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方塊
1768年,乾隆年間,王貞儀生于江寧(現(xiàn)隸屬南京市)。名門望族,家境殷實,父親是著名學者,祖父是朝廷大員。
按照古代中國女子的生活軌跡,這位富家小姐本應(yīng)該:七八歲時學些女紅,十歲左右識幾個字,再好一點可以讀一點《女誡》和《內(nèi)訓》之類的書,等到了十四五歲,就尋來門當戶對的丈夫,成為某某夫人,相夫教子,此后余生。
但王貞儀并沒有做到這些,在她這里,人生的軌跡是這樣:十一歲時,繼承了祖父的萬卷藏書,不分晝夜地閱讀;十六歲起,隨著父親游歷山河,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十七歲,跟著蒙古人學騎馬射箭;十八歲,發(fā)表文章,結(jié)交名士,寫了十三卷詩和散文。
十八歲后,王貞儀定居南京,生活安穩(wěn)了許多,當膩了才女的她,選擇投身科學。
在科舉盛行、數(shù)學幾乎絕跡的大清,王貞儀喜歡上了天文。
在古代中國,“天圓地方”以及“地心說”早已根深蒂固。雖然當時西洋的“日心說”“地圓說”已經(jīng)傳人,但無奈知者甚少。
為了宣傳科學理念,王貞儀特意寫了一本《地圓論》,在其中旗幟鮮明地批駁“天圓地方”。王貞儀認為,地面的廣度極大,而人所能觀察的范圍又很小。因此,雖然實際的土地是圓形,但從人的視角來說,所能接觸的地面是平的。這種超出日常經(jīng)驗的理論,雖然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但顯然要比單純的“天圓地方”先進了太多。
王貞儀更為著名的研究,是關(guān)于月食。因為觸犯皇家的忌諱,民間鮮少有人私自研究天文,更別提制造天文儀器。但星體運行的事情,研究起來,總得用些設(shè)備。王貞儀就從文獻中學習方法,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觀測儀器,就這么干了起來。
每當晴朗的夜晚,王貞儀就會一個人坐在院子里,靜靜地注視著天空,仔細記錄浩渺夜空中的月和星辰。為了防止被鄰居發(fā)現(xiàn),王貞儀還經(jīng)常將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偷偷做些實驗。有一次,貞儀的母親路過女兒房間,偶然窺伺到這樣的景象:桌上的水晶燈,被懸掛在房梁上當作太陽,圓桌被放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里拿著一面鏡子當作月亮,一邊移動,一邊觀察三者的位置關(guān)系。
借由那些簡陋到近乎搞笑的裝置,結(jié)合自己常年的觀察,王貞儀終于領(lǐng)悟到月食的形成機理,其根本原因是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位置變化,造成光線被遮擋。相關(guān)成果,被她寫進了《月食解》。在這篇著作中,她還細致分析了月亮的陰晴圓缺、星體運動軌跡等天文現(xiàn)象,相關(guān)的理論與現(xiàn)代天文學的闡述基本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月食成因解釋。這年,她才20歲。
醉心科研的王貞儀,自然會反對一些封建思想,甚至直接在信里批評父親的迷信觀念。終其一生,王貞儀都堅持男女平等的理念,她在文章里說,男女之間,除了性別差異,沒有不同,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男人能做到的事,女子同樣能做到。
在古代中國重男輕女、封建迷信的雙重壓力下,卻仍然誕生了這樣一位女子,這無論如何都是一種傳奇。愿貞儀那無畏探索的光芒,如她常常仰望的明月那般,永遠照耀。