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平有一個革命家族:老革命家范成兒三兄弟相繼參加革命;他的三個女兒耳濡目染,也都走上革命道路;她們的丈夫是三位開國將軍——上將王平、中將王宗槐、少將易耀彩。范成兒因此被稱作“全軍最牛老丈人”。范氏后人默默地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當國家有需要時,他們又會站到最前線。范氏家族崇尚英雄、爭當英雄,創(chuàng)造了三代20多人從軍的傳奇。
革命家族,三代20多人從軍
自古以來,找女婿是一門大學問在解放軍內(nèi),有一個眼光超群的老丈人——范成兒。
范成兒是河北阜平縣人,當?shù)赜忻母锩?,在村里擔任村委會主任,他的兩個弟弟范茂如、范穎高也都是地下黨員。
范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遠近聞名的革命家族,這對于子女的成長和他們對革命道路的選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八路軍115師進入河北阜平地區(qū)建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范成兒的大女兒范景新(1919-2015),剛從阜平師范學校畢業(yè)就參加了革命,擔任阜平縣動委會一區(qū)婦女主任。
二女兒范景明(1922-2016)心疼大姐,想分擔一些事情,并保證:“哪個村的軍鞋軍服不夠,我去催;哪個女人拖后腿不讓男人參軍,我去動員;哪兒掃盲不上心,我去當教員!”經(jīng)上級批準,范景明于1937年10月成為一區(qū)婦救會成員。
范景陽(1923- )是范成兒的堂侄女,被其認作干女兒,從小和范景新、范景明一起長大。當兩個姐姐回家后,范景陽便央求道:“我也要當八路,帶我出去吧!”范景新和范景明答應了她的要求。不久,范景陽成功通過了唐縣史家溝村三分區(qū)沖鋒劇社的面試,成為黨的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
就這樣,晉察冀邊區(qū)的抗戰(zhàn)烽火中,出現(xiàn)了范氏三姐妹。更傳奇的是,她們結下了三段烽火情緣,她們的丈夫王平、王宗槐、易耀彩后來都成為開國將軍,成為一段佳話。
王平:在斗爭中,他家欠了不少債
王平,原名王惟允,1907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陽新縣三溪口鎮(zhèn)永福里橫溪沅鄉(xiāng)大湖地村一戶貧苦農(nóng)家,母親鮑美玉在他還不滿周歲時就去世了。五六歲時,王平就幫家里放牛、干農(nóng)活。7歲時,父親王幼欽送他上小學,不久就因貧輟學。后來陸續(xù)在藥鋪當學徒、在免費私塾上學,其間閱讀了《大公報》等先進報刊。
1926年冬,陽新縣工農(nóng)運動蓬勃發(fā)展,王平積極參加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各級黨組織遭到破壞,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屠殺。一次,有一隊士兵來到大湖地村,“村里有所準備,但我沒來得及躲避。士兵把我叫住,指名讓我?guī)麄兊酵跷┰始?。他們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認得我。我?guī)麄冊诖謇锢@來繞去,走到后山一處沒人住的院子,告訴他們這就是王惟允家。他們當真去敲門。我趁他們不注意,就跑了。他們是根據(jù)土豪劣紳提供的情報,來抓我的?!睋?jù)王平回憶。
1929年3月,王平加入共產(chǎn)黨,積極從事革命工作。他家里往來人員多,有時開完會就在他家吃飯。王幼欽曾開玩笑說:“你們革命,我賠了不少谷和酒?!痹诙窢庍^程中,王家欠了不少債,可王幼欽卻高興地說:“只要你們革命能成功,我全力支持。”
1930年初,王平離開家鄉(xiāng),參加了紅八軍,先后隨部隊攻打湖北通山、湖南岳州(今岳陽)。不久,紅八軍通過整編成立了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在瀏陽永和市會合,決定成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9月,由于組織關系丟失,無法證明自己是黨員,王平重新入黨,并成為紅三軍團機關槍連黨支部組織委員。
此后,王平參加了五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于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王宗槐:三叔公對他說“這紅五星,比灶王爺?shù)纳耢`還大”
王宗槐,原名王永開,乳名二伢子,1915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西省萬載縣柏樹街白矛沖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1歲喪母,8歲喪父,在姑姑家度過孤苦的童年,幼時曾入私塾8個月,后為維持生計而成為“織布伢子”。
1929年的一天,三叔公王洪夏來找王宗槐,他說:“我今天找你來,是要介紹你加入赤色工會,你是否同意?”
接著,他介紹了工會的性質、任務等,還將王宗槐領到家里供奉的灶王爺旁邊,指著灶王爺旁邊的紅五星,說:“這紅五星,比灶王爺?shù)纳耢`還大,它管五大洲呢,亞細亞洲、歐羅巴洲……全世界的人將來都要有工做,有飯吃,不挨打,師傅也不準打徒弟……”
王宗槐聽后,心里一陣激動,表示愿意加入工會,在紅五星下宣誓。
王宗槐晚年時仍記得幾句誓詞:“自愿加入工會,遵守本會紀律,嚴守一切秘密,實現(xiàn)共產(chǎn)社會……頭可斷,血可流,此志不可奪。宣誓人——王懷。”
王懷這個名字,是加入工會這一天,王洪夏為他新取的。后來為了與贛西南特委常委王懷區(qū)別開,在領導的建議下,他改名為王宗槐。
宣誓后不久,王宗槐加入赤色少年先鋒隊。一天,一個剃頭匠來到村里,王洪夏悄悄告訴王宗槐:“這位剃頭匠是我們的工會主席,他跟紅軍有聯(lián)系。”
王洪夏帶王宗槐去見了剃頭匠,經(jīng)過剃頭匠的介紹,1930年2月,王宗槐參加了紅六軍(后改稱紅三軍),成為一名勤務兵。不久,紅六軍被編入紅一軍團。
1932年7月,王宗槐入黨。他先后參加了五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于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易耀彩:父母被國民黨還鄉(xiāng)團釘在門板上,沉入贛江
易耀彩,1917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泰和縣苑前鄉(xiāng)螺崗村一個貧苦人家,父母都是縣蘇維埃干部。據(jù)易耀彩的兒子易海江講述:
1928年,爺爺和奶奶加入了赤衛(wèi)隊,那時斗爭非常激烈,爺爺和奶奶的處境也非常危險。為了保住我父親這根獨苗,1930年,爺爺把父親送上了井岡山,托付給已經(jīng)當了紅軍的舅姥爺。當時,父親才14歲。
一進紅軍隊伍,父親就趕上了反“圍剿”戰(zhàn)役,第三次反“圍剿”的時候,父親從家門口路過,但因為跟著部隊在行軍,沒有進家門。沒想到,這一次,父親錯失了和爺爺奶奶最后一次見面的機會。
1934年,父親隨部隊離開了井岡山,準備長征。此前不久,國民黨還鄉(xiāng)團進入父親的老家,把爺爺奶奶都抓走了,釘在門板上,活活沉入了贛江。父親就是帶著這樣的仇恨,踏上長征路的。
1929年,易耀彩參加了太和縣農(nóng)民暴動,1930年8月參加紅軍,1931年2月成為共產(chǎn)黨員,歷經(jīng)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責編/陳小婷 來源/《王平回憶錄》,王平著,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王宗槐回憶錄》,王宗槐著,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紅色珍藏展易耀彩遺物 兒子追憶父親傳奇事》,易海江/口述,閔妤/文,《青島早報》2006年10月18日)
為共和國戰(zhàn)斗
女婿皆為開國將軍
一個是被毛澤東、彭德懷稱作“王大個子”的開國上將王平;
一個是解放軍青年工作的開創(chuàng)者、開國中將王宗槐,
一個是曾冒著槍林彈雨、飛奪瀘定橋的傳奇少將易耀彩
范氏一門三女婿,都是開國將軍。他們一個是被毛澤東、彭德懷稱作“王大個子”,在解放軍中任大區(qū)級政委時間最長且跨大單位任職最多的開國上將——王平;一個是解放軍青年工作的開創(chuàng)者、開國中將王宗槐,毛澤東曾握著他的手親切地說:“噢!你是王宗槐,做軍隊青年工作的。”一個是曾冒著槍林彈雨、飛奪瀘定橋的傳奇少將——易耀彩。除了是連襟、將軍,他們還有一個共同身份——為共和國戰(zhàn)斗過的英雄。
