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琴
我永遠也不能忘記每次離家時,父親送我走出家門時的身影和戀戀不舍的眼神,眼前浮現(xiàn)出的許多父親生活片段,總讓我淚流滿面。
時光飛逝,轉眼間父親已經(jīng)走了一年了,每當我抬頭仰望天空,總感覺父親在天上正深情地望著我們,也望著他熱愛的這片土地……
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看到父親遺留的日記及一些手稿?!坝肋h謙遜,踏實苦干”是日記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父親走了,帶著他滿腹的經(jīng)綸、橫溢的才華走了。
父親生于1938年7月13日,上學后不但熱愛學習,成績優(yōu)秀,而且文采出眾,寫一手漂亮的字。
父親的能吃苦是出了名的。1957年,父親到寧河參加共青團表彰大會之后,又投身到修建七里海水庫、海河建閘、挖漁船閘、張貴莊污建、挖月牙河的工程中,每次都被評為勞動模范。由于勞累過度和營養(yǎng)不良,父親強壯的身體變得虛弱,患了浮腫病,而他沒有耽誤一天工作。父親先后參加了東郊團校、財會訓練班的學習,后到河北大學深造,是班里的文藝干事并負責宣傳工作。1960年4月12日,父親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
父親在日記中明確表示,做人要堅持三原則:遵紀守法不缺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天下為公。父親是這么寫的,更是這么做的。早些年,村民生活貧苦,敢想敢干的父親帶領村民創(chuàng)辦了公司,而作為經(jīng)理的他卻從不多拿一分錢。大家說有父親在,他們就有了主心骨。
父親還是一個愛生活的人。他在院子里栽種了杏、石榴、櫻桃和無花果,在院外種植絲瓜、南瓜、葫蘆等,每到果子和蔬菜成熟時,父親和母親會熱心地和鄰里一起分享收獲的果實。每次當我們去看望父母,父親也總是高興地張羅著讓母親給我們帶些回去吃。
印象最深的就是采桑葚。桑樹筆直的樹干直插云霄,枝繁葉茂。我抬頭仰望桑樹,只見茂密的枝葉像一頂大草帽般遮住了陽光,陽光透過縫隙閃著碎碎的銀光。我們只有爬上門樓才能夠采摘。這時候父親會幫我們架好梯子,也會一再叮囑我們注意安全,“小心,別摔著!”上了門樓,看見門樓頂上撒了一層被夜間涼風吹落的桑葚。我先輕輕用笤帚掃成一堆,然后就興高采烈地摘起來。我們挑選成熟的、飽滿的摘,還禁不住挑了極好的放進嘴里吃著,一飽口福。不知不覺間嘴唇與手指都染上了深深的紫色,互相看看笑笑,父親仰頭望著我們,也是滿心的喜悅。采摘完,父親再扶著梯子接我們安全落地。
2017年9月16日,父親因病去世,令我品嘗到了“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殘酷和悲痛。
直到今日,我永遠也不能忘記每次離家時,父親送我走出家門時的身影和戀戀不舍的眼神,眼前浮現(xiàn)出的許多父親生活片段,總讓我淚流滿面。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