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敝挥袑υ?,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以往的閱讀教學,教師將自己對課文理解后產(chǎn)生的情感,憑借語言的講述,灌輸給學生,學生很難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會。常常說,那是老式的教學方式,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墒?,簡單提問,就一定能還課堂于學生了?
一、問題的提出
“讀了這段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嗎?”“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體會嗎?”“看了這幅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諸如此類引導,常常出現(xiàn)在各種示范課、優(yōu)質(zhì)教案中,這樣一來,往往會把學生引導到自己設想的方向去,而且又不違反當前教育中極力提倡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所以許多教師都喜歡這樣的方式??戳恕斗部ā返慕虒W片段,總覺得教的人也好,學生也好,讀的人也好,都陷入了一個圓圈中。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那是個讓人感動而又傷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小小人物的角度向我們描繪出了萬惡的舊社會,同時,這也是文章要學生重點學習的中心思想。片段中的教學,的確把學生的情緒和感受都調(diào)動了起來,非常有利于掌握文章中心,達到教師預定的目標。然而,我卻感到了一絲不自在,此刻的學生,是真的“有感而發(fā)”嗎?
二、深入探究
當教師站在課堂上的時候,恐怕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給自己設定了角色:引導者。引導,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可是我認為,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參與,而教師們往往把它理解成主導?!澳闶窃趺聪氲??”“你有什么想說的嗎?”這些話看上去給了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可以自由表達,然而我們忘了,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對于這些問句又是怎樣理解的。雖然站上講臺已經(jīng)十多年了,但慶幸的是,我還保持著作為一個學生的心性,我常常想,如果連假設的“學生”都做不好的話,怎么成為一個好教師,最起碼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假設自己是學生,我上課的時候最多注意的是什么?是教師的提問。越是聰明的孩子,越習慣看教師的眼色、臉色說話發(fā)言。聯(lián)系前后,不難知道,教師到底要我回答什么。知道怎樣回答,才能得到教師的表揚。這樣一來,自己到底是怎樣想的,反而沒有那么重要了。
或許這樣說有點以偏概全,但不能否認,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最起碼,在我的班級里就不少。教師的引導,在他們眼中卻自然成了“暗示”:這個自然段是不是在描寫這一點呢?如果教師再深入問一問,怎么描寫的,哪句話表現(xiàn)的?學生只怕是要無言以對了。為什么要引導?因為有教學目標。而為什么有目標?因為文章有重點。那又為什么要有重點呢?歸根到底,因為重點段落經(jīng)常要考試,不是嗎?那么教師的引導到底是在引導學生說什么,學什么?那還是自由發(fā)揮嗎?
三、改變提問方式,落實“還課堂于學生”
我比較欣賞這樣的引導方式:讀了課文,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由學生自己發(fā)表看法,可以是疑問,可以是感受,可以是體會,只要是關(guān)于這篇課文的,想說什么都可以。也許他們會說錯,會產(chǎn)生和你預定的截然不同的感受,但是,“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就是“真”。教師可以從這些回答中理出學生的思路和理解感悟,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學,相信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
(一)答案預設不唯一,允許自由發(fā)揮,允許“答非所問”
課堂有教學目標,故提問也大部分為目標而設立。對問題的答案進行預設,有利于教師掌握課堂的發(fā)展方向。但總是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年輕的教師,對課堂的把握還有所欠缺,當學生因理解不了教師所問時,答案與預設相差甚遠,于是教師再問,繼續(xù)問,直到這個學生的回答是教師認為正確的答案為止;或者,學生的回答其實很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但與預設答案不同,教師便給予否定,將其強行引到自己需要的答案上去……如此種種,問題答案的預設成了固定,將學生的思維牢牢牽制其中。這其實便是對課堂的把握能力的欠缺。學生不論如何回答,只要思想的大方向是對的,教師應給予鼓勵性的引導,甚至可以為了他的回答而對自己的預設稍做更改。
(二)為大部分的課堂設置“總領(lǐng)”式的問題
什么是“總領(lǐng)”式的問題?即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總體把握程度為目標預設的問題,可以是聽聽學生怎樣理解課文,聽聽學生所認識的重點是什么內(nèi)容,與預設目標是否有出入等等。以期及時調(diào)整自己預設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不僅學得懂,而且學得活。
這一點在高年紀中的效用尤其明顯。經(jīng)過了前幾年的學習,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對文本的解讀有了一定的能力,但個體差別的存在又使課堂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故,基于對個體差異的了解和對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教師可以在課前設定該文的“總領(lǐng)”問題。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課文較長,背景也比較復雜,很多語句需要深入了解,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挑戰(zhàn)性。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問一答”的引導式,出示句子,教師問:“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對于學生來說,多年的學習經(jīng)歷告訴他們大致回答的方向,于是,課堂能朝著教師想要的最終目標前進??墒?,孩子的閱讀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課堂的主體地位也沒有獲得體現(xiàn)。在上課之前,建議教師可以結(jié)合預習,給出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心里有什么樣的感受或感情想要說一說?”“你學過哪些類似的課文(內(nèi)容和背景類似都可以)?”從問題中去觀察,孩子們對于這篇課文有哪些基本的認識,從而調(diào)整自己預設的問題,有效且有針對性地展開課堂。
四、結(jié)語
當然這只是語文教學萬千經(jīng)驗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觀點,在13年的教學經(jīng)歷中,我不斷總結(jié),不斷調(diào)整,才有這么一點心得,不能適用所有提問,但只要有一個同行和我一起思考,我便欣慰了。學會放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看看孩子天性營造的課堂,是否更適合孩子本身。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