王平:戰(zhàn)斗中的“飛毛腿”,
曾與毛澤東討價還價
王平(1907-1998),湖北陽新人,1930年5月參加紅軍,9月加入共產(chǎn)黨。
紅軍時期:從戰(zhàn)士做起,歷任紅三軍團第8軍一縱隊宣傳隊副隊長、機關槍連政治指導員、團黨總支書記、師教導大隊政委,紅4師第11團政委兼政治處主任等職。1936年2月任紅一軍團第4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6月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12月任紅27軍政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科長、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部長、第3軍分區(q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qū)政委、冀晉軍區(q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晉區(qū)黨委書記等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7年11月,任北岳軍區(qū)第二政委兼一縱隊政委;1948年8月,任北岳軍區(qū)司令員;1949年1月,任察哈爾軍區(qū)司令員。
新中國成立后:兼任察哈爾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廳廳長;1951年5月,任華北軍區(qū)副參謀長兼干部部部長;1953年5月,任志愿軍第20兵團政委、黨委第一書記;1955年3月,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1957年2月,任志愿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政委;1958年11月,任軍事學院政委,次年任該院黨委第一書記;1975后,歷任武漢軍區(qū)第一政委、總后勤部政委、中央軍委常委等職。1998年2月8日16時42分,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彭德懷指著領頭的“王大個子”說:“看啊,我們的‘飛毛腿’趕上來了”
王平身高腿長,健步如飛,人稱“飛毛腿”。開國上將黃克誠曾贊道:“王平走路快,行動快,反應也快?!?/p>
在長征途中,王平帶領的紅三軍團第6師11團作為軍團的“拳頭部隊”,忽為前鋒,忽作后衛(wèi),忽而佯攻,忽而迂回,以其快速反應能力,參加了宜章、湘江、遵義、赤水等重要戰(zhàn)斗。其間,11團或掉隊或失聯(lián),最后卻總能奇跡般地趕上大部隊,因此也被譽為長征路上的“飛毛腿”。
王平晚年依然記得1935年4月帶領戰(zhàn)士們搶奪北盤江渡口的情形:
江水不深,可以徒步通過。偵察排和第3營的勇士們脫得光光的,頭頂子彈、衣物,手舉著槍,向對岸徒涉過去。剛登上岸,就遭遇敵人的進攻。他們未及穿衣,便投入戰(zhàn)斗,打退敵人后,有的戰(zhàn)士還一絲不掛地追出了20多里地。當?shù)氐睦习傩湛吹竭@種情形后,都很驚訝。
4月19日清晨,在完成掩護主力紅軍渡江后,11團由先遣團變成了后衛(wèi)團。當時,軍團長彭德懷要求我們必須在中午12時前趕到興仁鎮(zhèn),否則有被先到的國民黨軍攔截的危險。我們立即緊急集合,我和張愛萍跑在最前面,率領前衛(wèi)營,就像賽跑一樣……
11團6個小時跑了大約60公里,繞過了先于他們到達興仁城外的國民黨軍,終于追上了大部隊。彭德懷特別高興,指著領頭的“王大個子”說:“看啊,我們的‘飛毛腿’趕上來了!”
1947年秋,晉察冀野戰(zhàn)軍秋季攻勢時,王平接到任務,趕往前線統(tǒng)一指揮地方武裝,遲滯國民黨羅歷戎部隊北上。楊得志回憶:“沒有想到王平接到任務后,躍馬揮鞭,急速飛馳,竟把一匹膘肥體壯的高頭大馬活活累死在半路上。接著又換了一匹馬,繼續(xù)飛奔而來。我們主力部隊還未投入戰(zhàn)斗前,王平指揮的地方武裝已經(jīng)開始戰(zhàn)斗了。‘飛毛腿’名不虛傳?。 ?/p>
毛澤東為他取名
1935年3月2日,王平率11團翻越一座大山,突然與中革軍委中央縱隊直屬隊的隊伍相遇。在半山腰,王平見到一位高個子從隊伍里走出,手里拄一根棍子,邊走邊喊:“大個子,先停住,不要走。”王平走近了,才認出是毛澤東,立即趕上前向毛澤東報告。毛澤東說:“你們來得正好,我給你一個任務。”原來據(jù)軍委偵察員報告,敵軍一個師正趕來襲擊中央縱隊。
毛澤東命令王平:“你們立即過去堵截,掩護中央和軍委機關通過,紅五軍團上來以后接替你們?!蓖跗搅⒓绰?1團趕到指定地點。他晚年回憶說:“那一次,好險?。∨郎仙巾斶€沒來得及喘口氣敵人就上來了。事關黨中央安全,我們?nèi)珗F指戰(zhàn)員拼命抗擊,一直打到紅五軍團上來,移交陣地后,才去追趕紅三軍團大部隊。”由于這一仗打得好,“王大個子”的名聲傳開了。
王平參加紅軍時名叫王惟允,當時的連長余鈞是廣東人,每次點名時念不準“惟允”兩個字,總喊“王翁翁”,惹得大家大笑。于是他便改名“王明”。1935年12月,王平任陜北紅27軍政委。一天,毛澤東召紅27軍新任領導人談話,交代完任務后,毛澤東問:“有什么困難嗎?”王平起立說:“報告主席,我想改名字。”毛澤東笑道:“王明,這個名字很好嘛,國際代表??!”王平答道:“就是因為別人老叫我國際代表,所以我要改名。”“那好吧!”毛澤東拿筆寫下“命令,賀晉年任27軍軍長,王平任27軍政委”,落款“毛澤東”。從此,王明正式改名為王平。
1937年8月,王平和賀晉年一起率紅27軍開往正寧,擔負從陜西富縣到甘肅正寧的警戒任務。當時,紅27軍僅有100多元錢。王平便給毛澤東打電話,要求支援1000元錢。毛澤東說:“沒有,我一元錢也沒有。”王平問:“沒有怎么辦呀?”毛澤東幽默地說:“那就想辦法嘛,一個人想不到就兩個人想,兩個人還想不到就三個人想,還是想不到就睡覺,睡起來再想?!?/p>
王平無奈,想出了一個就地籌款的辦法。第一個盯住的是駐地利用土圍子囤積糧食的聯(lián)保主任。經(jīng)交涉,該聯(lián)保主任交出5000大洋和500石糧食。
王平打電話向毛澤東報告這一喜訊,沒想到毛澤東說:“錢你們不能全部拿走,按照你原來的要求留1000元,剩下4000元送來延安。糧食你們能帶多少就帶多少,好不好?”王平一聽急了:“那可不行,我們只留1000元,解決不了當前的困難??!”最后,毛澤東同意王平留下2000元。當時,中共中央在和國民黨政府談判撥款問題,王平送去的3000元解決了中央機關的燃眉之急。
任大軍區(qū)政委時間最長且跨大單位任職最多的開國上將
在開國上將中,王平是既會做政治工作,又懂軍事的軍政全能優(yōu)秀將領之一。
1933年2月,中央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作戰(zhàn)時,擔任紅9團政委的王平和團長文年生率領全團參加攻打南豐和黃陂的戰(zhàn)斗,激戰(zhàn)中文年生腿部中彈,王平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紅軍經(jīng)過10余次勇猛沖殺,終于攻占黃柏山。王平在戰(zhàn)斗中繳獲了一支精巧的西班牙手槍,后來他將之贈送給了周恩來。
1933年11月下旬,時任紅1軍團第4師第11團政委的王平,率團參加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主要擔負機動作戰(zhàn)任務,結果全部俘獲國民黨軍第109師的后勤和輜重單位100余人。接著,率部擊潰國民黨軍增援的第106師,又繳獲大批軍大衣和槍支彈藥。第二天清晨,王平率團在一條山路上短暫休息時,發(fā)現(xiàn)旁邊深溝的枯樹叢下有動靜,結果搜出躲在樹叢中的國民黨軍潰兵近300人。
王平身經(jīng)百戰(zhàn),1940年8月至12月指揮部隊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1945年9月在綏遠戰(zhàn)役中率6個團率先出擊,1947年10月統(tǒng)一指揮冀晉、冀中的部隊和民兵協(xié)助主力取得了清風店戰(zhàn)役的勝利……1953年4月在朝鮮戰(zhàn)場參與指揮了夏季反擊戰(zhàn)役。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起,到1985年3月退居二線止,王平一共在5個大軍區(qū)級單位擔任了近20年政治主官,成為擔任大軍區(qū)政委時間最長且跨大單位任職最多的開國上將。
王宗槐:青年工作的開創(chuàng)者、
干部工作的“活詞典”
