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環(huán)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知文本,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促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升語文素養(yǎng)。結合自身實際經驗,本文筆者探尋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供大家一起研究探討。
關鍵詞:語言文字;語文素養(yǎng)
當下的教學改革取得不少成效,但實際教學效果真有這么樂觀嗎?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提倡“自主”,實際不作為;有的教師過度關注文本的人文價值,忽略語言表達;甚至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被濫用,課堂缺乏語文味……種種問題的出現(xiàn),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很難做到 “情真語切”“形神兼妙”,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只能是空話。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探討幾種教學策略,力求助力低年級語文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注學情
讓“霧里看花”變“晴日品花”。從各種公開課、推門課活動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的課堂,呈現(xiàn)的教學依然是變相的滿堂灌,教師問得多,學生也能對答如流,但學生的答案只是為了配合老師的預設,教學“挖坑布雷”“零打碎敲”現(xiàn)象嚴重。如何讓教學避免上述現(xiàn)象發(fā)生呢?課堂上教師如何引導,才能讓有效的問題直擊學生的心靈?
如果老師對“導”的方向,“導”的時機,“導”的力度等把握不準,學生就會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的引導,要依據(jù)學情,盡量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fā),并根據(jù)教學變化合理調整教學程序。以部編語文教材二年級《大禹治水》教學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本,感悟洪災,有層次地理解洪水“泛濫”時,曾這樣引導:
師: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經?!?/p>
生:泛濫(跟讀“泛濫”。)
師: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特別多;
生2:是經常發(fā)生的意思。
師:你們聯(lián)系上文知道了洪水發(fā)生的次數(shù)很多。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這兩個字都帶有——
生:三點水(偏旁)。
師:那這個詞和什么有關?
生:和水有關。
師:有水還不夠,這水還必須很多很頻繁。(表揚同學懂得聯(lián)系上文來理解。)課文中的小泡泡還提示我們——
生:(讀小泡泡)“聯(lián)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濫的意思。”
師:聯(lián)系下面的句子,你從哪些語句看出水多?
生:洪水沖毀了房屋,又淹沒了田地。(讀相關語句)
師:你能感受到什么?
師:洪水威力很強,已經變成了一種災害。(出示水葫蘆、垃圾泛濫圖)生活中人們隨意制造垃圾造成垃圾泛濫。(小結)……
以上的教學,筆者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本,感悟洪災,理解“泛濫”一詞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循序漸進、有層次的進行引導和教學,如聯(lián)系所學猜一猜;聯(lián)系偏旁;聯(lián)系上文;關注小泡泡的提示,聯(lián)系下文;拓展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以此對教學進行梳理、歸納,使學生明確教學重難點,落實依學定教。這里的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真正做到了“因需而導”,關注學情,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關注語用
讓“裝模作樣”變“情真語切”。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挖空心思、費盡心機,只是為了將學生帶入文本的情境;有時學生通過自學就能理解的內容,也要花很多時間去教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時間并不多,扎扎實實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少之又少,甚至幾乎落空。語文課堂成了“裝模作樣”的課堂。小學語文教學要正確處理學習語言與體驗情感的關系,教師的教學應著力于言語形式,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品味語言,感知文本,達到情感和語用雙豐收。以部編語文教材一年級《江南》教學為例,筆者引導學生品讀詩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感受蓮之美時,這樣引導:
(1)如果你就是小詩人,你想怎么讀這句話?
(指名朗讀;評價朗讀;全班齊讀。)
(2)蓮葉這么多,這么美,老師也想贊嘆一番。
師范讀:蓮葉何田田,何-田-田-(“何田田”拉長讀兩次)
(3)引導學生讀出蓮多、蓮美的感覺。
師:老師有沒有讀出蓮葉多的感覺?你們都說有,老師剛剛怎么讀的?
生1:“何田田”讀得比較長;
生2:“何田田”讀了兩次;
師:你們也來試一試(生齊讀)……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站在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視角,必須“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讀中品味、讀中想象,語文課才能有語文味。這樣的教學始終以語言訓練為核心,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學生的學習也變得“情真語切”。
關注拓展
變“喧賓奪主”為“形神兼妙”。多媒體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受青睞,它直觀形象、生動活潑。但是,多媒體教學真的如同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神奇高效嗎?其實,就語文教學而言,多媒體運用忌按部就班;忌淡化文本教學;忌只追求形式而濫用等。應該說,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注意改變多媒體“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
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選用多媒體,在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的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習得訓練,讓學生在表達中積累語言、豐富語言,讓教學變得“形神兼妙”。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夜宿山寺》學習詩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部分教學為例,筆者這樣引導:
1.直觀感受“樓之高”。
師:瞧,你看到了什么?(課件)
生:月亮和寺廟。
師:這座寺廟給你什么感覺?
生:這座寺廟很高,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和月亮。
師:哇!這座寺廟真高啊,難怪詩人會忍不住驚嘆道——
生:危樓高百尺。
2.理解“百尺”和“?!钡?。
理解:高百尺,拓展詩句以助理解。
師:詩中的哪些字眼讓你感受到了樓的高?
生:百尺。
師:為什么從“百尺”能感受到它的高?
生:“百尺”其實不是具體指百尺。
師:哇!詩人寫詩的訣竅都被你發(fā)現(xiàn)了?!俺摺痹诶畎椎脑娭谐33霈F(xiàn),誰還記得帶有“尺”的詩句?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這首詩我們剛剛學過,三千尺指瀑布很長很長。還有嗎?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師:你積累的詩可真多?!俺摺痹谶@里的意思是潭里的水——
生:很深。
師:那“高百尺”就是指李白眼前的這座樓——
生:很高。
師:你們很會學習,觸類旁通……
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拓展詩句,讓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化感受。學生在和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中,感受詩句呈現(xiàn)的畫面,體會了詩情。
筆者認為,教學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要尊重學科特點,提高教學的實效,培養(yǎng)學生使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在“情真語切”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喜歡語文。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工程專項課題(2018XD012)《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語用能力培養(yǎng)實踐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楊永彬.透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失衡現(xiàn)象[J].小學教學研究,2007(10).
[2]吳琳.解讀文本:高效閱讀教學的起點[J].小學教學設計,2013(7).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大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