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要:送教上門工作在全納教育及“零拒絕”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將特殊兒童從封閉的環(huán)境融入開放的環(huán)境中,不僅是一種安置形式的增加,更是一種教育的拓展與延伸。大連市西崗區(qū)日新學校通過完善流程、創(chuàng)新模式、康教結合以及精準送教等四個方面開展送教上門工作,并通過反思推動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切實使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
關鍵詞:特殊兒童;送教上門;精準康復
全納教育在特殊教育發(fā)展中擁有重要地位,“零拒絕”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送教上門應運而生。按照要求,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需要專人護理,不能到校就讀的,由縣級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通過提供送教上門或者遠程教育等方式實施義務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送教上門作為特殊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不僅僅是一種安置形式上的增加,更是一種教育服務的延伸與拓展。
日新學校位于大連市西崗區(qū),全校共有8個班,共有腦癱、自閉癥等各類智力障礙學生100多名。學校在“一個也不放棄,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指導下,于2013年啟動了送教上門工作,至今已有六年。學校的做法充分體現了“教育應滿足全體兒童需要”的原則,通過送教教師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所需的服務,以改善兒童的現狀,緩解家庭的負擔。經過多年準備,遼寧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對重度智力殘疾學生實施送教上門的實踐研究”(JG16CB098)已于2016年立項。在課題的牽動下,日新學校的送教工作也開始向更深入的方向發(fā)展。
一、完善流程,規(guī)范實施
送教工作的規(guī)范性是確保工作落實的關鍵。送教上門,由試點學校履行申請、上報、審核、備案的程序,報經縣(市)、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后確認。在工作中遵循家長的意愿,堅持定期入戶的原則,根據特殊兒童的殘疾類別與發(fā)展狀況合理安排教師,并著重挖掘其潛能,提高其認知、生活適應等能力。以此為指導,我校抽調出專門的力量,組成送教師資團隊,嚴格實施“科學評估、精準康復、一人一案、負責到人”,每名學生均由兩名教師送教,每周送教兩次,每次三課時。堅持做到送康復、送技能、送知識、送服務、送溫暖,同時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及對送教上門教育策略的研究與學習,調動起學生、家長等一切有利因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社會化生態(tài)環(huán)境,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強對送教上門學生的教育。
通過實踐,我校梳理和建構起一整套完善的學期送教工作流程,即“一查、二定、三訓、四評、五制、六送、七檢、八總”。“一查”:每學期開學初,學校根據區(qū)殘聯提供的名單,安排相關人員以電話聯絡、入戶家訪等方式摸清學生基本情況;“二定”:在家長認可的前提下,確定送教上門服務對象,學校精心選擇,確定送教教師;“三訓”:組織確定的送教教師進行崗前集中培訓,加強師德及送教理論和技能指導,提出工作要求,明確工作職責等;“四評”:送教教師在指導下入戶與家長溝通,對每一個送教兒童進行全方位評估,確保送教因生而異;“五制”:送教教師根據送教對象評估結果,制定IEP和教學方案;“六送”:教師按照方案認真落實送教內容;“七檢”:學校采取不定期電話訪問和入戶實地家訪的形式,檢查送教教師送教情況,同時了解家長的意見建議,督促教師改進完善;“八總”:學期末,學校召開總結、分析、交流會,表揚先進,指出不足和問題,督促教師不斷提升送教實效。
二、創(chuàng)新模式,科學推進
送教上門服務不僅面向特殊兒童,也面向其家庭,讓家庭成員掌握一定的康復訓練技術、家庭養(yǎng)護知識及親子溝通等能力,有助于保證兒童在家接受教育的連續(xù)性,保障兒童取得更大的進步。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校在把握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了基于拓展式的家庭指導服務模式,體現了“送教對象是特殊學生與全體家長相結合、送教內容是精準康復與家庭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我們充分利用云端系統,建立送教上門資源分享平臺,形成高效的家校溝通體系;充分運用當今時代線上線下互動的便利條件,打造智能化的云端資源平臺。
(一)線上平臺搭建
一是建立微信溝通群。將康復內容錄制成微課,附上康復訓練的細節(jié)及注意事項,方便家長隨時查看,并對照視頻進行訓練;家長在訓練后也將實操視頻發(fā)布到群中,由負責的教師進行專業(yè)指導。
二是利用西崗教育特有的知校APP,將送教上門學生以學校班級的形式統一管理,建立送教上門班級,由分管教師負責。利用班級公告欄目,將送教時間安排、人員配備、作業(yè)布置等進行統籌安排;利用成長檔案欄目,為每一個孩子記錄成長點滴,留下專屬相冊;利用班級資源欄目,介紹最新的特教動態(tài)以及康復知識。
(二)線下家庭指導
線下設置家長指導環(huán)節(jié),教師現場對家長的康復實操進行指導,重點在于康復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安全性保護措施,以及輔助的“教”“輔”“放”的運用,從“授人以魚”變?yōu)椤笆谌艘詽O”。應用現代化的康復資源,送教教師手把手教會家長使用現代化的資源平臺,從而調動起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讓家校溝通更加順暢有效。
三、擴展主體,康教結合