王宗槐(1915-1998),江西萬載人,1930年2月參加紅軍,193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3年冬任紅2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1935年至1936年歷任紅一軍團政治部青年干事、教導營政委,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主任、隨營學校政委等職,1937年2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8月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青年科科長;1941年底至1943年夏,先后任晉察冀第三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第四軍分區(qū)即第3支隊副政委;1945年10月任晉察冀軍區(q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47年9月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4縱隊副政委、縱隊黨委常委;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qū)第2兵團第4縱隊政委;1949年4月至8月任華北野戰(zhàn)軍第19兵團第63軍政委、黨委書記。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0月任解放軍第63軍政委、黨委書記;1950年6月任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組織部青年部部長;后歷任中央軍委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干部部第一副部長、昆明軍區(qū)副政委、中央紀檢委員等職。1998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毛澤東:“噢!你是王宗槐,做軍隊青年工作的”
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期間,毛澤東在接見主席團成員時,握著王宗槐的手,親切地說:“噢!你是王宗槐,做軍隊青年工作的?!?/p>
王宗槐與部隊青年工作結下不解之緣,是因為1932年1月,他出席蘇區(qū)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首屆代表大會。會后不久,王宗槐任紅3軍7師政治部青年科干事。在一次“青年沖鋒季”競賽活動中,有一個項目是要識300字,不少人覺得困難,王宗槐提出:先認本連人的名字和行軍經(jīng)過的地點,把不認識的字寫在前面同志的背包上,邊走邊認,休息時就相互測驗?;顒邮盏搅嗣黠@效果。
1937年8月,王宗槐調(diào)任八路軍政治部組織部青年科科長。上任不久,他就參加了由司令部秘書長舒同帶領的工作團,到山西定襄去發(fā)動群眾。
王宗槐初到定襄,就目睹了國民黨軍軍紀渙散:閻錫山的部隊野獸般地追逐年輕婦女;許多百姓的耕牛被搶走……他不禁感慨萬千:“遭殃軍啊,我咋跟你們同戴一種帽徽呢?”對此,王宗槐等人采取了四條措施:一、把寫有“八路軍”三字的大草帽背在身后;二、宣傳八路軍的宗旨;三、嚴格軍紀,秋毫無犯;四、教老百姓認識“八路軍”三個字。
這次招兵除了動員窮苦人報名,還要把文化青年吸收進來,以提高軍隊文化素質。為了打消文化青年“八路軍都是土包子,文化青年參軍是大材小用”等成見,趁部隊在定襄開大會時,王宗槐在會上講了一則紅軍“以字換鹽”的故事:
3年前,我們在蘇區(qū)反“圍剿”,鹽比金子還貴。紅軍沒鹽吃,哪有力氣行軍作戰(zhàn)呢?紅軍隊伍里有一個年輕人,拍著胸脯說:“這有何難?派兩個人,跟我進縣城,背鹽去!”部隊領導將信將疑:“背鹽?吹牛吧?好,給你派兩個人!”傍晚時分,3個人回來了,果然背回了兩袋食鹽。鹽怎么來的?賣字,用字換來的。大家覺得奇怪:“你連毛筆都沒有,用什么寫的?”那位同志便從自己的破棉襖里撕出一塊棉絮,說:“這玩意兒,綁在棍子上,這叫紅軍筆,好用得很!”
故事說到這里,王宗槐忽然賣了一個關子,問大家:“想不想見見那位以字換鹽的書法家?”
“想!”會場掌聲雷動。
這時,舒同舉著“抗日救國,報名參軍”的橫幅走上講臺。王宗槐說:“這位舒同秘書長就是那位以字換鹽的軍旅書法家?!苯又?,他接過橫幅說:“這字就是他用‘紅軍筆’寫的?,F(xiàn)在,請舒秘書長當場展示,以謝晉民!”
舒同在一片掌聲中綁好“紅軍筆”,當場潑墨揮毫。王宗槐則在一旁說:“都說八路軍是土包子,不對,里頭能人多著呢!”許多青年學生從后排擠過來求字。隨后不到一個月,定襄1000多名文化青年參加了八路軍。
正是這段經(jīng)歷使王宗槐解放后擔任了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兼組織部副部長。為推動全軍青年團的建團工作,王宗槐積極籌辦,召開了全軍第一屆青年工作會議。毛澤東、朱德都為大會題了詞。
憑記憶列出近2000名干部名單
1995年5月,著名作家魏巍在為《王宗槐回憶錄》所作的序中寫道:“他性格溫和,待人親切熱情,謙遜有禮;他作風嚴謹正派,辦事公道,既有高度的原則性,又通情達理,因此,干部都喜歡接近他……怪不得過去人們把組織(干部)部門看作‘干部之家’。”魏巍的評價是王宗槐從事干部工作的生動寫照,而其抗戰(zhàn)時期憑記憶報送近2000名干部名單的故事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qū)正式成立。聶榮臻出任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王宗槐任軍區(q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一天,晉東南八路軍總部發(fā)來一份電報,要晉察冀軍區(qū)組織部上報一份營以上干部名冊。但是,當時組織部并沒有干部名冊,因為每一次反“掃蕩”前,組織部都會將所有材料銷毀,以防泄密。
正當眾人發(fā)愁時,王宗槐拿出筆,把軍區(qū)司、政、供、衛(wèi)機關及直屬隊營以上干部名單一一列出。然后,他又把1至5分區(qū)營以上的干部名單按編制序列一一列出。另外兩名干事,一個制表,一個抄寫,三人一齊努力,僅用了5個小時,一份全軍區(qū)營以上干部花名冊就造成了,總計近2000名,與實數(shù)一個不差。許多同志為之驚訝,軍區(qū)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稱王宗槐是干部工作的“活詞典”。
抗戰(zhàn)勝利后,為搶占東北,晉察冀軍區(qū)所在地張家口成了延安方面和晉綏、晉察冀軍區(qū)赴東北干部的中轉站。王宗槐一直住在辦公室里,短短兩三個月中,經(jīng)手的中轉干部在2000名以上,忙得沒有片刻時間休息。當時東北地區(qū)的形勢發(fā)展得那么迅速、那么有利,王宗槐功不可沒。
為了促成整編工作,抽起了“損體傷財”的煙
1937年12月中旬的一天,聶榮臻向王宗槐布置任務說:“呂正操帶了人民自衛(wèi)軍的主力兩個營和一個特種營,來到路西(平漢鐵路以西)的王快鎮(zhèn)進行整訓,你代表軍區(qū)去慰問,并幫助他們整訓和建黨建政?!?/p>
這支人民自衛(wèi)軍原屬東北軍53軍691團,“九一八”事變后退居華北。1937年10月14日,該團在晉縣小樵鎮(zhèn)舉行誓師大會,決定脫離國民黨軍,改稱抗日人民自衛(wèi)軍,由呂正操任司令員。這支隊伍脫離舊軍隊不久,存在不少問題,急需整頓。另外,部隊沒有黨組織,無法開展工作。
受領任務后,王宗槐立即著手準備:籌集了一批餅干、罐頭,還有大量的土特產(chǎn),作為慰問品;讓剛組建的軍區(qū)抗敵劇社20名同志趕排了一臺文藝節(jié)目,并讓每人準備了一頂八路軍斗笠。
王宗槐帶慰問團到王快鎮(zhèn),受到了人民自衛(wèi)軍的熱烈歡迎。當時,桌子上放了許多招待香煙,但王宗槐不會抽煙。幾天后,找他聊天的人越來越少。一天,一位地下黨員對他說:“自衛(wèi)軍官兵聽說八路軍里規(guī)矩多,連煙都不準抽,原以為是謠傳,但是見你這個組織部長都不抽,就相信了。他們有顧慮,擔心將來改編后受約束,吃不消?!蓖踝诨甭牶?,立即學起了抽煙。剛吸煙時又辣又嗆,滋味很不好受,但他把這事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就這樣,王宗槐學會了抽煙。后來,他向大伙解釋說:“抽煙損體傷財,八路軍里不提倡,但也允許抽,靠自覺,不強迫。”這就解除了自衛(wèi)軍官兵們的顧慮,整編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在短短10天內(nèi)便達到了預期效果。
整訓結束后,慰問團返回阜平城,聶榮臻聽取了匯報,感到非常滿意。政治部的青年同志不知內(nèi)情,批評王宗槐說:“你這個部長啊,怎么抽起煙來了?”王宗槐連忙說:“我改,我改!”
