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豐
生命教育是教育涉及的最高與最廣的層面,其為關于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超越現(xiàn)實一切物質(zhì)和功利的教育,并將促進每一個人都成為“我自己”、都能最終實現(xiàn)“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作為核心目標,即背負著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鐫刻著的傳世箴言——“認識你自己”的使命。高中生已具有較為深入的思維能力與生命思索意識,在認知人生的關鍵當口,班主任理應承擔起科學引導的責任,從生命之愛、生命價值與生命體驗這個關乎生命核心哲學的角度切入,讓其對生死、自身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促進其尋找對待自身生命的正確方式。在具體教育方式上,則應適應學生追求形象化、趣味化的認知特點,利用班會時間組織開展以“生命”為主題的情景演繹活動。
一、生命之愛——演繹式情感感染與激發(fā)
“愛”是世間最美好的語言和情感,其囊括親情之愛、愛情之愛、友情之愛與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博愛”。雨果曾說,愛而善,而善是精神世界的陽光。因為善與愛,所以能感受愛與被愛的溫情與幸福,能發(fā)覺每一個普通人背后皆存在著各不相同的生命面貌,因而能夠以同為人的視角懂得感恩、原諒、同情等對生命的善待。通過此情景演繹,將使扮演者轉換角色,切身體會并傳遞生命之愛的珍貴,亦能夠使觀者在形象化的故事面前以旁觀者的角度更為清晰地接收來源于愛的感動以及關于如何去愛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開展以“愛點亮生命”為主題的班會前,鑒于學生們有限的生命經(jīng)歷不足以支撐其創(chuàng)造出具有深刻的生命內(nèi)蘊的劇本,所以,我則對其劇本寫作方向進行把關,最后得出的劇本內(nèi)容大致為:清潔工大爺幾十年如一日地負責街區(qū)某一塊區(qū)域的清潔,人來人往,晨星日暮,一個叫沐沐的學生每天上下學都能看到大爺沉穩(wěn)緩慢的背影,但他從來都無法引起她的注意,就像對于所有經(jīng)過這條街的人一樣,他從來都只是一個沉默、毫無溫度和人情的客觀可動的物體。直到有一天,早上7:00,在沐沐上學的路上,一個同樣穿著校服卻在拖著垃圾車掃地的漂亮女孩驀地引起了她的注意,而旁邊則是那個熟悉的老大爺,但他在吃著女兒帶過來的熱騰騰的飯菜,臉上的笑容讓他不再是一個毫無溫度的背影,而是一個有著同所有人都一樣的家庭、親情、父愛的人,他普通卻偉大。父親吃完飯后,天還不太亮,幽微的路燈照在父女倆的面龐上,父親接過笤帚,順便把帽子給女兒帶上,關切地說道:“快去上學吧!都凍壞了?!边@樣的故事能夠讓學生們深切地感知到人人平等,即便那個人多么不引人注意,但他依舊有和所有人相似的情感、生活與愛。
二、生命價值——演繹式人物對話與反思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實現(xiàn)“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即“我”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指標在乎生命活動與“我”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契合程度,而不關乎他人的眼光與想法。自我思想意識正趨萌芽發(fā)展,且極易被外界評論影響的高中生必須在被給予的生命提醒之下進行自我反省和關照。而相較于故事演繹而言,關于此內(nèi)容的人物對話式的情景演繹更能直接與學生自身思想、困惑發(fā)生關聯(lián),從而取得顯著的教育指導效果。
例如:在以“我是我生命的主宰”為主題的情境演繹班會中,為幫助學生們能夠更為清晰地解讀并解決生命的困惑,我作為一個“長者”的角色參與進演繹活動中,而其余參與者則扮演迷失自我、不知如何經(jīng)營生命的人,兩方互相提出與解答問題。問答內(nèi)容大致設計為:
學生:家長都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是聽話和懂事就意味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能去,一旦違背父母的心意,做了,去了,父母會傷心,自己會被說叛逆、不孝,可是我又不甘心聽父母的話過一成不變的生活,我該怎么辦呢?
我:首先,你有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說明你認為這樣的事情有價值,通過它們,你能收獲快樂。生命是你自己的,你應該勇敢地追求。但是,你畢竟是個孩子,父母的生活經(jīng)驗遠遠比你的豐富。所以,有時,你認為對的事,其實是不對的,你沒有考慮到行為后果。父母因為愛你而考慮周全,所以才會阻止你。這便是傾聽和與父母溝通的必要,讓父母和自己都了解彼此的想法。父母會因為愛你、希望你快樂而允許你,而你也會認識到這樣做的后果,不再沖動行事,亦不再將自己與父母分隔兩方,傷人傷己。類似如此的對話將會讓學生直接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直擊自身的感受,從而明確什么是自己所追求的以及應該怎樣去追求,進而按照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方式學習、生活。
三、生命體驗——演繹式老別與生死詮釋
生命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不斷體驗的過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站在生死角度來說都是生命獨特的體驗與珍貴的財富,這便是始終保持樂觀心態(tài)的根源,亦是讓學生在普遍以成績?yōu)橹行牡膶W習生活中必須明白的道理——學會看淡結果、重視過程。
例如:在以“生命之真”為主題的情景演繹式班會中,由我扮演劇中將逝的百年老人,而其余參演學生則扮演我的“子孫后代”。劇目內(nèi)容設置為:“我”將逝,將一輩子的人生感悟說給孩子們聽。為增進感觸效果,配上了輕音樂?!拔摇钡呐_詞設計為:“孩子們,我將要離開你們,但不要傷心,因為就我自己而言,我從人生的跌宕里得了莫大的樂趣,并沒留下任何的遺憾。我和你們一樣,年輕時有夢想,有實現(xiàn)夢想的一腔熱血,也會為了成績、薪酬、房子和車子而大喜或者大悲。這是大多數(shù)人對現(xiàn)實人生的追求,并沒有錯。但我現(xiàn)在馬上要離開這個世界,從此與它毫無瓜葛。我回首往事,我為我的那些追求而自豪,因為那的確是我當時想要的,但亦為當我追求不得時的憂傷而悔恨。因為我沒有認清生命重在體驗,體驗過便是生命的成功和永恒的回憶,而結果只是體驗過程水到渠成的最終呈現(xiàn),其無論多么顯赫閃耀,但終究不能被自己帶走?!?/p>
教育本身的性質(zhì)應是充實學生生命、面向真正之“人”的教育,其不應被成績和排名所束縛與局限,不應被所謂“高質(zhì)量”的未來發(fā)展期待所捆綁。如此一來,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在生命世界里明確地按照自己的方向飛翔。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