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報道
“我的青春年華已經獻給黨的科教事業(yè),我準備把晚年繼續(xù)獻給這個事業(yè)?!?/p>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生前這樣說。
盧永根畢生致力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高等農業(yè)教育,他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一個又一個實際行動做出表率,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學生。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因病在廣州逝世。
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盧永根“時代楷?!睒s譽稱號。
2017年3月,盧永根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來到銀行,把累計800多萬元積蓄捐給華南農業(yè)大學(簡稱為華南農大),成立“盧永根 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南農大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黨培養(yǎng)了我,我要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作最后的貢獻?!北R永根這樣說。
在慷慨捐贈的背后,是盧永根堅守一生的簡樸。他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著老式收音機、臺燈,幾張椅子甚至用鐵絲綁了再用。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1930年生于香港中產家庭,家境殷實。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少年時期。親眼目睹日軍暴行,體會到了當亡國奴的悲慘,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并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19歲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廣州解放前,很多巨賈大亨南下跑到香港時,盧永根毅然選擇“逆行”回到百廢待興的廣州。
“舉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中國人是守諾的,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宣誓,那自己要遵守?!北R永根的命運自此與黨和祖國緊密相連,始終不渝地踐行著這份承諾。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一生。他曾三次到國外訪學,在異國優(yōu)渥的物質生活條件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甚至在家庭親情面前,盧永根內心的天平也傾向祖國。他曾到美國照顧病重的母親一個月,在美國的兄長竭力勸他留下,他最終也沒有動搖。
盧永根不但堅信只有祖國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感染和帶動身邊的人。時任華南農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的彭新湘,1992年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深造時,收到盧永根的親筆信,希望他學成歸來,奉獻祖國。
盧永根一行行娟秀的鋼筆字,重如千鈞,打動了彭新湘。最終他選擇回國,與盧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種等方面拼命工作。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的華南農大校長。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動了華南農大的跨越式發(fā)展。
對即將出國深造的每一位教師,盧永根都會與他們促膝談心,勉勵他們早日學成歸國。“學成報國,學成歸國,這是最根本的?!?/p>
“盧院士對科學實事求是,學風嚴謹,生活簡樸,淡泊名利,晚年將畢生積蓄捐贈學校,反哺社會。這種奉獻精神對我們是很大的激勵?!痹芙逃诒R永根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說,當年他赴日本留學后,盧永根接二連三寫信動員他回國。最終,劉耀光回到華南農大潛心科研,成為學術大家。
盧永根還努力為人才打造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環(huán)境。1987年的華南農大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困局,職稱評定上論資排輩的風氣又很重。為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廣闊天地,1986年底,盧永根專程到北京向原農牧漁業(yè)部部長、黨組書記何康請示。得到批準后,華南農大在全國率先打開人才培養(yǎng)新格局。
當時很多四五十歲的老教師都不容易晉升,提拔年輕人更難。盧永根仔細閱讀每個人的檔案,通過談話考察每個人的品質,在100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會議上進行述職,系、校兩級學術委員會不記名投票,并寄到校外進行專家評審。
最終,駱世明等3人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羅錫文等5人從教員或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年齡最小的溫思美當時才29歲。如今,8位當年被破格提拔的年輕學者已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被稱為“華農八大金剛”,其中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zhàn)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南農大原校長駱世明等。在盧永根精神的感召下,華南農大廣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風氣一直延續(xù)至今。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華南農業(yè)大學前身)的首批學生,盧永根在這里遇到了中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
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是盧永根的恩師、學術領路人,也是他的“忘年交”。1962年,盧永根被抽調為丁穎的科研助手,成為丁教授的“左膀右臂”。1964年10月,丁穎教授因病去世,盧永根獨挑大梁,帶頭完成了余下的科研項目。他將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中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徒步,其艱苦可想而知。盧永根年過七旬仍堅持參加野外考察,“一些實在很難爬的路段,我們就只能扶著盧老師緩緩通過。到2016年生病住院之前,老師從沒有脫離過科研一線。”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大農學院教授劉向東說。
20世紀80年代初,盧永根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中國栽培稻種分為秈、粳兩大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作為專家學者,盧永根不圖虛名不圖利。從2004年開始,不愿當“掛名博導”的他主動停招學生,改為協助自己的學生輩帶研究生。盧永根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部分高校和科研單位打聽到他是評委時,就四處公關。曾有人找到時任華南農大發(fā)展規(guī)劃處處長、盧永根的弟子莊楚雄說情?!罢冶R老師沒用,歪門邪道只會適得其反?!鼻f楚雄明確告訴來訪者,盧永根只看實力。
前幾年,華南農大為院士配了專車,但莊楚雄經??匆姳R永根背著雙肩包擠公交,“生病前,盧老師常拿著半舊的飯盒,與學生一起排隊打飯。”
有人發(fā)現,盧永根在筆記本的扉頁上題字自勉:“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p>
(本報道圖片由華南農業(yè)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