王宗槐剛把煙戒掉,新的任務又來了。河北的張仲翰建立了一支抗日隊伍,主動向八路軍靠攏,請求派人幫助整訓。聶榮臻派王宗槐去執(zhí)行這次任務。王宗槐吸取了上次的經(jīng)驗,遞煙、抽煙,雙方關系十分融洽。很快這支部隊的政治機關在整訓中建立起來,后被編為賀龍領導的120師359旅的一個團。
由于不斷執(zhí)行這種發(fā)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擴大抗日武裝的任務,加上經(jīng)常接觸地方各界人士,王宗槐的抽煙嗜好也由假成真。
兩條腿跑過了敵人的汽車輪子
除了在青年工作、干部工作上的卓越貢獻之外,王宗槐還是一名能獨當一面的前線優(yōu)秀指揮員。
1948年7月,王宗槐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3縱隊政委,司令員是鄭維山。10月26日,在張家口懷來的3縱突然接到緊急命令:必須在4天之內(nèi)趕到保定滿城以南地區(qū),阻止向石家莊進犯之國民黨軍。
懷來距滿城有250多公里,況且3縱7個多月來連續(xù)參加熱西、冀東、察綏戰(zhàn)役,征戰(zhàn)3500余公里,戰(zhàn)士們十分疲勞。但王宗槐、鄭維山等縱隊領導人決定:以最快的速度收攏部隊,迅疾出發(fā),保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堅決保衛(wèi)石家莊,保衛(wèi)黨中央!
為了及時解決開進中出現(xiàn)的問題,王宗槐、鄭維山等人走在部隊前面。一路上,沒有歌聲與談笑聲,只有急促的腳步聲。為了隱蔽,他們只在夜間行動,每天要走50多公里,而且還是山路。毛澤東不時地問身邊人員:“3縱隊到哪里了?”部隊晝夜兼程趕了135公里,于10月28日下午翻過了紫荊關。毛澤東聞訊后,滿意地說:“3縱隊可以改為白天趕路晚間小息,只要在30日前趕到望都地區(qū),破敵就有把握?!痹卩嵕S山、王宗槐的帶領下,3縱提前一天到達了望都縣。
這時,國民黨第94軍右翼正向沙河防線逼近。沙河距離石家莊只有幾十公里,不容有失。3縱與第94軍展開了賽跑。王宗槐一整晚都在不斷地激勵隊伍:“快!再快!一定要把敵人阻擊在沙河以北!”最終,他們的兩條腿跑過了敵人的汽車輪子,于31日拂曉到達沙河防線以北,截住了第94軍的去路。3縱有如神兵天降,國民黨第94軍撤回望都城固守。敵軍偷襲石家莊的陰謀徹底失敗。
稍作休整,王宗槐、鄭維山率3縱又參加了阻擊傅作義主力35軍的新保安戰(zhàn)斗,35軍的覆滅使傅作義斷絕了再戰(zhàn)的念頭,保證了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結束。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統(tǒng)一編制,3縱改編為第63軍,王宗槐成為其首任政委。
1998年10月30日,王宗槐逝世后,一位軍旅作家敬贈了一副挽聯(lián):鼙鼓垂功,鐘鼎銘勛傳不朽;軍旗作證,將軍風范照后人。
易耀彩:17歲踏上長征路,
抱木板滾過瀘定橋
易耀彩(1917-1990),江西泰和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8月起,先后任江西萬泰縣獨立團特務連戰(zhàn)士、班長,紅軍獨立5師15團政治處青年干事,紅8軍團23師69團2營8連指導員,69團青年干事、組織干事,軍委1局2科科員。1937年1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9月任八路軍120師358旅作戰(zhàn)科長,11月任晉察冀軍區(qū)第4縱隊34團營長;1938年1月任34團團長;1940年2月任晉察冀第5軍分區(qū)參謀長;1941年任第4軍分區(qū)參謀長;1944年7月任冀察軍區(qū)參謀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年8月任張家口衛(wèi)戍司令部司令員,11月任察哈爾省軍區(qū)參謀長;1946年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3縱8旅旅長;1947年3月任7旅旅長;1948年10月任3縱副司令員、6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9月任海軍青島基地司令員;1958年1月任海軍潛艇學校校長;1960年8月任海軍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1969年8月任北海艦隊政委;1983年8月任海軍學術研究委員會副主任;1969年4月當選中共九屆中央候補委員。1990年10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1934年,年僅17歲的易耀彩滿眼含淚,向贛江深深地鞠了一躬,踏上了長征路。幾天前,他的父母雙雙被國民黨還鄉(xiāng)團釘在門板上,沉入了贛江。易耀彩有一個堅強的信念:“活下來,給父親母親報仇?!弊罱K,他做到了。“長征中,父親與死神幾次擦肩而過,但最后,他戰(zhàn)勝了死神?!眱鹤右缀=锌卣f。
1935年5月25日,紅一方面軍抵達安順場后,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名紅軍渡過大渡河,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中革軍委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紅一方面軍紅4團接到命令后,戰(zhàn)士們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抓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橋對面猛撲過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戰(zhàn),最終占領了瀘定橋。
“當時,父親也在紅一方面軍,他到瀘定橋時,看到的是一根根鐵鏈橫在河上。如果抓著鐵鏈過橋,一失手就會掉進河里,很多戰(zhàn)友就是那樣掉進河里犧牲的。為了趕時間,戰(zhàn)士們來不及鋪木板再過橋,一人抱著一塊木板,把板子的兩頭架在鐵鏈上,就那樣抱著板子滾過了百余米長的瀘定橋?!币缀=f。
對易耀彩在長征途中的艱辛,易海江回憶:
父親隨紅一方面軍紅八軍團長征,在過草地時,差點兒就搭上了性命。由于草地里非常潮濕,加上蚊蟲叮咬,得瘧疾的非常多,很多人因為瘧疾在草地里犧牲了。父親也不幸患上了這種病,渾身抽搐發(fā)冷。
他發(fā)病時,部隊打算把他留在老百姓家里,但舅姥爺勸他:“孩子,不能停,留下來只有死路一條,你爸爸把你托付給我,我不能讓你犧牲,就是背,我也要把你背出草地?!本死褷?shù)倪@番話,父親一直銘記于心,幾次跟我們說起過。就這樣,舅姥爺連背帶架,帶著父親追著大部隊。途中,舅姥爺把牛皮腰帶解下來,給父親熬了一鍋“牛肉湯”,連喝了幾次以后,父親的病竟逐漸好了起來。
過雪山時,戰(zhàn)士們穿得都很單薄,為了御寒,部隊要求每名戰(zhàn)士必須先喝兩碗辣椒水。父親那時還小,不懂得雪山的厲害,想耍個心眼,躲過去不喝。舅姥爺不答應,逼著父親喝下去,結果真的管用了,父親一步步地登上了夾金山。下山依然困難,基本要半躺著往下滑,舅姥爺讓他把包背在背后,這背包成了下雪山的有力助手。父親說,他當時就什么都不想了,連滾帶滑下了雪山。
長征勝利后,易耀彩任中央軍委1局2科科員。1937年1月,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隨后參加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1955年,易耀彩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一級獨立、一級解放、一級紅星勛章。
1990年10月3日,易耀彩因病在北京逝世,部分骨灰撒在他長期工作生活的青島市小青島附近海域,部分骨灰安放在故鄉(xiāng)泰和縣螺崗村易家祖墳其母親的墓旁。
(責編/陳小婷 來源/《開國將軍軼事(兩則)》,吳東峰/文,《廣州文藝》2017年第8期;《榮獲3枚一級勛章的47位開國上將功勛榜》,歐陽青/文,《黨史縱覽》2013年第3期;《王宗槐中將的征戰(zhàn)歲月》,朱巖/文,《黨史博覽》2015年第3期;《我軍青年工作的開創(chuàng)者王宗槐》,徐明/文,《黨史博采(紀實)》2016年第10期;《紅色珍藏展易耀彩遺物 兒子追憶父親傳奇事》,易海江/口述,閔妤/文,《青島早報》2006年10月18日)
