以,我希望你能夠花點時間,仔細想想什么樣的餐廳才是你的餐廳:那些帶來愉悅,并很好地回答了“什么”和“哪里”的餐廳。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那樣的餐廳與你偶遇,我會穿過房間,站在桌旁,說出美國美食作家RuthReichI寫下的那句話,“拿把椅子,嘗一口菜,和我們一起受美食吧。生活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美味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