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全
在常規(guī)性的閱讀教學方式中,大多數(shù)是采用教師先向?qū)W生提出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然后學生找出相對應的答案來回答。在教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中,看起來學生好像已經(jīng)掌握了要點,但實際上學生是處于一種被動的思考和學習的狀態(tài)。但我認為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shù)闹R,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疑問,要學會跟教師討論在閱讀中所遇到的問題,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并解決問題。
南宋的朱熹在《訓學齋規(guī)》中有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币馑际钦f: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思想的重點不在放書本上,那么就不會看仔細,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囫圇吞棗地讀書,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地記憶。同樣道理,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學有三到:口到、手到、心到,也就是動口、動手和動腦,而且還必須得“多”。
口到,也就是鼓勵學生多讀書,讓學生懂得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進行朗讀,讓學生讀出感情,在讀中得到感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升華,如此一來,課文的內(nèi)容自然而然的也就理解了。晉.陳壽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講的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式,如齊讀、小組讀、個人讀、分角色讀、對讀、比讀等。教師還可以根據(jù)閱讀的內(nèi)容和時機,從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品味閱讀的美,并且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閱讀狀態(tài)貫穿于整個課堂。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我的“長生果”》一課的時候,筆者根據(jù)自己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首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在不懂得地方劃一劃做上記號。跟著是輪讀,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輪流讀書。然后是聽、仿讀,聽錄音后再模仿有感情地讀書。接著是議讀,邊讀邊討論,作者是如何介紹“我”的“長生果”的?這“長生果”帶給“我”的意義是什么?最后進行比讀,如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比較著讀書,看誰讀得有感情。
當然,動口讀還是不夠的,還要動手去做,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讓學生動手劃一劃、圈一圈、抄一抄、寫一寫,絕對會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讀書動筆不但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文章的記憶,掌握文章中的知識重點和要點,而且有利于我們積累寫作素材,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對文章的分析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安排和設計的:1.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根據(jù)學習的需要寫寫畫畫,如記生字時,在字在上面標音,組詞;課堂提問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圈圈畫畫,并把自己思考的結(jié)果整理出來,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交流,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2.課文中有些難以理解的詞句,用筆畫一畫,多讀一讀,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性。3.教師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時候,要讓學生學會在書頭書角進行備注,借此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我常常讓學生用最簡短的文字概括出或者用自己的話說文章(段)的主要內(nèi)容,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選材、構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4.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內(nèi)容,有目的、有計劃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以續(xù)寫、補寫、仿寫、擴寫、縮寫等形式對課堂作文教學內(nèi)容訓練的不足進行補充。因此,在閱讀教學的備課上,教師可以有計劃地制定并落實訓練方案,從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閱讀教學目的。5.教師讓學生嘗試改寫或者仿寫課文中的特色句段,或者寫讀后感。通過讀句、寫句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遣句的精妙之處,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讓學生學會多動腦子思考,善于質(zhì)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去挖掘、去討論事物或人物背后的歷史背景,去開拓自己的視野,去尋找、去收集相關的材料。所以,每次閱讀課文的時候都要想一想,課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他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比如,筆者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結(jié)合學生的事物認知特點,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這個小女孩在臨死前看到了什么?這些是真實的嗎?課文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兩個“幸福”說明了什么?她的命運悲慘嗎?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學生就要追根求源,必須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教師也可以在開展課外閱讀的時候推薦一些與之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個時候,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設計:假如你在大街上遇見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心里會怎樣想?你有什么話要說?你會怎樣做?然后讓他們?nèi)懽x后感,感由心生,相信作文也自然會水到渠成。
再如,筆者在教《假如沒有灰塵》一文的時候,會讓學生帶著本身就是問題的題目去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假如沒有灰塵,這個世界會變得怎么樣?會給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身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會得到哪些好處?但是,沒有了灰塵是真的好嗎?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弊端呢?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在課文資料中或者利用上網(wǎng)查資料等途徑收集答案。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動起手來,把找到的答案,或者心里面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學生會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能力會相得益彰。
總之,讓學生“口到、手到、心到”都是閱讀課內(nèi)讀和寫交融的常見的使用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方式。語言的習得重在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改變觀念,要逐步把“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主的解讀式閱讀教學手段變?yōu)樽⒅貙W生“動口讀、多思考與動手寫結(jié)合”的閱讀實踐活動教學。我們要堅持“多動口、多動手和多動腦”,在學生開口讀書和動腦思考問題中適時進行動手練筆,豐富積累,錘煉語言,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成果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