嫁人就要嫁給英雄
范氏三姐妹的烽火情緣
王宗槐患傷寒病重期間,聶榮臻叮囑:“要是能救過來,趁他住院治療,給他找個對象,他不小了,該解決婚姻問題了?!蓖跗揭恢庇浽谛纳?,直到將范景明介紹給他
在戰(zhàn)爭年代,參加革命的女同志嫁給軍人一點兒也不稀奇,可是姐妹三人都嫁給軍人,而且這三名軍人后來都成了帶銜的將軍,就十分罕見了,況且三姐妹中,大姐嫁給上將、二姐嫁給中將、三妹嫁給少將,更是絕無僅有。河北阜平的范氏三姐妹,就是這么“有眼光”。
范景新:與崇拜的老紅軍結為夫妻
范景新出生于1919年,不到20歲就參加革命。她一參加革命,就擔任了阜平縣動委會一區(qū)婦女主任。
范景新與王平相識于抗戰(zhàn)初期。當時,八路軍到了晉察冀以后,向當?shù)乩习傩沾罅π麚P“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的思想,老百姓對他們充滿崇敬之情?!爱?shù)亟邮芸谷账枷氲呐嗄?,對老紅軍出身的八路軍干部,都特別崇拜,她們當時對于那些八路干部的心情,跟今天一些少女崇拜影視明星的心情差不多?!币晃粚④娭尤绱嘶貞洰敃r的女青年——范景新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不久,王平被調(diào)到河北阜平,擔任中共阜平縣縣長,組織發(fā)展抗日義勇軍。在工作中,兩人產(chǎn)生了好感,很快就結為夫妻。
1941年秋,晉察冀反“掃蕩”戰(zhàn)事頻繁,時任三分區(qū)婦女主任的范景新到范景明所在的完縣檢查工作。當時,范景新生完孩子才兩個月,全身浮腫,進屋后沒解下背包,也沒喝口水,就對范景明說:“鬼子的進攻迫在眉睫,分區(qū)領導要求各村迅速做好迎戰(zhàn)準備。我這次來主要是檢查堅壁清野的落實情況。這場大戰(zhàn),我們可能會丟失好些村莊,但糧食、棉花、衣物等絕不能落到鬼子手里!”
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前一天,范景新和范景明帶著兩名婦女干部跑了4個村莊,落實完物資轉移等工作后,夜色已晚,她們只得在村里借宿。
秋雨中,她們鉆進一處殘破的土屋,找來兩捆麥秸鋪在地上,4人擠在一起,靠著一條舊軍毯過了一夜。
從1939年結婚,到1998年王平去世,王平和范景新攜手走過了59年的風雨歷程。2015年,范景新去世,享年96歲。王平、范景新雖然低調(diào),但他們促成王宗槐、范景明結為夫妻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
范景明與王宗槐:按鄧穎超說的“互愛互敬、互勉互勵、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生活了40年
1941年,王宗槐由晉察冀軍區(qū)組織部長調(diào)往三分區(qū)任政治部主任。報到后,分區(qū)政委王平談完工作就靠上前神秘地說:“給你介紹個對象吧,我妻子范景新有個妹妹,叫范景明,是黨員,19歲,人很聰明,長得也好看,原來是分區(qū)沖鋒劇社演員,現(xiàn)在白求恩醫(yī)科學校學習,你們抽空認識認識吧?”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學校放假,范景明來到姐姐家。剛進門,就看見一個年輕人坐在堂屋里和王平說話。范景新問她:“看見了嗎?他就是王宗槐同志,怎么樣?”范景明回答:“長相尚可,但太拘謹,可敬不可親。”范景新勸導妹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熱水袋起先熱得燙手,過一會兒就涼了。熱水瓶就不一樣,外冷內(nèi)熱,熱勁長,比熱水袋要強幾十倍呢!”另一邊王平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點撥王宗槐說:“心里有想法,就大膽表達出來,不要像個木頭似的,要活潑點兒……”王平夫婦還給范景明講了王宗槐的事跡,范景明逐漸對其產(chǎn)生了好感。
再見面時,王宗槐充分發(fā)揮做政治工作的特長,向范景明講述了自己登臺演戲的歷史:他在小歌劇《紅軍義務勞動日》里扮演過紅軍戰(zhàn)士、在《小放?!防锬邪缗b演過小姑娘……由此,兩人關系增進了不少。王平松了一口氣,對范景新說:“這下好了,組織上再也不必為他擔心了?!痹瓉?,一年前,王宗槐患傷寒病重期間,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囑咐軍區(qū)衛(wèi)生部長葉青山:“如果他死了,遺體運到阜平城南莊(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駐地)入殯。要是能救過來,趁他住院治療,給他找一個對象,他不小了,該解決婚姻問題了?!比~青山在一次談話中對王平說了這件事,王平一直記在心上。
不久,范景明隨白求恩學校從唐縣葛公村遷到樹溝大臺村。1942年夏,王宗槐調(diào)到四分區(qū)任副政委。這樣一來,兩人只能靠書信交流。每當反“掃蕩”一結束,王宗槐的信就來了。
醫(yī)校生活很艱苦,燒的柴、吃的糧食都要靠師生到很遠的封鎖線上去背,范景明身為班長,臟活、累活自然沖在最前面。王宗槐便寫信向她傳授背糧背柴的省勁辦法:將背負物重心抬高,緊貼后背。范景明一試果然管用。學校沒有固定食堂,師生們冬天也要在野地露天就餐,王宗槐告訴范景明跟別人身挨身地蹲成小圓圈兒擋風沙……范景明一一照辦,果然管用,“這個人的心好細呀!”書信往來一年多,雙方情投意合。
1944年初,范景明畢業(yè),隨王平等人去延安。從阜平到延安,要經(jīng)過多個縣的淪陷區(qū)。一天上午,他們越過封鎖線時被日軍發(fā)現(xiàn),遭到猛烈攻擊,被沖散。一顆子彈打飛了范景明的大棉帽。經(jīng)驗告訴她,在敵人的火力下趟河,不是被打死就是被凍死。因此,她騎著騾子往右前方的小橋下跑去。漸漸地聽不到槍聲了,她在狼群出沒的荒山野嶺熬過了一夜,第二天黃昏時終于追上隊伍。一個月后,范景明到達延安,與王宗槐相聚。
1944年6月26日,王宗槐和范景明在一孔8平方米的窯洞里結婚。鄧穎超、錢瑛、帥孟奇、李伯釗四位大姐笑著說:“我們沒有被面衣服做賀禮,送你們四句話,叫作‘互愛互敬,互勉互勵,互信互諒,互讓互慰’?!彼谠!㈥愬a聯(lián)等人也拿出四人聯(lián)名的贈詩:“清涼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蔭間,生產(chǎn)學習練武藝,親親愛愛慶豐年。”陳賡、王樹聲、陳再道和謝扶民送的賀詩,出自當時延安頗為流行的一出“怕老婆”的小戲《背板凳》:“干大事業(yè),背小板凳,兩全其美,樂在其中。”詩一讀完,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王宗槐笑著對范景明說:“要注意呀,‘背小板凳’的事我堅決不干!”結婚的第二天一早,王宗槐和范景明就決定放棄三天婚假,奔赴各自的學習和工作崗位。
1984年1月29日,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在一次老戰(zhàn)士新春茶話會上,大伙把王宗槐、范景明推到會場前排。當有人半開玩笑地問王宗槐有沒有“背小板凳”時,范景明笑答:“我們是按鄧大姐說的那樣,‘互愛互敬、互勉互勵、互信互諒、互讓互慰’地生活了40年!”2016年,范景明逝世,享年94歲。
范景陽:“只有三發(fā)子彈,頭一發(fā)打死孩子,第二發(fā)讓鬼子抵命,第三發(fā)留給自己,絕不當俘虜”
1938年春,三分區(qū)沖鋒劇社社長霍嘉霖騎著馬來阜平招演員,范景新和范景明就把范景陽帶到劇社報名應試。霍嘉霖問:“你會什么呀?”范景陽說會扭秧歌,還能上臺唱歌,說著便扭起來,歌還沒唱完,霍嘉霖就拍板:“扭得不錯,進舞蹈班吧!”從此,范景明成了一名八路軍的文藝戰(zhàn)士。
兩年后,由于敵后需要大量醫(yī)務人員,范景陽和范景明響應號召,成了白求恩醫(yī)科學校的學員。范景明在軍醫(yī)班學軍醫(yī),范景陽在藥劑班學司藥,之后調(diào)到晉察冀第五軍分區(qū)司令部門診部下設的休養(yǎng)一連當實習司藥。
范景陽下連隊不久的一天晚上,休養(yǎng)一連的張醫(yī)生對她說:“組織上找我談話啦,讓我去見易參謀長。今晚你陪我去!”
