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人獸胚胎雜交當然可以進行研究,但必須要有限制和禁區(qū),更重要的是在應用這類研究結果時更要進行風險評估。
據(jù)《自然》雜志報道,日本政府開全球之先河,批準了國內一項人獸雜交胚胎實驗。
日本東京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計劃將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植入小鼠和大鼠胚胎,并將胚胎植入實驗動物體內。其最終目標是在動物體內培育能用于移植手術的人類器官。
但這種操作在理論上也可能導致人獸雜交生物的問世。領導該項研究的東京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就表示,他明白公眾擔心出現(xiàn)“人獸雜交”生物,會密切監(jiān)視老鼠胎兒,一旦發(fā)現(xiàn)其大腦含有30%以上的人類細胞,將不予出生,產下后也會最長觀察兩年。
這就涉及科學研究的倫理問題。事實上,每一項研究要上馬,都要首先論證研究的目的、手段、應用范圍和預期的效應,以及評估是否符合人類倫理。最后,當這項研究成果要用于商業(yè)轉化和社會使用時,還需評估這項研究的結果應用于社會時的效益風險(B/R分析),這樣才能確定研究是否可行及結果是否可以推向市場和社會。
無論是日本現(xiàn)在的這項研究,還是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進行人獸胚胎雜交實驗,可以列舉出的目的有三種:一是治病,二是獲得較多的胚胎以供研究,三是確定人類基因在動物體內占多大比例。實際上,這三種目的只有前兩種較有說服力,因此,政府的醫(yī)學管理機構可能會批準這樣的研究。但目的高尚,并不意味著手段就必然對人類、生物和環(huán)境有利。具體而言,人獸胚胎雜交的手段不同,對人類、生物和環(huán)境的風險就不一樣,人們在倫理上所能接受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在組合或雜合人與動物的細胞和組織,且如果通過胚胎組合生成新的生物后,就有可能通過遺傳形成新的物種,對人類的實際危害也無法預料。盡管日本方面稱能控制,只要發(fā)現(xiàn)小鼠的大腦含有30%以上的人類細胞,就不會讓其出生,但情況也是在不斷變化。
2010年,英國議會下院通過《人工授精與胚胎學法案》,允許以醫(yī)學研究為目的的人獸胚胎研究。不過,今天英國已經禁止使用大型靈長類動物進行人獸雜交的科學實驗。在英國醫(yī)學科學院的一份報告中,研究人員提出了動物實驗的三個特別敏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生殖能力和人類特有能力。這三個敏感區(qū)域的核心之一就是,禁止人與靈長類動物細胞和遺傳物質的融合。在生殖能力研究方面,英國不允許利用人類卵子或精子產生的動物胚胎發(fā)育超過14天。語言、人類面貌等人類特有的能力或特征,也是動物實驗中不應跨越的禁區(qū)。
人獸胚胎雜交當然可以進行研究,但必須要有限制和禁區(qū),更重要的是在應用這類研究結果時要進行效益風險評估。未來這樣的研究會獲得什么樣的結果,更需要密切監(jiān)控,否則,科學帶給人類的就不是福音,而可能是災難。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