送教主體的規(guī)范性決定了送教的質量。隨著送教的深入發(fā)展,送教主體由特教教師、普特結合向康教結合發(fā)展??到探Y合是將康復訓練與教育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送教工作的發(fā)展??祻歪t(yī)師不僅能為在校教師進行專業(yè)技能的培訓,還能參與到送教過程中,用科學的思想、專業(yè)的技術推動送教工作的實施。先進的康復醫(yī)學技術與專業(yè)的特殊教育方法相結合,可以為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提供先進、專業(yè)的康復服務。
我校綜合利用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及學校資源,借助西崗區(qū)惠民工程“幸福1+N”的東風,擴大了送教上門實施的主體,將社區(qū)康復中心納入其中。依托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醫(yī)師資源,將有特殊兒童診療的家庭,采用專業(yè)的評估工具對學生進行評估、給出醫(yī)學康復方面的實施建議,并與我們結合為學生制定IEP,真正做到康復與教育相結合。
四、送教內容,精準務本
送教內容的安排與實施是整個送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方俊明認為,在送教內容的選擇上應以評估為基礎,并結合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送教的內容應以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設定的包括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及康復訓練等為主,并以學生家長的意愿與其殘疾程度,所開設的運動、認知、言語、語言、情緒行為干預等為輔。準確地把握每個特殊學生家庭的需要,挖掘到其最具有開發(fā)價值的潛能,使送教上門真正致力于特殊學生的發(fā)展,使其成為有自理能力、有尊嚴、幸福的人。
送教團體對送教工作的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一方面,送教團體成員既要能力互補,對特殊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又要對所送教學生的家庭與個人等信息有所掌握。另一方面,送教團體成員應加強培訓,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又要注重實踐,堅持及時反饋與一人一案的送教原則。以此為指導,我校教師每次送教時均會錄制一份5分鐘的教學片段、一份家長實操視頻、一份家庭指導視頻,以及拍攝若干張過程中的照片,將每位同學的材料獨立整理成冊,內容包含送教協議書、送教記錄表、學生個人信息、評估表、IEP,以及教案和家長指導方案等。幾年來,我校送教上門積累的學生材料有數十份,這些材料都是我們寶貴的教學資源,對于后續(xù)送教工作的展開也具有借鑒價值。
五、反思成效,繼續(xù)前行
開展對特殊學生的送教上門工作不僅是普及和發(fā)展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的有效方法,更是實現《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中提出的“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幾年來,我校教師更加明確了尊重學生間的差異,落實“追求平等、寬容個性、尊重多元”等全納教育核心觀點,真正做到對特殊學生的不拋棄、不放棄,讓多名接受送教的學生走出家門、走進校門,和其他學生一樣坐在教室里聆聽老師的教導。由此可見,送教工作極力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發(fā)展。
(一)送教上門工作提高了特殊兒童的能力,促進了他們身心的發(fā)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送教上門促進了每個送教對象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fā)展。一是促進了特殊兒童言語語言的康復,其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促進了其認知、生活技能的發(fā)展,從完全依賴到部分依賴,再到只需要少量輔助,其進步給學生自身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為家長帶來了很多驚喜;三是促進了其心理素養(yǎng)的提升和人格完善,孩子有了學校生活的新體驗。
(二)送教上門工作提升了家長教育康復的水平,讓殘疾兒童家庭重燃希望
家長是殘疾兒童發(fā)展康復的重要資源和影響殘疾兒童成長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巴卣故郊彝ブ笇А彼徒棠J皆谒徒痰耐瑫r關注家庭教育的指導,引導家長增加訓練頻率,同時疏導家長的羞愧心理,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勇敢地走出家門,參與日常社會活動。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每個孩子都有了可喜的進步。送教成果極大激發(fā)了家長的希望和信心,為學生進一步康復奠定了良好基礎。
送教上門工作雖然平凡、艱辛而繁瑣;但意義重大而深遠。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昂揚斗志,用愛心、誠心、耐心和恒心,把送教上門這項改變殘疾兒童命運的偉大工作深入推進下去,讓每一名殘疾兒童都能盡享教育康復的陽光雨露,為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雷江華.“醫(yī)教結合”理念下“送教上門”實驗區(qū)工作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6(8):5-6.
[2]吳善亮,王玉蘭.融合教育框架下“送教上門”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16(4):9-11.
[3]袁建.關于開展對殘疾兒童“送教上門”工作的幾點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5(8):100-102.
[4]徐夢潔.全納教育的國際境遇及發(fā)展愿景[J].外國教育研究,2012(11):3-9.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