第二天,易耀彩找到司令員鄧華說:“昨天見面了,張醫(yī)生就算了吧,陪她來的那個挺好!”不出一個月,分區(qū)組織科長肖時任找范景陽談話:“你家的情況,鋤奸科長臧智親自調(diào)查了,沒問題,合格了,準備結婚吧!”
“跟誰結婚?”范景陽感到莫名其妙。
“還用問嗎?參謀長易耀彩呀!他看上你啦!”肖時任說。
范景陽覺得易耀彩人還不錯,但結婚的消息對于她而言太突然了,于是建議:“戀愛一段時間再說?!薄按蛘萄?,哪有閑工夫?一般人先戀愛后結婚,你帶頭來他個先結婚后戀愛吧!”肖時任的這番話很快在官兵中傳開,易耀彩、范景陽便成了“先結婚后戀愛”的“典型”。一頓晚飯后,兩人便算結了婚。
1942年春,易耀彩由第五軍分區(qū)調(diào)往第四軍分區(qū)任參謀長,范景陽隨之調(diào)任,成了四分區(qū)司令部機關門診部司藥。1943年5月,范景陽和易耀彩的長子剛出生兩個月,愛哭。在軍分區(qū)機關的一次轉移中,為了不把鬼子引過來,她抱著孩子對大伙說:“大家不要為難,我馬上離開,到河那邊去,萬一被鬼子碰上,我有勃朗寧(德國造小手槍),只有三發(fā)子彈,頭一發(fā)打死孩子,第二發(fā)讓鬼子抵命,第三發(fā)留給自己,絕不當俘虜!”說完抱著孩子向河西岸的大山走去。
門診部的江醫(yī)生追上來說:“我陪你去,正好三發(fā)子彈,第三發(fā)歸我啦!”范景陽不依,江醫(yī)生搶過那只隨身攜帶的小包袱去前面開路。大約走了兩個多小時,她們找到一個隱蔽的山洞。正好,孩子睡著了,她們在山洞里鋪了些干草把孩子放上去。她們從晌午一直等到傍晚,未見鬼子蹤影,才回去。易耀彩喜不自禁地把孩子舉過頭頂,說:“可喜可賀,我們的兒子闖過了人生第一道難關!”
1990年10月3日,易耀彩因心臟病突發(fā)逝世。他和范景陽的婚齡為49年半,以虛歲計,也是一對金婚夫婦。如今,范景陽仍然健在。
范氏三姐妹勇敢地參加抗日,同時又收獲了愛情,還樹立了一種崇尚英雄、攜手奮進的革命愛情觀——嫁人就要嫁給英雄。范氏三女婿,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堪稱中華兒女的典范。
(責編/《開國將領的奇婚奇緣》李伶著,長征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王宗槐中將與夫人范景明的愛戀歡歌》,章慕榮/文,《黨史縱覽》2008年第9期)
“這點兒苦跟父親那輩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英雄的后代:“人民的子弟兵”
范氏家族的子孫后代,大多都有一個“軍人夢”。
王平和范景新的7個子女中,5人都有從軍經(jīng)歷。
王宗槐和范景明有6個子女,全部都是軍人出身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fā)生,震驚寰宇。當時,成都軍區(qū)能夠第一時間參與救援工作的,只有五六千人。正規(guī)軍兵力不足,當晚,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將范曉光下達命令:四川轄區(qū)內(nèi)5萬民兵,包括預備役,集中起來到災區(qū)去!而他本人,也是第一時間趕往救災搶險現(xiàn)場,成為震后趕赴災區(qū)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范曉光,是范氏家族的第三代,王平和范景新的長子。他的經(jīng)歷,是范氏家風延續(xù)至今的一個典型。
范曉光:“我長大了解放什么呀”
王平與范景新共育有7個子女,其中3個兒子、4個女兒,長子范曉光曾任成都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將軍銜。
1945年7月,范曉光出生,范景新給他取名“曉光”,寓意為破曉的光明即將到來。范曉光自幼就很有主意,“名字是媽媽取的,但是姓是我自己改的”。因為父親工作忙碌多不在身邊,跟母親更親近的他鄭重“要求”自己改姓范。另一種說法是,考慮到兒子的安全問題,王平?jīng)Q定讓范曉光隨母姓。
1949年初,王平和家人住在張家口,那時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打勝仗、解放城市的消息,每次得到勝利的消息,大家都在歡天喜地慶賀,唯獨范曉光急得大哭:“今天解放這個,明天解放那個,全國都解放了,我長大了解放什么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自記事起,范曉光就渴望長大,希望自己能當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為解放全中國出力。軍隊夢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愈發(fā)強烈明確。為表達對軍隊的感情,中學時范曉光還一度把名字改為王可軍,意為“可以參軍”。1964年,范曉光考入南京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今南京理工大學),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入學后,學校安排新生下連隊當兵鍛煉。當時,正值全軍開展大比武活動,范曉光訓練刻苦,成了“神炮手”,受到連隊表揚。連隊黨支部還把他列為入黨培養(yǎng)對象,要他寫一份入黨申請書,“但我不會寫,就給父親寫信,問他入黨申請書怎么寫”。
王平的回信讓有些成績的范曉光冷靜下來:“你追求進步,我感到很高興,但是你連入黨申請書都不會寫,說明你還不具備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條件,你要好好學習黨章和黨的歷史,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到時你就會寫入黨申請書了,等你會寫入黨申請書了,說明你離黨員的標準也就不遠了?!?/p>
父親的回信讓范曉光認識到了自己與一名共產(chǎn)黨員之間的差距,也漸漸開始理解“共產(chǎn)黨員”的含義。
回到學校后,他按照父親要求,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周末帶領班上同學到街頭學雷鋒做好事,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并被學校評為模范共青團員,后來又被發(fā)展為預備黨員……
第二年,“文革”開始了。同一年,根據(jù)中央軍委決定,南京炮兵工程學院和其他兩所軍事院校改為地方院校,學校全體教員和學員集體脫軍裝轉業(yè)。
“一心一意想當兵,沒想到這么快就結束了?!?968年大學畢業(yè)后,范曉光被分配到東北39軍116師農(nóng)場勞動。
“農(nóng)場的勞動強度非常大,但大家干勁都很大,大冬天赤著腳冒著嚴寒到蘆葦塘改造而成的水田里平田。由于有一些蘆葦根沒有清除干凈,一腳踩下去,稍不注意腳板就要被扎破。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都要仔細剔除傷口里的淤泥,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辛辣的酒精棉球塞進傷口時,人痛得直哆嗦。但即使這樣,第二天繼續(xù)下田干活?!狈稌怨庹f,“苦是苦了點兒,但這點兒苦和父親那輩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插秧過程中,范曉光因勞累過度,得了肺炎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昏倒在田里,被送到醫(yī)院檢查后才知道。出院后,農(nóng)場把范曉光樹為先進典型。
1973年,范曉光被調(diào)回母校當教員,但因為始終對軍隊充滿感情,他一直想再次穿上軍裝。“1978年,終于第二次參軍入伍,到軍委炮兵科研處工作?!边@一次,范曉光的軍人之路走得異常堅定。
“能夠活到革命勝利的,哪一個不是九死一生”
在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的若爾蓋草原,阿壩州若爾蓋縣班佑鄉(xiāng),80年前紅軍長征走出草地的地方,矗立著一座1800多噸的紅色花崗巖雕塑“中國工農(nóng)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碑名為“勝利曙光”。
當時任一方面軍紅三軍團11團政委的王平,是那段歷史最直接的經(jīng)歷者和記錄者。他一生經(jīng)歷驚濤駭浪,但每每提及這段長征中過班佑草地的故事,仍會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2011年,紀念碑揭幕后,范曉光深情撰文,以“父親的草地”為題,回憶了悲壯的長征往事:
人踩在草甸上就像蕩秋千一樣晃來晃去,稍不注意就一腳踩空,陷進泥潭,人和牲口便不能自拔,越是掙扎陷得越深,以至沒頂。
草地大部分地區(qū)的水含有毒素,不但不能飲用,走路時刺破了腳,傷口被水一泡就紅腫潰爛,難以醫(yī)治,有的同志因此成了殘廢。還有的同志干渴難忍,喝了兩口污水,肚子立刻發(fā)脹發(fā)病死亡。
越往草地深處走,行軍速度越慢,青稞炒面早已吃完,皮包革履、死牛爛馬、樹皮草根,甚至糞便中殘留的糧粒都成了充饑之物……
我們團部有一位小通訊員,饑餓折磨得他一點力氣也沒有了,開始同志們扶著他走,他不忍心拖累大家,堅持自己走,實在走不了,就在地上爬。他說,多爬一步,就離走出草地的目標近一步……
紅三軍在草地里走了整整7天,終于進到班佑。我們紅11團過了班佑河,已經(jīng)走出70多里,彭德懷軍長對我說,班佑河那邊還有幾百人沒有過來,命令我?guī)б粋€營返回去接他們過河。剛過草地再返回幾十里,接應那么多掉隊的人,談何容易。我?guī)е粋€營往回走,大家疲憊得抬不動腿。
走到河灘上,我用望遠鏡向河對岸觀察,那邊河灘上坐著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察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哎呀!他們都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察看,全都沒氣了。
我默默地看著這悲壯的場面,淚水奪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們一步一搖地爬出了草地,卻沒能堅持走過班佑河,他們帶走的是傷病和饑餓,留下的卻是曙光和勝利。
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一個一個把他們放倒,一方面是想讓他們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細地檢查一遍,不能落下一個還沒有咽氣的同志。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戰(zhàn)士還有點氣,我讓偵察員把他背上,但過了河他也斷氣了。
我們滿含淚水,脫下軍帽,向烈士們默哀、鞠躬告別,然后急忙返回追趕大部隊……
范曉光說:“父親回憶起這些故事,總有種掩飾不住的悲傷。故事里的每一個細節(jié),就像一根根穿透時間的針,深深刺進父親的心里。痛是父親關于長征最深刻的感受:‘不能忘記那些烈士,他們是英雄!我只是個幸存者。’”
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王平確是一名幸存者。他經(jīng)歷了太多子彈從身邊呼嘯而過的“千鈞一發(fā)”。
一次戰(zhàn)斗中,王平和11團團長蹲在一條小溝里指揮戰(zhàn)斗,一顆子彈從側面打來,從團長后背兩側穿過,打到王平的皮挎包上。
長征途中攻占古坡圩集鎮(zhèn)后,王平和警衛(wèi)班在一個小山坡上睡覺,忽然,班里一個戰(zhàn)士的槍走火,子彈從睡在王平邊上的班長身體穿過,又貼著王平的耳邊飛去。
攻打遵義城時,王平和團長在臨時挖的一個坑里用望遠鏡觀察指揮戰(zhàn)斗。突然,一發(fā)子彈擊中團長的手,把望遠鏡打到一邊,王平感到號兵在附近吹號有危險,就命令通信排離開,他剛一回頭,又一顆子彈從后腦勺擦過……
“父親是一個幸存者,但也絕不僅是一個幸存者?!迸淼聭言谥笓]所親眼看到11團指戰(zhàn)員們在敵人槍林彈雨中的英勇頑強,稱贊說:“這是紅軍政治思想覺悟的最高體現(xiàn),是政治工作高度發(fā)揮作用的結果?!边@也是對11團政委王平的肯定。
長征途中,11團全體官兵英勇善戰(zhàn),在突破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奪占婁山關、保衛(wèi)遵義城等戰(zhàn)役中,多次擔任紅三軍團前衛(wèi)和后衛(wèi),為紅軍主力開辟通道,掩護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安全轉移。王平率領11團官兵英勇戰(zhàn)斗,每次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范曉光轉述當年父親對他們說過的話,“戰(zhàn)爭年代參加革命,隨時都面臨犧牲的考驗,能夠活到革命勝利的,哪一個不是九死一生?”
即便悲壯至此,王平也始終保持了一份豁達和樂觀。與戰(zhàn)友們的團結和“苦中作樂”,也讓范曉光感動:“1930年5月,父親帶著蘇維埃政府的介紹信,參加紅軍。因為沒有帶組織關系,又沒辦法與原黨支部聯(lián)系,1930年9月經(jīng)黃克誠介紹重新入黨。忠直仁厚的黃克誠是父親最敬佩的人,他們一生情誼深厚。長征途中,黃克誠受到錯誤批判,被放到紅三軍團教導營當政委,歸父親指揮。父親仍然非常尊重他,工作、生活相處非常融洽。黃克誠有次隨父親所在的紅11團行軍,他深度近視,夜行軍怕摔跤把眼鏡弄壞了,就把眼鏡摘下來收好,由警衛(wèi)員用小木棍拉著他走。有時我父親和他一起走,父親裝著過溝的樣子跳一下,黃克誠也跟著跳一下,跳了幾次,他才發(fā)覺父親和他開玩笑,罵父親‘搗蛋鬼’。”父親的豁達,成為范曉光等子女人生的坐標。
1998年2月8日,王平逝世。他生前留下遺愿:捐資為家鄉(xiāng)的東源中學建一座學生公寓。在王平誕辰一百周年之際,范曉光攜全家回到家鄉(xiāng),在他的鼓勵下,兒子捐出30萬元為東源中學建起了一棟學生公寓。后來,范曉光多次攜家人回陽新縣,關注學校建設。
父親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事跡、和平年代的言傳身教,在范曉光的一生中起到了重要的模范作用。
2003年,中央軍委任命范曉光為成都軍區(qū)副司令員,“能夠來到當年父親長征戰(zhàn)斗過的地方工作,我感到很有意義。利用下部隊的工作機會,我沿著父親的足跡,重走長征路。幾經(jīng)探尋,我在川西北班佑河邊找到了當年紅軍烈士的殉難地。我告訴自己,重走長征路,我追尋的不只是一種精神,還有一種責任,那是我們這代人傳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精神的責任?!狈稌怨庹f。
2005年7月,范曉光晉升為中將軍銜。
2008年“5·12”汶川地震,正是和平年代的軍人范曉光,面對的一次關于責任的考驗——后來,當有人問起關于2008年抗震救災的事時,他擺擺手說:“都不記得了?!?/p>
“大壩萬一出現(xiàn)緊急情況,最后撤離的肯定是我!”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fā)生時,范曉光迅速安排救援行動,并親自到唐家山堰塞湖參與排險。
當時,堰塞湖的容積超過3億立方米,一旦潰決,將直接對下游100多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chǎn)造成嚴重損害。6月6日,范曉光再次前往唐家山視察險情,是陪同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起,當時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葛振峰點將范曉光等三位“老兵”集結壩頂,聯(lián)手指揮排危搶險,決戰(zhàn)唐家山。接下來幾天,媒體大量報道唐家山的排危搶險:四將軍“坐鎮(zhèn)”唐家山!徹夜不眠、“懸湖”未泄!……
時年近90歲高齡的范景新說:“地震發(fā)生后,我無法與曉光聯(lián)系,焦急萬分……一天晚上,當我從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中看到他與趕到災區(qū)的溫總理一起,在都江堰救災指揮部時,我的眼睛濕潤了。”
范景新深明大義,為了保證兒子全身心投入搶險救災工作,約定全家人不要主動給他打電話,以免他分心。
范曉光雖然以儒雅鎮(zhèn)定著稱,但在這次救災行動中,卻罕見地發(fā)了幾次火。
一次是在5月19日,映秀鎮(zhèn)附近有一些受傷群眾需要送到醫(yī)院救治,但道路被堵,范曉光得知后,立刻調(diào)來兩架直升機和8名醫(yī)生緊急飛過去,結果卻無法著陸,因為地面上正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拍攝。范曉光大怒,說:“耽誤一秒鐘都可能有人死亡,他們哪來的閑心拍這些!”范曉光下令,再不騰出地方救人,相關人員都要受到嚴厲處分!
還有一次,很多指戰(zhàn)員在唐家山堰塞湖忙了4天,竟沒有一次吃飽過,并不是后勤供應不上來,而是記者太多了——再多的飯也不夠吃。記者報道原本是一件好事,可以讓全國人民更及時地了解地震動態(tài),但記者太多了,就會影響救援行動。于是,范曉光下了一道命令:“不準再放一個記者上唐家山,否則,誰放進來的,誰跳進水里!”這個命令雖然“粗暴”,但非常有用,此后救援行動變得非常順利。
在整個救援行動中,范曉光在前線足足堅持了28天,轉移受災群眾133萬多人。范曉光曾承諾:“大壩萬一出現(xiàn)緊急情況,最后撤離的肯定是部隊,部隊中最后撤離的肯定是領導干部,我就是那最后一個!”
事后,一家外國媒體這樣寫道:“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在面對災難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能夠像中國軍隊這樣。在這場與大自然的搏斗中,中國軍隊再次證明,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
范氏后代的“軍人夢”
從范成兒兄弟投身革命起,到范曉光決戰(zhàn)汶川,范氏三代20多人用近百年的光輝歷史,實踐了崇尚英雄、成為英雄的浩然正氣。范氏家族的子孫后代,受到祖輩父輩的影響,大多都有一個“軍人夢”。
王平和范景新的7個子女中,除了長女王可立、次女王曉鐘沒有當過兵外,其余的5人都有從軍經(jīng)歷:次子王曉亮,曾任全軍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少將軍銜;三子王克光退休前是一名軍醫(yī);三女王曉旭,曾任石家莊解放軍白求恩和平醫(yī)院醫(yī)生;小女兒王曉紅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在醫(yī)院工作,退休后醫(yī)院續(xù)聘她為病理科的專家,是大校軍銜。
王宗槐和范景明有6個子女,全部都是軍人出身。長女王亞真,1969年畢業(yè)于河北醫(yī)學院,畢業(yè)以后服務于部隊,后任309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曾榮獲總政治部下發(fā)的解放軍三等功獎章三次及多次嘉獎;次女王亞利、三女王亞英、王亞亞,都是八一學校畢業(yè)生,后來在部隊服役;長子王亞中曾任總參謀部三部副師參謀,大校軍銜;次子王亞雷也曾參軍入伍。
1959年,為了向共和國10周歲生日獻禮,王宗槐發(fā)起成立由200多名開國將軍組成的“將軍合唱團”。當年,合唱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引起世界矚目。2008年,“將軍后代合唱團”成立,王宗槐的5個子女都是合唱團成員。王亞利是該合唱團發(fā)起人之一,他說當年父親的“將軍合唱團”將解放軍革命傳統(tǒng)傳播到全國,現(xiàn)在,“我們就是一個宣傳隊、一個播種機,到處去傳播革命傳統(tǒng)”。
易耀彩和范景陽的子女情況不詳,但據(jù)其子易海江追憶:“經(jīng)歷了千難萬險,父親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后來又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我曾問父親,為什么能過了雪山草地。父親說了四個字:精神、毅力?!备篙叺木瘢ㄟ^言傳身教,融入到了子女的人生中。
(責編/陳小婷 來源/《范曉光:信念如鋼》,王卓、韓雪/文,人民政協(xié)網(wǎng)2016年10月18日;《從常州到汶川——記“5·12”抗震救災聯(lián)合指揮部副總指揮范曉光中將》,潘振/文,《常州日報》2009年5月9日;《開國將軍后代稱高干子女要夾尾巴做人》,胡楠/文,《長江日報》2010年2月6日;《紅色珍藏展易耀彩遺物 兒子追憶父親傳奇事》,易海江/口述,閔妤/文,《青島早報》2006年10月18日)
當國家和人民有需要時,就會站到最前線
崇尚英雄
“參加了革命,就把這100多斤全交了出去,從來沒有考慮過生死問題?!比?0多人先后從軍,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傳奇佳話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強調(diào),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我們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
范氏家族,是一個崇尚英雄的革命家族,從范成兒兄弟相繼參加革命開始,到三個女兒融入革命洪流、三個女婿分別被授予上將、中將、少將軍銜,再到孫輩中的范曉光被授予中將軍銜、王曉亮被授予少將軍銜,三代20多人先后從軍,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傳奇佳話。
既為英雄,則不忘初衷。范氏家族經(jīng)歷了紅軍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中國成立,直到今天,近一個世紀矢志不渝。王平曾對子女講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故事,告誡他們:“不能忘記那些烈士,他們是英雄!”
既為英雄,則砥礪奮進。革命戰(zhàn)爭年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如王平所說:“參加了革命,就把這100多斤全交了出去,從來沒有考慮過生死問題。”和平年代,服務于祖國,服務于人民。范曉光在汶川災區(qū),不顧個人安危,作出了“萬一出現(xiàn)緊急情況,我最后撤離”的承諾,其大半生,都以父親為榜樣。
既為英雄,則秉持原則。王宗槐曾為子女總結了三項處事原則:堅決執(zhí)行命令;嚴守組織紀律;密切聯(lián)系群眾。
“父親常告誡我們,只要堅持這三項原則,就不會犯錯誤。”王亞中說。
既為英雄,則嚴于律己,作風清明。易海江回憶易耀彩:“家里吃飯時,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飯?;蛘卟巳~掉在桌子上,他一定會夾起來吃掉。我們吃完飯后,他還會一一檢查。所以我養(yǎng)成了吃飯不留一粒米的習慣?!?/p>
王宗槐“極嚴謹、極有毅力”的性格,令王亞中記憶深刻:“1978年的一天,晚飯后,父親忽然宣布:‘從今以后戒煙?!f不抽就不抽,從此就把煙戒了。”
既為英雄,則舍小家為大家。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于革命工作緊張,王宗槐和范景明將出生沒多久的女兒王亞利寄養(yǎng)在晉察冀一戶老鄉(xiāng)家里。因為生活條件有限,王亞利到了2歲還沒長牙,也不會坐、不會爬。王宗槐把她接走的時候,她根本不認識父親,一直喊他“叔叔”。
王亞利晚年時參與創(chuàng)建了“將軍后代合唱團”,其成員很多都曾被寄養(yǎng)在老鄉(xiāng)家中,是人民群眾養(yǎng)活了他們。在演出節(jié)目里,有一個配樂詩朗誦《奶娘》,就是專門歌頌這些老區(qū)群眾的。
英雄,從群眾中來,為群眾英勇奮斗,又回到群眾中去。
如今,范氏家族的后代們,并沒有站在祖輩父輩的肩膀上,而是默默地堅守在各個崗位上,過著低調(diào)的生活。但崇尚英雄的范氏家風延續(xù)至今,當國家和人民有需要時,他們又會站到最前線。
正如范曉光所說:“從小就對黨和軍隊充滿了感情,為人民服務、為祖國爭光的信念從小就植根于心田?!?/p>
范氏家族,是一個英雄家族。英雄,是我們社會的榮光;崇尚英雄,爭當英雄,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責編/陳小婷 來源/《范曉光:信念如鋼》,王卓、韓雪/文,人民政協(xié)網(wǎng)2016年10月18日;《開國將軍后代稱高干子女要夾著尾巴做人》,胡楠/文,《長江日報》2010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